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气大论的阳气足及脉络穴位

2022-02-11林家坤

江西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三阳百会穴督脉

林家坤

(萍乡市中医院,萍乡 337000)

1 阳气足的特征

阳气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阳气一直都是评价身体健康的标志。阳气是人的生长之气,是身体的根基,人的一生,其实是阳气兴盛衰退的过程,我们平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运转,工作运动学习等,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阳气。因此,掌握阳气足的特征,对于正确评价体内阳气是否充足,了解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体内阳气足的人,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手脚温暖。手脚部位的温度是判断体内的阳气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人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都会出现手脚异常冰冷的现象,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缓解。而体内阳气足的人,脏腑功能运转正常,气机条达,经脉畅通,手脚自然能保持温暖。

(2)睡眠质量好。一般来说,体内阳气充足了,睡眠会比较好,质量也很高。现在很多人都会出现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现象,时间久了,体内的阳气会被大量的消耗,阳气自然就不充足出问题了。一般来说阳气足的人,开始睡觉后,二十分钟左右便能睡着,而且一觉能睡到天亮。

(3)气色非常好。阳气的表现方式主要在脸上,阳气充足的人脸色明显是比较红润有光泽,皮肤细腻而润滑,甚至要比同龄人更显得年轻。尤其是在运动后,全身的阳气都调动起来了,整个身体会感觉到燥热,面部更是红扑扑的,气色非常的健康好看。

(4)精力充沛,心态乐观。阳气是主快乐的。阳气充足的人,心态都保持得比较好,乐观积极向上是其特征。即使是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自暴自弃,就算身体比较疲惫,在得到片刻休息后,阳气能够马上恢复,精力也会变得充沛。

(5)抵抗力强,不经常生病。阳气旺的人,很少生病,就算偶尔感冒发热,也不需要通过药物或者其它治疗,多喝点开水或者出去跑一圈回来出点汗就好了。这是因为阳气足的人,卫外抗邪能力强。

(6)头发茂盛。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阳气旺盛的人,体内各脏器的功能都比较好,精血化源充足,特别是肾能很好的固密阳气,阳气益发充沛,所以毛发生长就旺盛。

(7)平时吃饭消化非常快,食欲好,并且容易饿得快。阳气足的人,其脾胃消化吸收运化功能一般都特别好,当然也不能因为这个,就整天不停的吃喝。那么,倒过来又容易伤害阳气,导致积食。

(8)身体柔软,富有弹性。阳气是温养身体的,阳气足的人,让人看上去步态灵活,身体富有弹性,活力四射,精力旺盛,满满的正能量。

(9)平时喜欢抬头挺胸。头为诸阳之会。阳气足的人,平时走路开会做客休闲的时候,习惯把头抬起来,胸膛挺起来,全神贯注,看上去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10)气息均匀,心跳平稳。阳气足的人,心肺功能好,走路爬山爬楼梯做运动,都会轻轻松松的不在话下,不会出现走一段路或做起事来出现气喘吁吁,心跳加速的情况。

2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素问·阳明脉解》曰:“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登高也”。这是四肢是诸阳之本的具体出处。对“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解释,古今注家,各持己见。

王冰[1]云:“阳受气于四肢,故四肢为诸阳之本。”

高士宗[2]云:“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古之医家多从四肢解,认为阳气受气于四肢,故为诸阳之本。而今之医者,则多从“本”字解惑,有以为是依据之意;有认为“本”字应为“末”之意;更有以为是人体十二经脉阳气起始和发源的地方。归纳起来,无外以下两种意见:

一是人体四肢是全身阳气的根本。

二是阳气为四肢的根本。

其实,无论怎样解释,都离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四肢是人体运动的主要部件,人的奔跑行走劳作,全靠四肢,所以四肢是观察人体阳气是否充足最直观的地方。阳气盛,则四肢强劲有力,动作灵活,耐力超强。阳气衰,则步履蹒跚,双手无力,不耐久劳,喜卧厌动。

同时,中医学说天人相应,喜欢取类比象,意为人就像一棵大树,下肢足部脚踩大地,植根土地,上肢手部双手托天,承接天象,天象地气尽收人中,化为阳气。所以形容四肢有树木的根之意,但又不纯粹是这个意思,便掘去“根”的用字,取“本”字,说明四肢可作为阳气的“标志”“象征”,又要作为吸收天地之气的接受器,故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一个“本”,道尽了四肢是阳气的标志象征及阳气原来还有这么一个本原来处,可谓用意极深,匠心独具。

