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防治技术及实施要点

2022-02-11黄志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22年6期
关键词:甘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黄志华

(广州市林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州510250)

薇甘菊的生存、传播、繁殖能力很强,能在短时间内覆盖原来的植物,控制其生长,直至植物枯萎死亡,号称疯狂的“植物杀手”,导致入侵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结合近些年的防治工作特点来看,薇甘菊防治周期长,生命力极强,具有较大的防治难度。解决上述问题,防治技术人员应立足于实际,综合分析现状,从薇甘菊主要危害入手,采用多样化防治方法和防治措施,提高薇甘菊防治项目的防治水平。

1 薇甘菊的危害性以及主要危害区域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与南美洲,随着全球贸易发展,现已从原产地逐渐流入亚热带地区,现已广泛分布于亚洲、南太平洋等地区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100种最具危害性以及列入中国首批的外来入侵物种,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为严重、恶劣的杂草之一。目前,我国云南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海南省等省份是薇甘菊泛滥的主要地区。薇甘菊属于多年生藤本植物,攀缘缠绕在其他植株上,严重阻碍其他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使其死亡。此外,薇甘菊还会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土壤环境,从而抑制其他植物的种子萌发。主要出现在交通干道沿线、林地、景观林区、果园、失管绿化、弃耕农田、水库、鱼塘、沟渠、河流、湿地等周边区域大量滋生,潮湿肥沃的土壤为薇甘菊提供了生长温床。在春季,薇甘菊的种子会借助风力传播到各区域,当光照、温度、湿度满足种子生长条件后,其茎尖、茎节、枝条生长速度、繁殖能力惊人,盖草缠树,将原来植物覆盖、缠绕绞杀致死。薇甘菊的传播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也同样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不利于林业系统的良性发展[1],严重影响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2 广东省薇甘菊防治情况

根据相关调研统计数据披露,薇甘菊在全省除韶关以外的20个地级以上市101个县(市、区)均有分布。粗略估计,仅珠三角地区每年因为薇甘菊的泛滥造成生态经济损失约5亿元;在整个分布区,导致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估计高达数十亿元。

自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薇甘菊防治作业面积达300多万亩次,每年落实的林业防治作业面积约50多万亩。通过包括项目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大大的延缓了疫情在全省大面积扩散蔓延的速度, 广州、深圳、惠州、东莞等地实现了有害但不成灾的目标,取得了较大的防治效果。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薇甘菊传播扩散仍然未得到有效遏制,有害面积逐年增加,目前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3 防治的原则和防治方法

3.1 防治原则

薇甘菊防治必须紧紧把握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薇甘菊实际生长情况,加大对薇甘菊防治工作的人力财力投入,优化工作流程,为工作高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薇甘菊的防治主要有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生态控制、生物防治这四种防治手段,而化学防治则是防治薇甘菊比较常用的方法。

3.2 防治方法

3.2.1 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指借助人工手段移除薇甘菊,早期我国物理防治的主要手段是火烧或砍伐,最初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后期放松管理后,残留的根系再次生长。对于覆盖面积较小的薇甘菊,人工割除、挖除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清除的茎、根系需集中晒干或烧毁方能彻底清除,防止遇土遇水又重新生长,人工清除薇甘菊要进行连续清除3次。另外,要选择好人工防治时间,一般在每年4~6月,保持3周1次的防治频率能达到根除目的[2]。而大面积生长的薇甘菊采用人工防治时,难免效果不佳,究其根本是因为薇甘菊根系分布广,大面积人工防治会消耗过多的人力财力,避免投入过多的防治资源而达不到相应的防治效果。

3.2.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技术中见效最快也是最有力的一种,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喷洒而达到防治目的。目前主要是使用薇甘菊防治专用药剂:一是用紫薇清(24%滴酸·二氯吡水剂)用水稀释至1500~2000倍液喷洒;二是用益霖薇净(24%氨氯吡啶酸)用水稀释至1800~2200倍液喷洒;三是用41%草甘膦,用水稀释至100~200倍液喷洒来开展防治工作。具体采用喷雾机或高压枪喷雾施药法,喷洒药剂雾点要细、均匀,喷湿约1.5 m以下覆盖的薇甘菊根、茎、叶,以最大限度杀灭。化学防治效果与环境有关,应持续性检验化学药剂是否有强大的除草能力。像以上专用药剂喷洒在薇甘菊根茎叶上能阻止植物合成蛋白质,还能有效控制杂草种子的繁殖数量。最佳用药期为薇甘菊生长旺盛阶段,每年的4~11月要优于12~2月,特别是7~9月。这是因为在冬季的薇甘菊无论是活性还是吸水性等方面都次于夏季,难以吸收过多药量。当薇甘菊生长于草丛中时,可直接将化学药剂喷洒在叶面上,当薇甘菊攀附在其他植株上时,只在薇甘菊根系和土壤表面喷洒药剂。化学药剂应用能从根源上抑制薇甘蔓延,阻止薇甘菊攀附到乔木或灌木上,为乔木灌木生长争取充足时间。

