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电影“黄金组合”发展分析

2022-02-09张梓薇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6期

张梓薇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1 中国电影“黄金组合”概述

1.1 概念

电影是一门参与人数较多的艺术。从产业来看,电影离不开大量的人,这从20世纪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便可窥一二;从内容上看,正是因为集合了不同创作者的艺术个性,才使得电影长河中涌现出一批可贵且富于标识性的作品。在电影创作过程中,那些电影艺术思想相得益彰的创作者在合作时往往会出现艺术上的“碰撞”,为观众带来了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作品,也为产业本身带来了很高的效益。

无论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还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更优秀的电影作品,能持续带来这些利益的“人们”,就逐渐成为“组合”,电影中的“黄金组合”应运而生,这些组合也被青年群体称作“CP”,他们成为一部或者一系列作品的品牌标识,是制片方差异竞争的“王炸”。

1.2 特点

作为一种产业中的现象,这一组合并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特点,但在商业的运作中又很默契地形成了一些共性,粗浅来说,大概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身话题度高。“黄金组合”之所以受欢迎,有一部分在于他们自己本身就是一块炙手可热的“黄金”,他们的名字就是一个大IP,例如冯小刚和葛优、张艺谋和巩俐,他们每个人单拿出来都已经足够吸引观众前往电影院一睹为快,足以提升电影的映前热度,更不用说当他们组合在一起的效果。在《我和我的家乡》中,官宣“沈马组合”后,该影片第五单元《神笔马亮》的热度激增,上映后更是由于沈腾和马丽这对老搭档的默契,使得包袱够响,笑料更精彩,在各大媒体中被认为是最佳单元。

第二,合作次数多。组合之所以成为组合,并非昙花一现般的合作,他们大多数都合作过大约三部作品,在大众视野中经常“捆绑”出现,同时亮相。除了“沈马组合”之外,近些年在陈思诚导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中火热受捧的“甥舅组合”——刘昊然和王宝强,除了在该系列中抓住观众眼球外,《我和我的家乡》中他们再度登场,效果不亚于“沈马组合”。

第三,差异化搭档。正如磁铁异极相吸一样,往往两个迥异的人会产生别样的火花。如在《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中,中产精英徐朗与底层的王宝机缘巧合展开了一场泰国之旅,笑料百出,最终夺得票房12亿元。片中笑料累计50个,能产生如此多笑点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这对“囧组合”的差异搭配,他们是陌生人,而且阶层差异又较大,因此在相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摩擦,但历经曲折最终达成共识。除去身份差异造成的视觉冲击,性别差异造成的两性碰撞差异同样也能为影片赋值。作为培养较为成功的异性搭档,沈腾和马丽俨然成为质量与票房的旗帜。他们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性别造成的性格差异的认知,与常规男性豪迈而女性温婉的性格不同,马丽独具外延性的豪迈表演风格与沈腾内敛式嗔笑形成了表演上的双重反差,使得电影效果更具魔幻性,更易吸引观众的好奇心,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

1.3 类型

在产业运作中,“黄金组合”的类型也较多样,并不局限于某一职位,甚至是职业也不尽相同,或是资本驱使或是志同道合,他们在电影的殿堂创造花火,国产电影CP大多以导演为主轴,粗略来讲有以下几种。

“导演+导演”组合。通常一部电影的导演只有一位,对于他们来说,摄影机这支“自来水笔”是用来书写自己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看法,一般不允许他者插手,甚至左右自己的思考。但两位导演合作时,或妥协或互补,总能展现别样的色彩,这是个人不能及的。对于看惯一种风格的观众来说,多样化的电影或许更合他们胃口。例如:喜剧搭档邓超和俞白眉,他们创作了《分手大师》《恶棍天使》《银河补习班》以及《我和我的家乡》的单元之一《回乡之路》。这些作品的趋势是深度不断增加,即使是评分惨淡的《恶棍天使》,也包含着亲子关系、城市化等议题,因此他们的喜剧也可以称作“哲理喜剧”。同为戏剧出身的邓俞二人,性格却给人以大相径庭的感觉,邓超被粉丝亲切称为“老邓头”,以幽默风趣的形象为观众熟知,而俞白眉更为沉稳,正是这种差异的搭配,让二人的作品不流于世俗,随着二人的不断磨合,《银河补习班》《回乡之路》不断创造着良好的口碑。

