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冲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2022-02-09余豹周红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太冲合谷病症

余豹,周红光,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6 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近年来,随着医学整合模式的不断推进,中医药学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作为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针灸学,不断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和医者的推崇与研究,亦因其绿色、疗效确切而被国内外患者所接受与喜爱。在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穴位的配伍与选择是疾病治疗的关键与核心,太冲穴为临床医者所广泛选用,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之中,并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太冲穴具有达肝气、平肝阳、息内风、除湿热及安神镇静等功效,为肝经之输穴,又称“大冲穴”,亦为肝经之原穴[1]。纵观太冲穴的临床应用,通常于针刺或针药结合时作为主穴、配穴,其对于高血压、不寐、中风及后遗症、呃逆、肩周炎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效果[2]。

太冲穴文献记载规律

1 腧穴定位

体表定位:在足部背侧,当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之中,左右各一穴[3]。古文献亦多有记载,《灵枢》记载:“太冲,肝经行间上二寸凹陷之中也”。晋代·皇甫谧所著《甲乙经》言:“太冲穴,足大趾本节后方二寸也”。其现代解剖定位为:足部皮层之下,浅层分布为足背V网、足背内侧皮N等;深层分布为腓深神经以及血管网[4]。

2 腧穴特性

太冲一穴最早可追溯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文,其记载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并提出五脏若有相应疾患,可应用十二原穴治之,指明原穴通常用于脏腑相关疾病的治疗,亦是太冲穴治疗肝胃疾病的理论指导。《难经》言,“输主体重节痛”,即人体十二经脉之中的输穴长于治疗疼痛性疾病,太冲亦为肝经输穴,长于治疗本经循行路线上的痛症,疗效甚佳。

3 治疗病症

历代文献亦载有诸多有关太冲穴的治疗病症,《灵枢·厥病》篇记载,太冲可治疗厥心痛病症,面色苍白犹如死状,终日疼痛不已。《甲乙经》述太冲可治疗痉证,即角弓反张、抽搐等病症。《针灸大成》云其治疗妇人漏下不止,此是基于女子以肝为先天。《天星十二穴歌》载其治疗咽喉不适、心胸胀闷、眼目疾患以及腰痛等病症。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太冲穴具有调节血压、镇静催眠、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功能等多种作用,多用于治疗高血压、抑郁症、癫狂以及其他精神情志疾病、胃肠道系统疾病等[5]。

太冲穴临床相关适应症

1 太冲穴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机体动脉血压持续不断增高为典型特征的高发性临床疾病,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环境因素与其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已成为心脑血管、肾脏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6]。祖国传统医学将其归属于脑系病症中的 “头痛”、 “眩晕”等范围[7]。其病因分为内外两因,外因与情志不遂,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联系密切,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及五脏精气虚损相联系。其病机常为风、火、痰、气、瘀等导致的人体脏腑阴阳失衡,肝为风木之脏,气机扰乱,肝阳亢逆于上而发病。临床治疗中,常以太冲配以合谷,谓之四关穴,可潜镇肝阳,平息内风,再配伍百会、凤池、三阴交、曲池等为主穴,一般可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8]。

吴焕林等[9]在临床治疗上实下虚之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过程中,分别采用针刺患者两侧太冲穴之法,结果显示:患者接受针刺双侧足部太冲穴20min后,患者血压达到最大下降幅度,且患者血压越高,其下降程度越明显。李晓庆等[10]等效性研究提示:通过针刺高血压患者双侧足部太冲穴,其短期时间内降压效果与卡托普利降压效果相当,并且更加简便、安全、绿色。可见,针刺太冲穴对于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2 太冲穴治疗不寐

不寐,现代医学称其为“失眠、睡眠功能障碍”,是由人体心神失去濡养所导致的以经常得不到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11]。其病因与情志失调、食饮失常、过劳过逸等诸多因素有关。不寐与心密切相关,亦与肝脾肾等脏相联系,其病机为人体脏腑阳气过于亢盛而阴气相对衰弱,阴阳不能正常交互而发病。现代研究证明,通过针刺治疗,可改善机体大脑皮层额叶功能,调节大脑单胺类N递质、褪黑素等激素含量,从而达到镇静及催眠作用,使患者睡眠得以调整和平衡[12]。

临床中常选取太冲、神门、合谷、三阴交、照海、申脉等为主穴,毫针操作,泻申脉、太冲,补照海,其余平补平泻。胡仲波[13]在失眠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针刺太冲等穴,结合背部肌肉走罐等方法,治疗48例不寐患者,其中临床治愈30 例,16例明显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周明倩等[14]采用临床中常用的针刺疗法“透刺法”,即从肝经太冲穴透刺肾经涌泉穴,治疗19例失眠患者,临床治愈3 例,8例显示有良好效果,4例有一定效果,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8.9%。可见,针刺太冲对于改善失眠具有较好疗效。

