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霞客对浙江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及其意义

2022-02-11张建珍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龙洞冰壶徐霞客

周 帆,张建珍

(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0 引言

徐霞客(1587-1641年)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记》(简称《游记》)问世以后即被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钱谦益赞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20世纪之前对《游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20世纪20年代《游记》的科学价值受到重视,丁文江先生最早用近现代地学的眼光和方法研究与评价《游记》的科学价值[1],经过近百年数代地理学家的研究,徐霞客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在岩溶地貌考察研究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2-4]。任美锷院士称徐霞客是“世界最早的伟大岩溶学家”[5];侯仁之院士称徐霞客“对于西南广大地区岩溶地貌的考察,已经开始进入了规律性探讨的新阶段”[6];在岩溶地貌考察方面徐霞客“在世界来说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先驱者”[7]。因此,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价徐霞客:“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他不但在分析各种地貌上具有惊人的能力,而且能够很有系统地使用各种专门术语”[8]。

徐霞客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游太湖开始,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病足,不良于行。”一生在外考察33年[9]。一般把徐霞客一生的考察研究活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3]:前期为1636年之前,出游时间多间断,考察多以名山为主,存留有《徐霞客游记·卷一上、下》计17篇游记[10];后期从1636年开始连续性考察,考察区域分布在中国东南、中南、西南地区,岩溶地貌是徐霞客考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其一生取得科学成就的主要时期。明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十月初九日至十一日徐霞客来到浙江金华山考察3天[10],以石灰岩溶洞考察为主要目的(1)[明]《徐霞客游记》卷二(上)《浙游日记》:“俱为金华三洞游”.。徐霞客对浙江金华山的考察是在《游记》中能看到的对岩溶地貌类型、分布、成因探讨的最早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在时间上主要完成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至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连续5年的考察研究活动,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但是,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系统地考察研究启于何时,始于何地却罕有论证,本文就徐霞客对浙江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加以探讨。

1 徐霞客对浙江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过程

1.1 金华山岩溶地貌

金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北部,属金衢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与千里岗山的一部分,最高峰大盘山海拔1 312 m。石灰岩分布在金华山山腰海拔380~650 m,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东至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洞井村,西至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长25 km,地面宽约1 km。岩层倾向330°~350°,倾角30°~50°,岩石多裂隙,易溶蚀[11-12]。金华山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546.2 mm,年均温17.9 ℃,地下水流动性大、溶蚀能力强,中生代以来金华山一直处于构造抬升过程,对溶洞发育十分有利。金华山岩溶地貌以地下溶洞发育为主要特征,地表岩溶地貌发育较弱。据不完全调查,已发现的溶洞有50多个[13],其中双龙洞、冰壶洞、朝真洞自东晋以来就驰名区内外。

1.2 徐霞客对金华山的考察过程

明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十月初九日,徐霞客从金华山脚罗店镇登山,经羊甲山村到达鹿田村,游览石浪、鹿田寺(今鹿田书院)后,向东经斗鸡岩折向北,傍晚到达山顶“西玉湖”(今西湖村一带),在山顶观察金华山的山形水脉后,当晚宿于鹿田寺。初十日上午考察了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午饭后西行至九龙村,考察讲堂洞,向西过玲珑岩村前往兰溪,当晚宿于上洞寺(今洞源村)。十一日考察了洞窗洞、白云洞、紫霞洞、水源洞,当晚返回兰溪码头。徐霞客在金华山的考察路线如图1。

图1 徐霞客金华山考察线路图

2 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内容

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记录在《徐霞客游记》卷二(上)《浙游日记》中[10]。用岩溶地貌学理论对《游记》进行文本解读,对照《游记》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1 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的分类与命名

徐霞客在《游记》中对金华山地上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进行了分类命名和详细的形态描述,内容与岩溶地貌学一致。

2.1.1 地表岩溶地貌

由于风化壳厚,植被茂密,金华山地表岩溶地貌出露不广,发育不典型。地表岩溶形成了一些造型地貌和象形地貌,如斗鸡岩、试剑石等。徐霞客对地表岩溶地貌进行了分类与形态描述。