“导演+编剧”组合。如果说导演是一部电影的作者,那么编剧或许就是他身旁的研墨人,在必要时为作者指点迷津。从中国电影诞生伊始,“导演+编剧”组合就在电影业界大放异彩,最为瞩目的组合就是张石川与郑正秋。二者虽也合作执导,但多数合作还是以编导合作的形式出现,为早期中国电影带来了许多瞩目的作品,如《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张石川的“处处唯兴趣是尚”与郑正秋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共融于创作之中,使得这些作品实现了思想与商业最大限度上的统一,他们的影戏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导演+演员”组合。这一组合并不是开始就一拍即合,他们多是在合作中逐渐形成默契。在多次的合作过程中,演员逐渐熟知导演的风格,善于把握其中细微的想法并加以诠释,而导演也清楚演员的定位或习惯,更容易为演员打造合适的角色,故而逐渐形成默契,一些演员成为导演的“御用”演员。“导演+ 演员”组合,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如张艺谋与巩俐的《秋菊打官司》《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冯小刚与葛优的《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林超贤与彭于晏的《湄公河行动》《紧急救援》《激战》等。而这些优秀作品也是他们之间的黏合剂,双方的合作更加密切,使他们成为更加默契的组合。

“演员+演员”组合。演员之间的组合,其实也是以导演为主轴进行的,因为大多数演员之间的“CP感”并非与生俱来的,往往是在和导演的组合中逐渐衍生出来的。导演通常会青睐熟悉其艺术思路的演员,并在多部作品中启用自己的“搭档”,这些演员会在多次对手戏中产生默契,不断完善导演的创作思路,而导演也会因此再次启用演员。这种演员搭档既降低了双方演员不调和导致的艺术质量的下降,同样也满足了观众追求熟悉感的心理需求,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作品的经济价值。这种组合也最为观众熟知,演员可以算得上一部电影的门面,大多数观众在择影时会考虑明星阵容。在明星制的操作下,他们的互动也以最大限度满足观众需求为主,粉丝们往往因为一对CP而选择电影,这也是获利的一个最佳手段。除了前文的“沈马组合”“甥舅组合”外,往前追溯,还有联华影业公司的热门演员金焰与阮玲玉[1],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吴孟达与周星驰等。

2 电影“黄金组合”对电影业发展的影响

“黄金组合”的现象作为电影业中亮丽的风景线,为电影所孕育,其出现后也对电影自身产生重大影响,不仅影响电影艺术自身,在产业运作中也举足轻重。

2.1 组合为内容“镀金”

“黄金组合”虽然更多的是由资本驱使而产生的,但并不全是资本的提线木偶,组合搭配得当,对于电影内容起着决定性作用。相比制片人、投资人来说,导演们更关心的是摄影、构图、用光等要求,当导演组合共同打磨一个作品时,在磨合配合中必定更细致地推敲内容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尽量达到观众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同样,优秀的“黄金组合”甚至是作品的灵魂,周星驰与吴孟达在20世纪合作了多部作品,为观众奉献了许多经典喜剧作品。许多影迷或许不记得电影的导演,但是一定能够说出这对搭档的名字,可以说没有二者,那些电影未必成为经典。

“黄金组合”由于多次的合作,默契的配合使他们能清晰地了解对方的品性与风格,故而作品不是东拼西凑而成,不会让人只感受到“合”,而没有真正的“作”。例如:“导演+编剧”组合,编剧会根据导演的风格与要求修改,而导演也会根据编剧的建议对于表演、布景等方面进行修改。陈可辛和张冀这对老搭档,合作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多次的合作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互补,陈可辛在电影创作中依靠张冀去更加贴合观众,电影直击创业奋斗、底层问题与国家情怀。而张冀也提到,自己每每都跟随陈可辛在剧组,或学习了解其他工作,或根据进度以及导演要求来对剧本进行修改,最终将电影打造成“黄金作品”。