3 太冲穴治疗中风及后遗症

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述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5]。通常以突然扑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等症为主,其发生与内伤积损、情志过极、劳倦失度、饮食失常等因素相关,病位属清窍,与心肝肾等脏相关。其病机为人体阴阳失调,血气乖戾,神明之腑受扰。临床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一般选取太冲、合谷等穴为主,毫针行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太冲穴可以改善大脑血管的紧张度以及弹性,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病灶周围脑Cell的营养供应,加速脑组织的修复;同时还可以清除氧自由基、调节脑内N递质以及钙稳定,进而保护缺血性脑损伤[16-17]。

在临床试验中,程俊萍等[18]将108例中风后伴有抑郁等症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内关、太冲、百会组各36例,分别予以针刺1次/d,5次/周,针刺治疗3周为1个完整疗程。该类患者疗程结束之后,比较其针刺治疗效果:内关组72.2%,太冲组75.0%,百会组86.1%,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内关和太冲两组治疗中风后伴有抑郁等疾病具有良好效果,百会组治疗效果强于其他两组。孙晴[19]在临床中选取60例脑卒中后伴有肢体麻木不仁等症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30例患者采用太冲、合谷等穴,即四关穴;对照组30例不用太冲、合谷等穴。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1%和71.4%,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针刺机体四关穴(太冲、合谷)能够明显减轻中风后肢体麻木的症状。可见,针刺太冲穴对于改善及治疗中风伴随的相关不适症状具有较好效果。

4 太冲穴治疗呃逆

呃逆是以喉咙间时时发出响声,声音短暂而频繁,难以自行停止为典型特征的临床疾病[20]。其发生多与外邪侵犯、进食仓促、情志不舒等有关,病位主要在中焦膈部,胃腑在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与肺脾肝肾等脏相联系,其病机为人体胃腑气机失调,胃气上逆,扰动膈肌,常见于膈肌痉挛、胃肠N官能症、急慢性胃炎、胸腹部手术后等各种疾病。临床治疗中配以太冲、膈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且根据不同症状辨证属胃寒,胃热,气滞血瘀,分别配属建里、内庭、血海等穴,一般可获得较好疗效。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能抑制膈N异常放电,阻滞膈N以及迷走N传入反射通路,改善人体呼吸状态,调节植物N功能,进而达到治疗呃逆的作用[21]。

在临床试验中,刘兰花[22]治疗气机郁滞型呃逆,以针刺太冲、内关等穴为主,配合服用五磨汤加减,治疗结束后,该类患者治愈率可达80.88%,总有效率为91.18% 。路志鹏等[23]将80例呃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患者针刺大冲和足三裏两处穴位,结合单式补泻法中的呼吸补泻;对照组40例患者针刺两侧足三里以及其他穴位,结合虚补实泻。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8%、93%,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P值<0.05。得出结论:针刺双侧足三里、太冲穴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效果显著。

5 太冲穴治疗其他疾病

太冲穴亦可用于肩周炎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等其他疾病。临床之中,肩周炎作为一种反复发作的较为顽固的疾病,西医学尚无特别良好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而针灸对于该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张颖[24]将66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和联合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选用普通针刺方法,联合组患者的治疗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加用太冲穴平衡针法,结果显示联合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一般针刺方法结合太冲穴平衡针法对肩周炎病症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颈椎病为现代人所高发的一类疾病,传统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有良好效果,治疗上多采取针刺、拔罐、按摩、推拿复位等方法,临床之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25]。黄健[26]在临床中将86例椎A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病人除应用一般穴位外,且配以合谷、太冲两穴,对照组病人仅应用一般穴位。结果提示: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一般穴位的基础上配以太冲及合谷两穴,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

讨 论

太冲穴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灵枢·本输》篇最早明确给出了腧穴位置,《针灸甲乙经》进一步指出了其位置,给我们以宝贵的参考;《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了该穴的特性,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以及五输穴之输穴,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灵枢·厥病》《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天星十二穴歌》等文献指出了太冲穴临床治疗的相关疾病,为现代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针刺太冲穴临床主治病症的研究较以往更加全面,太冲穴在现代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不寐、中风及后遗症、呃逆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诸多医者的临床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疗效具有可观性。亦有一些医家用其治疗肩周炎和椎动脉型颈椎病,进一步扩展了太冲穴治疗临床疾病的范畴,为针灸疾病谱的扩充提供了相应参考,亦启发我们使用针灸治疗疾病仍需不断提升与进步。

结 语

通过对太冲穴文献记录及临床适应症的初步总结,可以发现其临床应用规律及不足之处。本穴治疗疾病多和其他穴位一起配合使用,而对于太冲穴单个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于穴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在太冲穴单穴方面进行扩展;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太冲穴治疗病症颇多,目前临床疗效较好的有高血压、情志疾病、胃肠道疾病等,因此对于太冲穴疾病谱也应随着临床实际而不断更新。今后,我们应着重在医、理、工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加强其治疗疾病机理的深入探究,不断提高其临床疗效,促进针灸绿色疗法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推动针灸学进一步发展,促进整合医学模式的形成与深入。

猜你喜欢

太冲合谷病症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夏季常见病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