(1)岩溶洼地、谷地。《浙游日记》中写到金华山有10处“坞”。坞即谷地,也是山涧、溪流汇流处。谷地较宽处常有村落,如龙洞坞、讲堂坞、玲珑岩坞等。徐霞客将金华山的各个“坞”梳理得相当清楚,自东向西“一环而为龙洞坞,再环而为讲堂坞,三环而为玲珑岩坞”。这里的“环”为山脊线,是相邻谷地间分水岭,以“环”划分谷地,脉络清晰。金华山岩溶谷地各具特征,徐霞客均以简短的文字进行了准确地描述,如鹿田村为“中开平坞”,平坦开阔,为溶蚀洼地。九龙村位于讲堂坞,这种“坞”三面环山。玲珑岩东边的坞比较狭窄,“其坞甚逼”,为溶蚀槽谷。

“坞”内村庄的村民生活与岩溶环境息息相关。如讲堂洞所在的九龙村,“……居民,以烧石为业”,是年秋季遇干旱,九龙溪“涸而无底流”,但石灰岩区地下水丰富,村民“俱登山汲水于讲堂之上”。徐霞客对玲珑岩坞的记载,“……玲珑岩……坞中居室鳞次,自成洞壑,晋人桃源不是过”。点明玲珑岩村溶蚀槽谷曲折迴环,如“世外桃源”一般。

(2)石芽。《浙游日记》中写道,鹿田村山坡“巨石铺突”,“其东北石累累愈多,大者如狮象,小者如鹿豕,俱蹲伏平莽中,是为石浪”。鹿田村处在溶蚀洼地,经过长期的溶蚀,山坡上石灰岩溶蚀残余形成半裸露状石芽,其形态似兽似畜,徐霞客将其命名为“石浪”。并将“石浪”与黄大仙“叱石成羊”的神话故事相联系,发出感慨“即初平叱石成羊处,岂今复化为石耶?”1978年修建鹿田水库时,石芽多被砸碎用于修建水库大坝,今天水库水位线以上鹿田村周围仍可看到散布于山坡上的“石浪”。

(3)落水洞。落水洞由流水沿裂隙溶蚀、机械侵蚀及塌陷形成,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入口。金华山的落水洞以冰壶洞的记载最为详细,“洞门仰如张吻,先投杖垂炬而下,滚滚不见其底”,指出冰壶洞洞口垂直向下,深不见底的特征。

2.1.2 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金华山溶洞发育典型,自东晋以来伴随黄大仙的传说已闻名于世。《游记》中,徐霞客对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讲堂洞、水源洞、紫霞洞、白云洞、洞窗洞8个溶洞做了生动地描写。通过线路,相互间方位、距离等的记述,清楚地交待了金华山岩溶地貌分布于山腰的石灰岩带。《游记》对溶洞的记载详细、准确,如朝真洞,“洞门在高峰之上,西向穹然,下临深壑”,以简洁的文字表明了朝真洞周围的环境,后又记“朝真洞门轩豁,内洞稍洼而下。……左有一隙如夹室……夹穷而有水滴沥,然隙底仍燥……”点出朝真洞洞底干燥无水的特点。“忽有光一缕,自天而下”,写出朝真洞“以一隙天光为奇”。关于冰壶洞的记载,“……盖朝真下坠之次重矣”,说明其位置在朝真洞之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下坠,……水坠石中,复不知从何流去”,其特点是洞内有瀑布,高26 m,堪称一绝。双龙洞则“直下里许”,海拔最低,“洞辟两门,一南向,一西向,俱为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阊阖四启……”说明双龙洞有二门,外洞为厅堂式洞厅,有钟乳石分悬两侧洞顶,故得名双龙洞。徐霞客“赤身伏水,推盆而进隘”,说明双龙洞内有地下暗河常年流淌,“一石板平庋洞中”“其左则石乳下垂,色润形幻,若琼柱宝幢,横列洞中”“窦侧石畔一窍如注”是对双龙洞入洞方式,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溶洞微地貌的详细描写,惟妙惟肖。其它溶洞描写不一一赘述。

(2)地下暗河。指地表以下的河流,以前双龙洞、冰壶洞相互独立,在冰壶洞中,徐霞客看到“水坠石中”,但“复不知从何流去”,到双龙洞“流水自洞后穿内门西出,经外洞而去”。由是猜测二洞实以地下暗河相通。20世纪80年代已将两洞打通,验证了当年徐霞客“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的正确判断。

2.2 溶洞高度分层

徐霞客指明金华山的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位于鹿田以西山脊之西坡,同一山体从上而下形成三级溶洞“……萃其西下之脉,南结为三洞”。《浙游日记》中写道,“朝真洞门轩豁……;冰壶洞,盖朝真下坠之次重矣……;……出洞,直下里许,得双龙洞”“所谓三洞也……层累而下,各去里许”,揭示出金华山溶洞在高度上分为3层。