这些搭档由于多次组合,有时候会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例如:在《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这一单元,预告片放出时便引用了《夏洛特烦恼》的片段,让人们感到是夏洛与马冬梅故事的延续;《天上掉下个UFO》中刘昊然与王宝强的出场方式及背后的《唐人街探案3》海报的布置,使得该短片与《唐人街探案》的角色与手法产生呼应[2]。这些互文会让观众在电影中寻码并解码,产生快感,增强他们的迷影属性,在观影中获得满足,也增强了文本的电影性[3]。

“轻霜易摧孤草,狂风难毁众林。”“黄金组合”在合作中相互借鉴,相互成长,更能促进电影质量的提高。

2.2 组合为产业“筑基”

“黄金组合”这一现象更多是电影在产业运作中的产物,好莱坞的明星制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票房,保持制片厂的运转,选用观众喜爱并熟知的演员来获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联华公司的“银汉双星”阮玲玉与金焰合作了《桃花泣血记》《恋爱与义务》《野草闲花》等一大批名留影史的优秀作品,在当时许多观众单看到此阵容便前往观影。“黄金组合”在某些方面就是另一种明星制,因为这些组合自带“IP”的特点,本身就可以吸引观众,何况一些组合的搭配就是为了更好地吸睛与“吸金”。《唐人街探案》系列选取了新生代当红演员刘昊然以及国民熟知度较高的王宝强,不仅由于二者观众圈层的差异而扩大观众范围,获得更多潜在票房,同时二者形象的反差也捕获了观众的好奇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产业上的成功使得陈思诚“唐探宇宙”的构建成为可能。

电影不是尘封在艺术殿堂的孤品,它本身高额的制作费用就表明它无法与市场脱钩,思考如何获利,其实就是思考如何生存。近些年来的艺术电影逐渐开始选用当红演员,例如:娄烨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选用井柏然和宋佳为主演,通过吸引粉丝群体从而来保证票房收入。“黄金组合”的一大作用就是产“金”,组合越红,人气越大,越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怀,也就更容易为电影吸金,从而为下一次合作打底。正是由于《唐人街探案》的8亿多元票房奠定资金与口碑基础,《唐人街探案2》获得了33.98亿元的票房收入,即使第三部推迟上映,但其热度依旧不减。

频繁的合作能够提高这些组合的大众熟知度,从而为电影扩大观众范围,让电影更好地“出圈”。电影固然需要精准定位观众群,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仅要提高观影次数,更要增加观众人数。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粉丝“盗猎”文本,在跨媒体叙事观念和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下,文本的“开放性”与“参与性”日渐凸显,成为文本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黄金组合”的演员们多次合作的作品被粉丝解构重组,创作出崭新的文本内容,在各大平台宣传,获得极高的点击率,赢得潜在观众。因此,官方的宣发也可以从黄金阵容下手,吸引粉丝群体,再通过议程设置,逐渐扩大自己的“潜在观众”。

这些组合们的合作,也开创了新的电影类型,促进了电影的发展。例如:徐克监制与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笑傲江湖》等一系列作品,开创了“新武侠电影”;唐季礼与成龙打造了龙式动作喜剧,为电影开创了新的风格与路线。不仅如此,这些组合多多少少在资本上的合作,都为电影产业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创作了诸多作品,也筑牢了他们的关系。比如,邓超、俞白眉共同创立了橙子映像;闫非、彭大魔共同成立了“西虹市影业”。

3 我国电影“黄金组合”成功案例分析

在中国百余年的电影史中,“黄金组合”为中国电影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从他们身上更可窥视“黄金组合”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3.1 “营业”加“良心”:张石川与郑正秋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有两个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用自己的作品与思想影响着中国电影,他们就是张石川和郑正秋。作为第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明星公司的创始人,张石川与郑正秋创作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品,二者虽然既是导演,又为编剧,但大多数都以 “导演+编剧”的组合进行合作。

