APP下载

小学融合教育视角下的家校沟通
——以启东市善成小学为例

2022-02-13郭鑫如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随班智力家校

郭鑫如

(启东市善成小学 江苏南通 226200)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很特殊的孩子他们可能天生有着一些原因未知的疾病,如车祸导致的脑外伤、身体残障等。

在普特融合的呼声中,融合教育走进了我们普通小学教育中。由于随班就读孩子的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更需要家庭的配合。教师既需要了解整个家长群体的倾向性需求,也需要格外关注特殊的家庭与家长,能够对家长的特殊需求做提前预判和主动识别。

一、融合教育现状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发现残疾人口比例是6.34%,也就是1/17,而0~14岁的孩子有387万,但是在校的特殊学生(包括特教学校和随班就读的学生)是66.59万。那还有几百万的特殊学生在哪里呢?有的人说是在家,其实更大的一部分就潜伏在你我的身边。有的孩子看上去好像只是成绩不好,有的只是脾气暴躁,有的可能不喜欢和别人讲话……这些孩子的父母不会主动出示给老师有关于孩子的检测报告,有的甚至不会给孩子做任何检测,并坚定地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会出现哪些问题:①被骄纵:父母低估孩子的能力,降低期望,孩子利用父母的同情,让父母相信他们比实际上需要更多照顾。② 被忽视:因为父母的沮丧,放弃并忽视自己的孩子,孩子得不到需要的指导,来帮助他们以对社会有益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有残疾:身体上的残障是特殊儿童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1]。

二、融合教育视角下的沟通策略

随班就读孩子的家长承受着比普通孩子的家长更大的压力,因此,在家校沟通中,我们更需要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1.有备而来

(1)备学生

作为老师,我们要了解目前在自己学校随班就读的孩子类型及特点,同时观察、记录他们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

①随班就读孩子在我校的分类:

A.眼、耳等感官有无损伤来划分

这部分学生在身体上有明显的残疾,一般智力正常,但是由于身体残疾会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师长及时发现、时时引导。我校有一位轻度脑部瘫痪的儿童和一位带人工耳蜗的失聪儿童,他们在学校的重视下、老师的教育下、同学的帮助下,综合能力达到了平均水平。

B.按照学习过程有无异常划分

学习障碍者的智力应该是正常的,学习障碍者在基本的读、写、算等方面有问题。这类儿童在学校中经常可见,但是他们的家长不一定会同意带孩子去鉴定,往往这部分孩子会朝两极化方向发展。家长听取老师的建议去鉴定,并且积极治疗的孩子,在高年级后情况好转,基本都能跟上班级学习进度,各方面发展与正常儿童无异。但是家长如果无视,孩子在小学阶段各方面的发展通常都不会太好。

C.按智力的好坏来划分

智力障碍这部分孩子目前在随班就读儿童中的占比还是挺高的。但是,我们作为老师要明确智力障碍的概念和特点:什么样的儿童是智力障碍?是儿童、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社会行为有障碍。要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智力障碍有两个根本条件,一个是智商低于某一标准,另一个社会适应行为低于某一标准,两者缺一不可。他们有哪些基本特点:①记东西慢;②认识事物的速度慢;③注意力容易分散;④情绪容易小孩化;⑤有时固执,有时又轻易放弃;⑥往往待人真诚;⑦思维水平、思维能力较差。这类孩子在我们学校已经被鉴定的就有6位。

智力超常的孩子普遍认为是班级中或者年级中成绩特别好,学习也不怎么费劲的孩子。这部分孩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比较好,即这类孩子各个方面都比较突出;另一类是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这类孩子又被称之为具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这类孩子在学习上不要老师、父母太操心,但是需要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

在普通学校里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看上去和正常孩子一样,实际上却是特殊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②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除了自己课堂观察到的情况,还可以询问其他学科教师该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询问班里同学对该学生的印象等,全面地掌握这些学生的情况,以便家校沟通。

(2)备家长

在沟通前,事先了解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情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对子女的教养态度。

(3)备自己

对教师自己的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梳理。

案例1:二年级的小红(化名)是轻度智力障碍,张老师是他们的班主任,她观察到的情况是:孩子反应慢、记忆力差、学习跟不上班级其他同学,与人沟通时口齿不清,上课时叫到回答问题就发呆。而张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小红在下课时经常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并且交流自如。张老师在约谈小红父亲之前就对小红的家庭状况有了全面了解,其父母离异,母亲也是轻度智力障碍,父亲带孩子,家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要面子,不喜欢别人说他女儿有问题。尽管小红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只要带回家的家庭作业,他必定要辅导到全对。张老师还对自己此次沟通的目的、自己的教育理念、策略进行了梳理。此次有备而来的沟通结果非常顺利,让原本有些戒备的小红父亲敞开心扉,也更愿意配合老师的教育。

2.说客观事实

(1)发现疑似、如实告知

一个随班就读孩子的鉴定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专业评估才能诊断的。当普通老师在班级中发现这些疑似孩子时,要多留心、记录他们的表现,客观如实地与家长沟通,切不可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戴帽子。例如,这个孩子看上去很好动,老师就说孩子是“多动症”;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反应慢一点,老师就说这孩子是“智力障碍”……