本的古文解释,指草木的根、树木的干。如柳宗元[3]《种树郭橐驼传》云:“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也有作本源、本来的、原来的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云:“此之谓失其本心”。四肢是检验人体阳气是否强盛的地方,如果阳气在四肢表现不旺盛,那么痹症、疼痛、水肿、厥冷、麻木甚至阴疽等都会在四肢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四肢是阳气的象征。例如《伤寒论》第22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技加附子汤主之”。是说发汗多了,伤了阳气,导致四肢拘急的病证。这条就是对“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的最好诠释。至于四肢是天地之气的接受器,或者是感受器,这个则是牵涉到修炼气功问题,平常人一般难以理解和感觉到,但事实上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在此就不再赘述。

此外,俗话说“两手一垂,阳气将灭”,说的是阳气受损,人的四肢很容易感受到这种变化,特别是在老人身上更为常见,许多老人或病久阳气流失者,手臂很容易下垂,也容易酸软无力,这都是因为阳气失去了温煦濡养作用之故。

3 头为诸阳之会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是因为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有前额、两侧、巅顶等不同部位。所以头部疾病,多与诸阳经阳气运行有关。以头痛为例,头连项痛,乃太阳经之头痛;痛在额角部,或偏头痛,乃少阳经之头痛;痛在前额,或连眉棱骨痛,乃阳明经之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从人体的生理角度看,是大有益处的。中医虽然用心代脑主事,但位居头部的大脑小脑,才是人体的真正的生命中枢。头为精明之府,即是此意。大脑主持全身各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其本身需要大量的源源不断的阳气补充,诸阳经汇合于头部,才能保证人体生命中枢的特殊需求。由于头是全身阳气集中的地方,因此,头的火气也最大。阳气旺的人,稍一动作或在太阳烈日下,你就能看到他头顶上冒的热气。如果阳气运行失常,损伤了大脑,现今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以及各种神经血管头痛、运动神经元病等,均可以发生。运用中医中药及针灸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一定效果。

阳气汇聚于头部,偏盛偏衰均可导致疾患。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头汗出。头汗出是指头面部或者头颈部出汗,而身体它处无汗的病证。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说:“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头汗出虽然不是多么大的病,但对患者的困扰是很大的。对头汗出的治疗,《伤寒论》中有详细论述,其病机均是邪热迫阳所致,而且只出现在三阳经病,而未涉及三阴经病。至于平时小儿睡觉时头部出汗,而无其他症状,以及常人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时亦见头上冒汗,则属正常生理现象。

俗话说:热从头上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头部与人体热平衡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进入冬季,人体散发的热量,头部要占50%以上。天气越冷,头部散发热的比例越大。头的重量仅占人体的2%,但每天所消耗的却占到人体氧气总耗量的17%,能量的22%。而且头部每日血流量2000ml/分钟,可见头部血液循环有多重要。中西医对头部的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可以这样说,头部是诸阳之会,为人体之首,掌管着人体的一切活动,头部健康与否决定着人体其他各部分的健康状况。

4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阳气

督脉,《难经·二十八难》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吕广注云:“督脉者,阳脉之海也。”杨玄操注云:“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人脉比于水,故吕氏曰阳脉之海。”督,有总督之意。督脉行于背,背为阳。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交会,具体与足太阳会于百会、脑户、陶道等穴,与手、足三阳经会于大椎,又与阳维会于风府、哑门,与带脉出于十四椎(第二腰椎),所以督脉有统率各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

督脉循行于脊柱内,上行入脑,而脑又是“元神之府”,人体的一切神气活动都受脑的支配。神气活动的各种现象,又是阳气功能的外在集中表现。所以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

督脉为阳脉之海,也是全身阳气聚集和运行的通道。人体的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就像六条满载阳气的河流汇入了大海一样,汇聚到督脉。特别需要点明的是,大椎穴是“入海口”,是六条阳经汇入督脉的地方。因此,大椎穴又被称为“三阳,督脉之会”,“诸阳之会”,是全身阳脉的交汇点。临床上,针灸按摩医生对这个穴位的使用特别广泛。若阳气被风寒所闭,从此处疏导开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体内阳热过盛,可以从此处泻热祛邪,使邪热退而阳气复。若身体虚弱,从此处温补就最为合算,可以达到牵一发就能调动全身阳气的效果。

督脉长于胞中,由会阴历长强,循背理行道大椎穴,上到风府入于脑与任脉会合。督任二脉就像一条绳索一样绕着人的身体转一圈,循环一周为三个月时间,所以我们调治内分泌功能失调的女性病人,一般用药是以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这样,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行调理。

