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背景下安徽省不同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2022-02-10刘晓伟刘宗飞

市场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林地林业资源

刘晓伟,刘宗飞,王 虎

(1. 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2. 台前县人社局,河南 台前 457600)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力推进“双碳目标”的达成是新时期安徽省面临的重要问题。 理论上,“双碳目标”可以通过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 其中,林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森林碳汇增加的重要举措。 然而,随着疫情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对林业资源的需求与生态环境压力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矛盾[1-2]。 因此,科学探索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林业生态经济协调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内涵

林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身生产特征的影响,林业同时承担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3-4]。 受林业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矛盾问题源流以及政府决策层执政理念转变的影响[2],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也实现了从“经济优先”到“生态优先”再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无论是“经济优先”还是“生态优先”的林业发展理念均属短期、非持续的发展方式。 理论上,对林业经济的大量攫取可能会超出林业生态承载范围,进而带来巨大的生态环保问题;而对林业生态的过分重视则难以对林业相关利益主体进行有效的激励,产生市场失灵现象。 因而,实施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更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现有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林业生态经济内涵的界定

林业生态经济表现为林业自然生态与林业经济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林业自然生态是林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林业经济活动则是林业生态发展的重要诱因。 何迺维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影响,并认为林业经济系统对资源的“最大利用”与森林生态系统对资源的“最大保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林业生态经济则是二者处于供需平衡时的状态[5],然而,该定义并未厘清林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发展边界。 针对这一问题,田淑英等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约束:一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要在森林资源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二是最大限度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3]。

(二)多视角下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作用机制探析

黄胜开重点关注了林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林地资源,并从外部性的视角论证了林地资源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冲突关系[6]。 谢海涛和张智光从供应链视角分析了林业生态经济的协作动因,并认为林业绿色供应链具有价值链、资源链和生态链“三链合一”的特性,其中,价值链是经济系统获取利益的主要动力,生态链则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动因,资源链构成了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林木等资源的保障动因[7]。 余霞等基于生态安全的视角,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林业生态调控模型[8]。 谢聪和徐晋涛以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从外部性视角探索了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及间接影响[9]。

(三)区域性林业生态经济评价

此类研究从多个维度设定了林业生态经济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方式设定各类别指标权重,进而进行指标加权处理,得出研究个体的林业生态经济的综合指数。 如董玮等从林业生态、林业经济两个维度构建了衡量林业生态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各省区的第六次至第八次森林资源普查期间的林业生态经济现状进行了对比[1]。 刘珉等从林业绿色贡献与影响、林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业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林业绿色制度与文明进程四个维度构建了林业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10]。 姜文磊和李晖以林业生态服务总产值作为区域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替代指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林业生态经济的影响效应[11]。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在识别林业生态经济的理论内涵及明晰其作用机理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并未对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行实践总结。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生态强省发展战略,全力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提升。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共完成人工造林949.21万亩(1 亩≈666.67 平方米,下同)、封山育林377.4万亩,造林绿化实现新突破。 安徽省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加,森林面积达到6010 万亩,林木总蓄积量2.61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2.22 亿立方米;林业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持续快速提升。 由于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存在差异,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也各不相同。 本研究拟在系统梳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不同区域之间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

二、 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机理

林业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林业生产要素生产效率提升所带来的区域生态及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林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引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林地资源产出率主要用于衡量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林地上可被利用的多种林产品的产量。 提高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是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理论上,拓展林地使用空间和延长林地使用时间两个路径均可提升林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一方面,通过有机结合林产品经营和其他农牧产品生产如发展“林—饲—牧”“林下经营”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加林地使用面积,实现集约化生产。 另一方面,采用复种、套种等方式则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内阳光的利用率,起到延长林地使用时间的作用。

当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实践中提升林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模式,这一模式以种植、养殖科学技术为依托,同时进行林木产品和其他农牧产品的生产,以最大限度开发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实现多种农产品立体化生产经营[12]。

(二)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催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林业劳动生产率是林业产业工人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总产值。 理论上,林业劳动者通过生产、加工林木产品、林业半成品及相关副产品,进而创造产业价值,这一价值在单位时间上的反映即是林业劳动生产效率。