(2)有理有据、主动沟通

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用平时观察到的孩子的真实情况作为依据,我们要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和家长沟通,而不是制造问题,加深家长的焦虑情绪。我们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接受自己孩子目前的状况。在条件成熟之后,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去做专业的鉴定。

案例2:一年级的小云在课堂上经常坐不住,不是突然间冲出教室跑一圈;就是在教室里自顾自地喊叫……身为班主任的黄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自己的观察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初步判定小云是疑似多动症。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她约见了小云的家长,她向家长如实地描述了小云在学校的表现,在沟通中充分尊重家长,并没有随意给孩子乱贴标签。家长在沟通中告知老师孩子的真实情况,确实是确诊的多动症。黄老师因为查阅了相关资料,因此能和家长进行专业的沟通,减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通过一年的家校联合,孩子现在已经能和普通孩子一起正常学习、生活。

3.多鼓励、正能量

随班就读的孩子有别于普通孩子。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但是回报却寥寥无几。因此,作为老师要多关注这些孩子的正面表现,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留意[2]。

(1)真诚鼓励孩子

只要教师有心就能发现这部分孩子细小的进步,就要用这样的事实去鼓励孩子,而不是无缘无故地使用“你真棒!你真行!”这样假、大、空的夸奖。

(2)正能量赋予家长

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由于养育特殊孩子的艰辛,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负能量。教师在与他们沟通问题时,要多从正面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

案例3:六年级的小明是早年车祸导致的肢体残疾,父母对其自暴自弃、不闻不问,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但是,班主任许老师对孩子不离不弃,小明的每一次进步都能被她发现,并且告知小明奶奶,小明奶奶在许老师的鼓励下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参加户外活动,虽然孩子手脚残疾,却性格开朗、热爱生活。

4.用专业融合家长的心

有些随班就读孩子的家长一开始是不接受孩子是特殊儿童这个事实的,但当孩子被鉴定出来需要随班就读时,我们该如何与家长沟通?

(1)消除疑虑

本市的政策是随班就读孩子的考试成绩不与所在班级的其他孩子统算,所以,部分家长就担心老师会放弃对自家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会向家长说明:学校与老师不仅不会放任,而且会更加专注,根据孩子的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我校在去年也建立了资源教室,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6000元的标准定额。每5位随班就读的孩子,我们为其配备了专门的资源教师,同时,还有特教中心的专业老师一对一指导。总之,学校会根据每位随班就读孩子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同时,老师会带家长参观学校的资源教室,咨询学校的资源教师。

(2)立足长远、家校共育

本校还为随班就读孩子的家长在家长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从正确建立残疾儿童观开始,把特殊儿童当做普通孩子一样看待,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既不要高估孩子的能力,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残障有时候是优势,如智力障碍孩子的诚实;有时候又是劣势,如肢体残疾孩子活动的受限,但反过来由于身体的代偿功能,如一些没有手的孩子,他却能灵活地使用脚来进行日常活动。

在融合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状况并不了解。有的只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在当地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后才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还有的虽然去正规医院诊断过,但是家长对此并不上心。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很多家长还会自以为是,要么觉得孩子长大后会变好,要么在教育和康复上投入极大热情,期待孩子在努力下能恢复成正常儿童。这些不正确的观念会让孩子处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制约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作为融合教育老师需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障碍,并且能客观、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障碍。同时,随班就读学生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卑”的,需要我们真诚地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苦衷,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孩子的教育与康复。

案例4:天天是一个多动性障碍加边缘智力的孩子。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在一年级时成绩还可以,但是上了二年级后竟然连字都不会写了。我经过对孩子的观察以及和孩子父母的沟通,建议天天的家长去医院就诊。经过诊断,医生不仅确诊他是多动性障碍,同时还测出边缘智力。天天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重新为孩子制定分层目标,根据孩子的情况,简化部分学习内容。

但是,天天的妈妈却对医院的诊断结果不置可否,她坚持认为:我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暑假刚开始,我决定去天天家家访。天天妈妈拿出一堆课外作业,告诉我他为孩子制定的暑期补习计划。我再一次和她聊起孩子的障碍,和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她所作的努力,到底有没有让孩子出现改观。孩子不仅没有任何改变,还越来越“厌学”:经常把垃圾弄得满地都是,把作业本撕烂、一个人躲在桌子下面不出来……我让她拿出医院的病历和检查量表,给她解读数据,她终于能正视孩子的问题了。我和她仔细分析了天天目前的学习能力以及优劣势,重新制定了学习计划,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减少,降低了学习难度,并增加了体育运动和娱乐时间。

过完暑假,天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座位上不再是垃圾满地了,也不躲在桌肚里了,背也挺直了,脸上还多了笑容。他会简单地计算,也认识了很多字,会一个人安静地阅读,会写简单的作文。

对于特殊儿童的学习,我们应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学习策略观: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通过榜样事例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进行生活技能、运动技能等实际锻炼,表达对特殊孩子恰当的爱。

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缺乏专业知识,所以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制定一个完整的教育孩子的计划,然后,家校协作共同去实施这个计划。我校在特教中心的协助下为每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设置专门的教学计划,在微信上建立家校沟通群,资源教师一对一进行随访、指导。

普特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特殊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是一个时代命题。而我们与随班就读孩子的家校沟通则是促进随班就读孩子全面发展的桥梁,需要我们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猜你喜欢

随班智力家校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