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所以与脑和脊髓联系密切。《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脊强、厥证,都是脊髓和脑的病变。临床上对强直性脊柱炎、脑卒中、癫痫、脊髓空洞症等脑髓损伤的疾病,常从督脉入手,以调畅督脉经络,使阳气循经布散以发挥“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督脉为天,主阳气。它连接着人体的手三阳和足三阳,也就是六条正阳经,即胆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因此,当督脉经循行不畅时,就会造成六腑功能慢慢的下降。如胆囊炎的病人长期不愈,一般两年以上,病人就会出现内眼角鼻梁两边长斑的情况;诸如慢性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痔疮脱肛等患者,临床治疗最后都要考虑到督主阳气功能,才能得到彻底根治。

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是督脉运行阳气的路线。借助督脉这一功能,人们常用灸背这个方法给身体补充阳气。这也是临床上为什么艾灸、薰蒸、拔罐等大都在背部进行的原因。通过提升阳气的外治方法,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功能,可以激发人体自身阳气,经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至全身,恢复人体自愈力。

人体的气质、形体其实是与督脉息息相关的。“坐如钟,站如松”是古人对一个人综合修养的基本要求。保持良好的坐姿及走路要求,会避免形体扭曲,保护好我们的腰椎脊柱,使其不受到损伤,使督脉畅通。督脉通畅,阳气充足,可以使人充满了阳光活力,又会使人保持良好的坐立行走形象,让人看上去精神抖擞,充满灵气。而且掌握阳气的督脉,还管理着一个增强人体气力的穴位,那就是命门穴。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与两侧肾俞穴相平。两肾之间的命门穴,乃生命之门户,是人体先天与后天阳气之入口,人体需要释放和储备阳气时,都要从这个穴位过,所以命门穴为强壮保健穴,号称人体真正的大力丸。点按命门穴,可以起到培补阳气、治疗虚损腰疼及阳气亏虚引起的一切病证。

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它所循行的重要位置,它所具备总督一身阳气的功能,决定了它是人体上的一条重要生命线。督脉还是人体自备能治百病的好医生。现代研究发现,人体背部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平时处于休眠状态,经常刮试、拔罐后背,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的“苏醒”,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所以即使是在无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平时也可经常刮拭、拔罐、艾灸督脉,刺激督脉以调畅身体阳气,激发阳气的卫外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全民保健疗法。

5 一个诸阳之会,能够通天的要穴—百会穴

百是一百,多的意思,会是交会之处。《会元针灸学》说:“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也就是说,百会穴是人体诸多腧穴的交会处。百会穴位于人体最高处,又为手、足三阳经与阳脉之海的督脉的交会之处,因此本穴为人体阳气盛极之处。

百会穴是人体的天门穴,上接天气。如果头部是人体的司令部,那么,百会穴就是总司令的大脑,可以说是核心中的核心。

古代的道家认为人体自身存在着很多大药房,可以治疗疾病。道医们认为“四边有病中间平”,指出位居身体“中间”的四个穴位是“大药”,可以平定“四边”的疾病,而且适合症广泛,妙用无穷。这“中间”的大药指的是:一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二是身体正中的脊柱;三是腹部正中的神阙穴(即肚脐眼);四是脚心正中的涌泉穴。周尔晋[4]先生将这四个穴概括为“天、地、桥”,百会是“天”,涌泉是“地”,脊柱和神阙是“桥”。只要记住这个形象的描述,就可以牢牢记住这四味大药了。

百会穴是阳气极盛之大穴,按百会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万物;好比阳光普照,大地生辉,可以源源不断的释放产生阳气,重新激活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精神意志,让人振奋,活力倍增,所以百会穴不仅是一个治病救命的大穴,还是一个改变人的精神风貌的神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在救治虢国太子的时候,其中的“三阳五会”就有百会穴名列其中。其实,百会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秘密就是它是人体督任二脉的开关之一。

百会穴的正确取穴位置,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百会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位,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具有升提阳气,大补阳气的功能。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针灸大成》里说:百会穴“主头风中风,言语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脱肛,风痛,心风,脚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百病皆治。”

能治百病的百会穴是人身上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要穴。“人体有大药”,百会穴就是人身上自带的最好的药物。艾灸加按摩百会穴,有病治病,无病防身,提升阳气,经常使用,必定受益终身。

猜你喜欢

三阳百会穴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罪恶聊天群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点穴祛疾:头痛(头顶)
一穴解决“路怒症”
以督脉为主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弱智儿童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