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2022-02-09张鹏举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县域校本

张鹏举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现有普通高中1.42 万所,其中县镇及农村高中6821 所,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47.92%;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85.92 万人,县镇及农村高中在校生1258.56 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0.63%。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关键性意义。2021 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该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提升普通高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的特色发展,提高学校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济、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县域普通高中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普通高中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探究县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县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课程理念滞后,对校本课程建设理解存在偏差

尽管教育部早在2001 年就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启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但对于许多县域普通高中来说,仍存在对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混同起来,认为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编写校本教材。而县域普通高中缺少能编写教材的教师,即便是编写出教材,学校没有审定权,也无法使用。二是高考压力对校本课程建设产生了淡化和异化,有的教师认为只有上好国家课程才能提升高考成绩,对校本课程实施持淡化态度。有的教师占用校本课程的时间进行高考科目补课,异化了校本课程。从校长到教师,对校本课程持主观随意态度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校本课程资源匮乏,设计与开发能力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其间涉及许多理论与技术性问题。在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之前,需要对国家的课程标准、学校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与评估;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有课程设计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提供专业支撑;在校本课程实施中,需要有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大多数县域普通高中而言,达到这种高层次要求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需要选科走班,引发了较为严重的师资结构性失衡问题。人力资源的不足,又加重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匮乏,这就导致县域普通高中难以独立推进较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进程。

(三)校本课程体系不完善,特色不鲜明

许多县域普通高中一直在尝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但因人力资源不足,很多校本课程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丰富性,并没有建构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有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实施面临极大的困难;有的课程只是简单模仿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甚至是照抄照搬;有的课程被作为课外活动,只有活动程序,没有课程内容,以应付相关部门的课程检查。这些有“量”无“质”的校本课程的共有特征就是有课程,无课堂,校本课程只是停留在课程表上。

二、县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1.强化课程意识,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校长能否具有正确的课程观。只有校长意识到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才能引领和推动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观培训。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施者。教师要对校本课程建设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包括其作用、种类、体系和实施途径等,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只有上下协作,才能建设富有学校特色、具有可持续性的校本课程。

2.充实“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培训内容,把校本课程培训列为常规的重点培训项目。县域普通高中的任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毕业于省属师范院校,多数教师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课程开发与设计方面的知识,相关部门也很少提供过专项培训。当前,“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是很好的教师在职培训平台,我们可以把课程培训列入其中,作为常规的重点培训项目。将课程理念、课程开发与设计和课程管理等作为在职培训的重点内容,可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与能力,才会从课程实施角度组织教学,才有可能发现学习、生活中相关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自主开展校本课程建设。

3.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应通过学习培训—开发实践—评价反思的循环往复,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校本课程内容,在教学研究中逐渐提升校本课程研发能力。通过这种努力,建设县域普通高中本土“研究—教学”双向型校本课程建设模式。

(二)以生为本,构建以学校自身发展特色为主的校本课程建设体系

1.坚持正确的课程观,把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学生是课程建设的中心,不以促进学生素养提升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建设是毫无意义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应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对本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系统的思考和评估,进而构建一套科学的、富有创造性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发展状态、个性喜爱与需求等。只有对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课程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之后,才能设计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

2.成立校级课程建设管理中心,统一规划学校的校本课程,切实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有效管理。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中指出,校本课程建设要通过学校课程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县域普通高中应认真执行教育部《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要求,克服零碎分散的建设状态,努力追求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管理中心可下设研修部、规划部和管理部三个部门。研修部负责调研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实施路径,发现并研究解决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难点;规划部负责统筹校本课程资源,协调校内各部门、各教研组开展协作开发,并确定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管理部负责制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组织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可建立学校—教研组的二级联动机制,选拔教研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充实到学校课程建设管理中心,组建校本课程研发的骨干团队。可以让开发团队教师一岗双责:既承担学科教学,又负责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学校应对这类教师给予一定的薪资补贴。

3.立足学校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开发接地气的校本课程。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普通高中应基于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设计新课程。不管是哪种实施途径,学校都应发扬本校的优秀办学传统和优势,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对于县域普通高中来说,如果开发设计新课程的难度较大,也可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作为校本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通过整合、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需要。

(三)加强人、财、物等资源向县域普通高中的倾斜,助力校本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应强化政府责任,坚持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向县中倾斜,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加快改善县中办学条件,着力补齐县中条件短板。落实《“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是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县中经费投入水平,加大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对县域普通高中实行统筹定向投入;二是建立完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学费标准定期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同时还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疏通人才引进渠道,将教师招聘权下放给学校,在定编定岗、中高级职称比例设置等方面向县域普通高中倾斜,进一步提高县域高中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要加大对优秀师资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省市名师到县域高中任职。积极与高校沟通,争取扩大部属师范高校的县域招生比例,实行定向培养,毕业后要回县域内高中工作。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管理,引导并鼓励部属和省属高校的公费本科生、研究生到县域普通高中任教。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重要的专业支撑。

(四)建设省县课程结对帮扶机制,向县域普通高中送培训、送资源、送课堂

《“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应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建设省县课程结对帮扶机制,也是对这一要求的应然响应。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省内高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省市两级重点高中,以团队形式对县域普通高中进行定点结对式的课程帮扶,可以是“1+1”形式,也可以“1+n”形式,设立课程帮扶目标、帮扶周期和评价考核机制,从培训、资源和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给予帮扶,从而实现以强带弱,推动县域普通高中校本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目标。

省市课程帮扶团队应主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帮助结对高中更新课程理念,科学分析校情,找准发展定位,引导结对高中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增强课程的地域性、选择性和适宜性。二是帮助结对高中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和计划,参与结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分析,及时指导,促进结对学校的课程教学。三是帮扶结对高中深化校本课程教研,建立送课上门、名师带徒、跟岗交流、教师轮训、共参课题研究等工作机制,实现县域普通高中教师专业能力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的快速提升。

同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检查督导,及时了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并将其校本课程实施质量的评价纳入督导评价体系,指导学校科学有效地实施校本课程,做好省县课程帮扶沟通与服务。

(五)开展县域内高中合作,联合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共建共享

由于区域文化、地理、历史、经济等要素的限定,县域内普通高中都面临着课程资源同一性的问题。为了避免无序重复的开发导致时间、精力或资金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应进行县域内高中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县域内校本课程的共建共享。县域校本课程建设也不应局限于普通高中之间,普通高中也可以和县域内其他教育机构、社区、企业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更广泛的县域研讨,分享智慧,共建优质的校本课程。比如,普通高中还可以和当地的职业高中进行合作,联合开发社会实践性强的校本课程。当然,实现县域校本课程的共建共享,并不是要同化学校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还是要由所在学校进行自主研发建设。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县域校本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