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2022-02-09田佳会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家乡互联网+语文

田佳会

当前,互联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程度逐渐加大,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源。地域文化作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文化熏陶的来源之一。教师应当以学校为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背景的教育平台,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氛围,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最初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地域文化逐渐划分成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其中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修养,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在“互联网+”背景下,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地域文化知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1]对于教师而言,将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提升教学价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

(一)筛选适合的文化资源,充分融入语文教学

教师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本体性,在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中,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教师要按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合理运用地域文化知识力量,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来自实际生活环境的人文特点以及悠久历史,教师还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2]在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保护当地文化的意识,在学习中建立与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师还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优良的社会风气给学生心智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家乡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十分有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当地相关的历史事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这类故事好似传说一样,往往通过艺术加工被人们神化,这也会增强历史事件的神秘感和趣味性,突出其浓厚的文化意境。

例如,地域文化视角下,吉林的民间文化土壤深厚,特色鲜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只有互帮互助才能更好地生存,宽厚质朴、团结互助是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儒家的传统理念,与教学的主流思想高度契合,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论语》的教学中。另外,教师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更容易使得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孔子与程子二人之间的小故事,孔子去拜访郯子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有名的贤士程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一会儿,孔子唤弟子子路取一束帛来赠给先生,子路不答,再过了一会儿,孔子又以相同的话吩咐子路,子路还是不答。子路心中有个疙瘩,他听说士人之间若不经中间人介绍就相见,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样,是君子所不为的。孔子开导子路,程子乃贤士,此时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后还不知何时能再见,何必拘泥于小节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礼仪,却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这则故事恰好对应了吉林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了吉林地域的待客文化。当然,地域文化也包含民族风俗等文化,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家喻户晓。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这样的风俗情境,对语文教学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帮助。再如,在讲述王安石的《元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特有的与春节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搜集全国各地过春节的资料,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过春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地域文化的呈现效果

对地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与分类,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呈现效果。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该坚持教学思想的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将地域文化以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将学生带入地域文化背景中,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地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教师科学合理地将其引入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以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二年级古诗《山行》为例,教师将吉林长白山地区的地域文化作为拓展资源,在网络上收集金秋十月最美的五花山、红石云海的景色。通过有情感的朗读诗词,利用多媒体播放宣传片《金秋若有十分美 九分必在长白山》来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想象自己在红枫环抱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惬意。[3]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山行》第一句的“寒”、第二句的“白云”来对比第四句的“霜叶”,让学生产生与诗人的共情之心,面对夕阳西下时红色的光照在红枫叶上的美景,忍不住停下来欣赏。学生在感受诗歌新颖的构思和精美的布局之际,也为家乡拥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骄傲自豪。在课程小结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未来大美长白山的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自由交流,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三)引入特色经典案例,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所谓经典案例,是指地域文化中比较典型且具有一定传承性的文化素材,对于语文教学的发展以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关注地域文化特色经典案例。为了有效加强学生的语言建构及其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特色经典案例融入语文教学中,通过互联网,选择地域文化中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和故事素材等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听故事与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渐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形成语言运用能力。例如,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从军行》为例,因为我们的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在阳光下,很难体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士情怀和爱国精神。教师可以结合东北抗联的传奇故事,在课堂上借助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的《白山黑水,抗战烽火14 年》的沙画视频,把学生带到东北抗联战士在白山黑水间、林海雪原中抗击日军的年代,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诗句背后的家国情怀。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教师对古诗进行讲解与总结后,要求学生在课后搜集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辉南抗联红色文化体验馆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的便利条件制作吉林红色文化宣传片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古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够将作业设计得更具创新性,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

(四)组织主题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地域文化的分享与交流活动,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可以预先通过网络下载地域文化相关视频,让学生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阐述视频讲述了什么内容,从中学习到了什么精神,视频中体现了哪些地域之美……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4]例如,教师在“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语言引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同时,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具备审美元素的相关地域文化资源,并采用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交流活动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并解读所搜集的地域文化,如家乡的风景与名胜,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开展地域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多举办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在筛选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理解地域文化的相关内容,理解所要表达的中心含义。通过地域文化的真实体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对于喜爱历史和军事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并打印相关的历史材料和图片,在班级中开展博览历史的活动。以二年级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例,教师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课文主要记述了江西革命时期,红军帮助沙洲坝村子挖水井,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在此,教师可以引用当地红色历史,进行红军精神的传播。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抗联精神逐渐演变成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悟,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东北抗联相关图片或者是一些历史照片,以此来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5]。将地域文化的历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感悟红军的高尚品质,感受人民群众知恩图报的情感。学生也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实地调研活动,咨询长辈相关的往事,进行调查与采访。通过长辈的描述增加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展示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我的家乡……》作为作文主题,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家乡景物,同时融入家乡的文化、风俗、历史故事等多方面内容,阐述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搜集自身比较感兴趣的地域文化资料,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写作。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间传奇故事或者成语故事?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详细地描写出来。”以当地饮食文化为例,前郭县是鱼米之乡,冬天到这里旅游是最适合不过的季节,可以看到闻名的冬捕盛景,这时的鱼也是最便宜的时候,有名的全鱼宴中一条大头鱼可以做出很多种花样。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前郭县饮食文化的起源,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自下厨做一条鱼,并写下制作过程及感受。综合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锻炼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全体师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动手制作相关文化工艺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语

地域文化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储备,既包含丰富的语文知识,还体现了当地居民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综合素质。基于地域文化的深厚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教师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的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搜集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思维,采用多种教学改革手段,将其与语文教学进行充分融合。教师首先要筛选适合的文化资源充分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力求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地域文化的呈现效果,不断引入特色经典案例,加强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尝试组织主题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素养,并通过开展地域文化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此可见,依托“互联网+”,教师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感知地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家乡互联网+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