朝真洞是海拔最高的一层溶洞,洞口海拔645 m。该洞沿断层发育,形成之后,经山体间歇式抬升,地下水通过垂直通道向下溶蚀,加之重力坍塌等作用,洞顶可见一隙天光,洞内干爽。

冰壶洞位于中间高度,洞口海拔440 m,洞口朝天,垂直而下,洞中悬挂落差26 m的瀑布,据此可知金华山内部地下水丰富、溶蚀作用强。中间层溶洞海拔400~450 m。

双龙洞是海拔最低的一层溶洞,洞口海拔385 m,由内洞、外洞和耳洞组成,内外洞之间以屏石相隔,仅通水道,游人需乘小舟进入。内洞有长度百米以上的水平溶洞和巨大的洞厅。最低一层溶洞分布在海拔380~400 m。

2.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换

徐霞客对金华山溶洞考察时,注意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浙游日记》写到:“西玉壶之水,南下由棋盘石而潜溢于三洞”。又记载:“一坠而朝真……高峙而底燥;再坠而冰壶……深奥而水中悬;三坠而双龙……变幻而水平流。所谓三洞也……层累而下,各去里许……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对于分布于3个不同高度的溶洞,认为3洞的形成与地下水有密切关系,3洞之间地下水相互连通。此认识道出了地下岩溶发育的核心机理。

研究认为,金华山东部洞殿下,中部双龙洞、九龙,西部洞源之间有一条循断层发育的地下河[11,13],故较低处的双龙洞内地下河终年不涸。地下水自较高处的冰壶洞垂直而下,以地下暗河相连通,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

2015年7月25日笔者在金华山调查时看到,在朝真山庄下有一处因前期台风降雨发生的小型滑坡,当时工程施工造成溪水非常浑浊,但冰壶洞中地下暗河河水清澈。依据金华山的断层分布与走向[11,13],可以证明冰壶洞地下暗河河水来源于此滑坡之上海拔520 m的鹿田水库区域(图1)。

2.4 溶洞洞口朝向

徐霞客在金华山考察过程中,没有现代仪器设备,但对溶洞洞口朝向的描述非常准确。《游记》记载,“所谓三洞也,洞门俱西向”。三洞中,朝真洞和双龙洞的洞口朝西,为水平溶洞,与徐霞客记录的洞口朝向完全相符。印支运动形成金华山的断裂作用主要沿北东东向、北西西向、北东向发展,以压性断裂为主。燕山运动时张性运动使脆性石灰岩进一步破碎,裂隙发育,形成良好的地下水储存空间[13]。金华山的大型溶洞和地下暗河沿断裂发育,大型溶洞皆位于金华山西南地下暗河排泄出口处,造成洞口朝向西或西南方向。早在300多年前,徐霞客通过观察已发现了此规律,溶洞洞口朝向主要受石灰岩中断层方向控制,完全符合地貌学原理。

3 徐霞客金华山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意义

3.1 金华山是徐霞客第一处系统深入的岩溶地貌考察研究地

根据《徐霞客游记》《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谱》《徐霞客墓志铭》[14]等文献,按照徐霞客出游的时间和主要考察内容,以明崇祯九年(1636年)为界将其考察活动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3]。

徐霞客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0岁游太湖开始其游历考察,到明崇祯九年(1636年)为前期,历时28年,考察地包括:1607年游太湖。1609年游历齐、鲁、燕、冀的泰岱(泰山),孔林、孟庙、峄山。1613年游历浙江曹娥江、宁波、落迦山(珞珈山,属普陀山),天台山、雁宕山(雁荡山)。1614年游金陵(南京)。1616年游白岳山(齐云山)、黄山、武彝山(武夷山)。1617年游善权洞(善卷洞)、张公洞。1618年游庐山、黄山。1620年游福建仙游县九鲤湖。1623年游嵩山、太华山(华山)、太和山(武当山)。1624年游荆溪、勾曲(浙江省衢州市境内)。1628年游福建将乐县玉华洞、广东博罗县罗浮山。1629年游京师(北京)、天津蓟县盘山。1630年再游福建。1632年再游天台山、雁宕山(雁荡山)。1633年再游京师(北京),赴五台山,游恒山。徐霞客前期考察时间跨度长,但考察呈断续状。由于种种原因留存下来的文字较少,约占《游记》的1/10。