“林工一体化”是促进林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将林木生产、加工、林产品销售等进行系统化整合,提升了林业劳动力单位劳动时间的价值产出。 “林工一体化”通过延长地区林业加工生产产业链,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的方式来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益,实现了产业链间的规模效应,增加了林业经济运行效率。 “林工一体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一是,林业劳动者摆脱了单纯的林业初级生产,成为林业三产融合的重要参与主体,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二是,林业三产融合增强了林产品的附加产值,增加了劳动力的时间价值。 三是,林业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科技对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替代,进一步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属于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三)林业资本利用率提升牵引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林业资源除了包括显性物质资源外,还包括隐性的林业资源所有权,从物权视角来看,林业资源权利可以通过买卖、租赁等市场交易手段,以及抵押、保险等金融手段实现林业资本的增值,进而转化为林业资源的未来价值。 使各种权益在不同权利主体间流动,进而实现资产向资本的转变,实现资产增值。

现阶段,通过林地流转实现林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是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经营模式,该模式通过增加经营规模、改善林业生产工具、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途径,实现林业的产品化生产[13],这一过程既是生态环保政策的实践落实,也契合了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理性诉求[14]。

(四)森林资源产出率提升推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林木等主要物质产品外的非显性产值和收益较好反映了森林资源产出效率。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产品物质功能所创造的隐性经济价值;二是林业生态外部性所带来的价值,如林业生态环境所引致的空气质量提升及森林文化所孕育的生态收益。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型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和林家乐三种方式。 森林旅游是利用市场手段赋予森林资源、森林文化等生态产品经济价值的重要方式,是推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模式,该模式具有辐射面广、关联性强的特点。 森林旅游能够直接拉动交通业、餐饮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建筑业、通信业、文化业和娱乐业等行业的兴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森林旅游赋予了森林第三产业的特殊性质,能够较好地促进林业价值转化,提高产出效率。

三、 安徽省不同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安徽省不同区域林业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在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进程中进行了长足探索,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一)林地资源利用提升——潜山模式

潜山县林地总面积140.83 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为129.9 万亩,森林蓄积量384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1%。 在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潜山县将重心放到了林地资源上,通过对区域内林地地力、水资源状况进行质量检测,潜山县依托自身优势,着力发展区域规模经济,大力开展油茶造林,促进森林提质增效。

一是根据地形差异,分类实施。 潜山县根据地形差异,对林业生产进行了合理分类,其中,山区以低产林培育为主,丘陵区域则重点发展木材生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油茶生产的核心战略。 目前全县油茶林产值达4000 万元,业已成为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是政府统筹,奖补优先。 围绕油茶产业,潜山县政府统筹各项政策,成立了油茶产业发展指挥部,全力支持油茶产业发展。 在资金方面,除了专项资金支持外,潜山县将涉林资金及其他农口相关奖补资金均用于油茶发展,解决了油茶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是人才支持,技术推广。 潜山县高度重视油茶产业人才服务及技术推广工作。 县、乡两级均成立了工作小组,强化油茶产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培训与推广,有效调动了林农种植积极性。 除此之外,潜山县还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及技术研发,培育了千亩以上林业大户25 家,专业合作社200 余个。

(二)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泾县模式

泾县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兼具平原和山区特点,县城土地资源贫瘠,主要为丘陵和低山,但其经济发展迅速,是“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中心,该地区生产宣纸,是我国著名的宣纸生产地。

泾县森林资源较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4.41%。长期以来,泾县始终坚持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立体式林业发展模式。 围绕宣纸生产,重点培育青檀原料林、毛竹丰产林等基地建设,逐渐构建了生态林为主、商品林为辅、林产品加工多位一体的发展框架。