化学药剂应用会影响到其他植物的生长,施药前要识别出对药物敏感的其它植物,像香蕉苗、蔬菜等,避免对这些植物产生药害。所以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应用、正确使用化学药剂,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更严重的危害。改进化学药剂使用方法,控制好用量和喷洒范围,不建议在农田、菜田地附近和人类居住周围喷洒。选择在无风无雨的晴天施药,第一次施药结束后,技术人员应认真检查,发现有遗漏之处立即整改,直至合格。第二次施药的时间一般为5~9月,在距离施药结束的11~12月进行补施。

3.2.3 生态控制。在薇甘菊防治区域,在地形等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人工种植幌伞枫、血桐、阴香、凤凰木等速生树种,使群落改造来抵制薇甘菊生长,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3.2.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也是天敌控制,可采用真菌、细菌、昆虫、寄生植物等方法。常用防治薇甘菊的主要天敌有蓟马、艳婀珍蝶、安婀珍蝶、小衰蛾、紫红短须螨、菟丝子[3]、锈菌等。目前,生物防治研究方面有望成为薇甘菊防治新的途径,如引用紫红短须螨来控制薇甘菊,还可以用菟丝子对薇甘菊进行寄生清除[4]。生物防治中大多数方法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现还难以作为薇甘菊防治现实的日常防治手段[5]。

4 防治的总体实施进度规划

分四个阶段安排防治作业。第一次全面防治阶段:完成防治范围内的薇甘菊第一次全面喷药及清理,尽量将首次防治落实落细,避免后续投入过量资金,需要对防治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薇甘菊进行全方面无死角喷药后进行全面清理;第二次查漏补喷阶段:在首次清理结束后,第二次的清理活动应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防治纰漏,特别是对重要的地段的检查。第三次喷药阶段:实行全面的复喷作业,实施第三次喷药;第四阶段保养期:完成清理和三次化学防治后,进入保养期,在此期间内,对残存、复萌的微甘菊进行清理,完成保养期的防治工作。

5 防治的主要措施

在薇甘菊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选择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防治手段,也要遵循因

地制宜原则,尽量使用多样化防治技术。一是林业部门要意识到在防治中,不仅要加强治,也要重视防。因此,从根本上遏制薇甘菊的生长和传播,必须将防与治置于同一高度,同步进行。另外要建立健全防治评估制度,明确防治职责,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上思考,以先防后治为目的;二是技术人员应系统地了解薇甘菊的生长特性,进而制定出有效防治策略,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严格防治技术标准,加强防控监管,确保防控成效;三是采取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专一性强的药物,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形成综合防治局面。四是推进多部门联防联治,薇甘菊防治涉及多个部门,进一步加强与农林、水务、交通、建设等部门协调合力防治。四是防治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以及社会公众的支持和配合,积极主动做好沟通工作,提高社会群众对于薇甘菊危害严重性的认识以及主动配合广泛参与的防治意识,推动群防群治。五是要保证项目防治经费的专项投入,保障防治区域相对应的防治资金的落实。六是重点强调项目的大面积区域化防治以及一个区域多次复发重复防治的情况,防治人员要克服畏难情绪,迎难而上,对新发疫点及早除治,对防治后复生点应持续多次反复防治,在连片薇甘菊除治后的空地上或者在覆盖度低的地方适当铲除薇甘菊后进行复耕复种,种植树木、农作物遏制薇甘菊蔓延势头,方可保证项目整体防治成效。

6 结语

华南地区是薇甘菊入侵的最为严重的区域,特别是对广东全省各地区入侵范围大、分布广、防治难度大,对地方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加剧,影响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为了促进薇甘菊防治项目的有效落实,防治人员应依靠各种防治技术措施做好项目的防治工作,不断总结项目实施经验,综合提升薇甘菊防治项目的防治水平。

猜你喜欢

甘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薇甘菊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薇甘菊光能利用及叶绿素合成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响应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薇甘菊叶片水提液对土壤钾素活化及酶活性的影响
可爱的德国甘菊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物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