徐霞客前期15次外出考察,考察地中涉及岩溶地貌的有2处。其一,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徐霞客墓志铭》记:“丁巳家居,亦入善权、张公诸洞。”[14]善权洞(善卷洞)、张公洞,为石灰岩溶洞。《游记》《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谱》均未提及,故徐霞客如何考察二洞不得而知。其二,崇祯元年(1628年),“是年先生游闽,南至罗浮”。[9]在福建徐霞客游览了石灰岩溶洞玉华洞。玉华洞“盖洞门斜启”“洞口由高而坠”,“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而辟户更拓”。游记描述了洞口、洞穴形态,并将此洞与游览过的张公洞作了对比:“至此最奇,恰与张公洞由暗而明者一致”“其洞口由高而坠,弘含奇瑰,亦与张公同”“张公森悬诡丽者……;此洞炫巧争奇……。两洞同异,正在伯仲间也”。“拾级上达洞顶”后,徐霞客发现“则穹崖削天,左右若青玉赪肤”,“实出张公所未备”[10]。从以上对玉华洞的描写以及玉华洞与张公洞的比较可以看出,主要是对溶洞内外景观的描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徐霞客前期考察留下来的文字较少,有关岩溶地貌的记述更少。从游记内容看,徐霞客前期出游的目的主要是游览名山大川,问奇访胜[3],未涉及岩溶地貌成因的探讨。

3.2 金华山考察在徐霞客后期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开始之时

徐霞客后期考察从明崇祯九年(1636年)开始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时5年,留下9卷22篇游记、2篇江河考[10]。徐霞客后期考察,用5年时间连续考察了中国东南、中南和西南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面积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和贡献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总览《徐霞客游记》,共记载洞穴357个,其中岩溶洞穴288个,占80.1%[15],溶洞是徐霞客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重要内容。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贡献,主要是在其后期历时5年的连续考察研究中取得的。

明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徐霞客从江阴出发,考察的第一处岩溶地貌是杭州天竺山的“飞来峰”,从游记内容看主要描写了沿途的景观[10],是将其作为景点来记录。出发后的第21天来到金华山,专程考察金华山的石灰岩溶洞。徐霞客在金华山考察3天,原定考察朝真、冰壶、双龙3洞。实际考察了朝真洞、冰壶洞、双龙洞、讲堂洞、水源洞、紫霞洞、白云洞和洞窗洞8个溶洞。从金华山岩溶地貌在《游记》中的时间看,处在徐霞客后期考察的开始之时,在浙江金华山的岩溶地貌考察开启了徐霞客系统考察研究岩溶地貌的旅程。

浙江省的岩溶地貌不如徐霞客后期考察的湘南、桂、黔中南、滇东典型,但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记载详细具体,对岩溶地貌成因的分析准确,即使从岩溶地貌学的角度看也非常精当。可以说徐霞客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始于金华山,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在徐霞客岩溶地貌考察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4 结论

徐霞客是世界著名的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岩溶地貌考察研究是其主要的学术贡献。明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十月初九日至十一日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做了3天的考察,考察成果主要包括:(1)对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的分类与命名。将地表岩溶地貌分为岩溶谷地、岩溶洼地、石芽、落水洞等;将地下岩溶地貌分为溶洞、地下暗河等。(2)发现金华山溶洞在高度上的分层现象。(3)发现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岩溶区可以相互转换的规律。(4)指出金华山溶洞洞口朝向西或西南具有普遍性。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的类型、形态、分布和成因等方面的考察研究结果符合岩溶地貌学原理,这为其之后深入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考察研究提供了思路,为其岩溶地貌发育和成因的考察研究打下了基础。

徐霞客一生在外考察28年,1607年至1636年的前期考察以记述山川胜迹为主。1636年到1640年连续5年的后期考察是徐霞客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主要时期,是《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岩溶地貌考察研究贡献的主要时期。徐霞客对金华山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是其第一处系统深入的岩溶地貌考察研究地,时间上处于徐霞客后期岩溶地貌考察研究的开始之时,在徐霞客岩溶地貌考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双龙洞冰壶徐霞客
冰壶比赛中运动员疯狂擦冰为哪般
在“冰立方”里推冰壶
游金华双龙洞
我和叶圣陶先生游双龙洞
找冰壶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景美篇之行踪清晰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徐霞客访谈录
随着脚步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