一是示范园区引领。 泾县通过示范园区先行的方式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先后建立了5 处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大力发展毛竹笋材两用林、高效丰产林,通过差异化典型示范园区培育,进一步提高了林木产品的整体产值。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是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泾县为了促进林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现有的林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充分提升林业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程度。 如泾县桃花潭镇建立了早元竹笋合作社,合作社共有林地面积333.33 公顷,合作社成员约百人,主要从事早元竹笋的生产和培育。 在市场竞争中,该合作社积极对接地方林业生产部门,制定了统一的竹笋质量生产标准。 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巴山笋干”品牌,并通过在原材料采购及市场开拓方面的合作,扭转了先前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无序竞争的局面,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鲜笋加工销售主体。

三是打造示范项目。 泾县持续实施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以推动宣纸产业发展。 在科技方面,泾县积极与安徽省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通过大量科技试验,进一步提高了青檀林木基地的产量和质量,为泾县宣纸生产和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林业资本利用率提高——宁国模式

宁国市是一个森林资源丰裕的城市,全市80%以上土地为林业用地,约有285 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4.3%,为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 宁国市长期坚持林业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逐步调整林业发展战略,分类实施了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了以区域化主导产业为中心,多林种共建、多链条协同的林业产业体系,并通过广泛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力提高了林农收入。 先后被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中国山核桃之乡”等多个荣誉称号。

一是产业链条延伸,提高资本运用效率。 宁国市依托现有森林资源和林产品的独特优势,不断拓展林业产业链条,尤其重视在林产品加工领域发力,先后建造了以山核桃为主体的森林食品加工群体、竹木板材基地、木材加工基地,实现了林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无缝衔接,提高了林业资本的利用效率。

二是以点带面促进林业资本效率提高。 宁国市注重“以点带面”,强调典型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恩龙世界木屋村是宁国市著名的林业三产融合性企业,该企业距市区8 千米,占地13.37 平方千米,总体规划88 平方千米。 形成多产业融合旅游业态,构建以木屋地产为核心,集特色观光景区、特色休闲项目、主题休闲商街、生态度假酒店于一体的生态型、文化型、国际化休闲度假综合体。 依托宁国恩龙世界木屋村,宁国市全面推动了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繁荣发展。

(四)森林资源产出率提高——石台模式

石台县是一座森林城市,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5 万亩,有林地面积163.9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石台县依据独有的山区特色,首倡“绿色为本、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确立了“绿色石台,皖南茶乡”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实施林业产业化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行生态型林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优化生态资源空间布局。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划分了差异化功能区,形成了具有石台特色的空间产业布局。 整体来看,县城东部、南部为“天然生态功能区”,重点建设天然林、毛竹等生态产品;县城北部为“林业经济产品功能区”,依托地形,重点发展高山蔬菜及山茱萸;县城中西部则重点发展经果林及林业经济,形成了以优质板栗为核心的“林业经果功能区”;在县城四周及主要交通干道附近重点发展竹笋两用林,形成了多彩的“观光林业功能区”。

二是整合森林旅游资源。 石台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高山、碧水、森林、仙洞等各种美景交相辉映,石台县通过合理的设计,使之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旅游线路。 近年来,石台县先后整合了多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效促进了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是大力推广农林有机协同。 石台县在农林有机协同生态模式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如将养殖、沼气和茶业发展有机协同,探索形成了丁香镇红桃村的资源循环无污染生态模式。 而在新中村探索发展了立体生态模式,依托地形垂直落差,分别在山顶、山间、坡地、石峰、稻田、田坎、河岸、农舍等进行了生态产品开发,有力提升了区域林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 结论及建议

科学探索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从林地资源利用率、林业劳动力生产率、林业资本利用效率以及森林资源产出率四个方面解析了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机理,并以安徽省为分析对象,凝练总结了安徽省不同区域实施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

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生态保护基础上,实现林业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的提升。从理论和发展实践来看,并不存在普适性的绝对路径,区域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优势,依托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经济系统发展的实际,拟定科学的协调发展路径。 一方面,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各级政府应树立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规划,绘制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蓝图。 另一方面,针对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要素的差异化特征,分别从林地、林业劳动力、林业资本等方面拟定发展措施,持续提高林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猜你喜欢

林地林业资源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land produces
图片新闻
资源回收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