张郑的组合可以说是差异化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志趣常常是相左的,张石川认为电影首先是经济的产物,追求娱乐至上,而郑正秋企图以艺术救世,用电影教化社会、群众。正是截然相反的追求,使二人在联合拍摄《难夫难妻》后减少了合作次数,但分开后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二者的差异化让他们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1922年,这对重要的组合再度合体,并且创建了明星影片公司。

这对黄金组合在合作的十几年中创作了数不胜数的作品,例如《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上海一妇人》《玉梨魂》等。这些作品的显著特点便是契合了电影发展的内在规律,既符合市场与商业的要求,又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必须适应市民观众的审美趣味,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但一味贴合观众的趣味,特别是那些低劣庸俗的品味,更容易败坏社会风气,因此电影也必须担负起教化群众与社会的职责。若是单纯地追求利益,或者刻板教化,均会妨碍早期电影的健康发展。

这对“黄金组合”的合作,不仅催生了许多“镀金”的电影,也推动了当时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们既是较早的黄金搭档,又是最耀眼的“黄金组合”。

3.2 “麻花神组合”:沈腾与马丽

“沈马组合”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在演员组合中比较引人注目的,这对组合在“开心麻花”通过话剧结识、合作,之后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以“郝建”系列而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奠定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夏洛特烦恼》则将他们的名气推向了高峰,这部喜剧作品以恰到好处的包袱和幽默温情的内核吸引了观众。可以说,“开心麻花”之后的作品都几乎难以超越它,这部作品的成功,归功于整个剧组,但不能不说“沈马组合”的作用举足轻重。

一部故事中的角色们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则难以让观众融入其中,作为关键的男女主角更是如此。沈腾与马丽合作多年,二人一起参加过各种节目,抛梗接梗都游刃有余。正是这种绝对信任与熟悉让他们在较为陌生的银幕上依然游刃有余。例如:《夏洛特烦恼》中马冬梅在病房中探望夏洛,为他唱歌的那一段内容让人动容,特别是哭戏更让人心揪。在采访中马丽也表示,看见沈腾躺在那就忍不住想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是演不出来的。这一情感就是“黄金组合”所独有的默契与感情,正是有真挚的感情,在拍摄时才能更具有爆发力,更容易将观众引入故事之中,产生共鸣。

“沈马组合”成功的原因除了二者优秀的自身能力以外,“差异”也是一大原因。沈腾的表演方式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平和但具有针砭性;马丽的表演则更具爆发力,有种向外扩张的冲劲。好似内向与活泼的性格一样,双方都过于内向则让人感到沉闷,若二者都活跃吵闹,那台上就像炸锅一般喧闹。正是沈腾、马丽这样麻花扭结般互补的表演方式,才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并为观众奉上了多部优秀的作品,也为喜剧电影带来了开心麻花式的风格,使喜剧片更加多元化。

4 我国电影“黄金组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每个人的艺术风格、追求亦不相同,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也有着不同的特征,长时间的捆绑既会为个人带来流量与名利,也必定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定位。

4.1 定型化危机

首先,导演是电影的作者,电影是导演灵魂的具象化,它包含导演的风格与要求。导演如果盲目去迎合他人与市场,便不过是个记录者。尽管导演之间的合作能够为影片凝练出不同魅力,但在合作中难免会迎合对方创作方式,挤压自我的创作思路与空间,甚至将自我创作思路与艺术手法受困于他者的需求与票房的挤压之下,使得导演创作路线受困于定型化危机。

其次,编剧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太乐观,人们往往关注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甚至是监制,但却鲜有人问津一部电影的编剧是谁,更因为有时导演身兼编剧或者电影改编自某部文学作品,使得编剧发展更加受限,编剧为了自我生存,往往会非自愿地撰写导演以及观众喜爱的单一剧本,严重阻碍个人的想法与艺术灵感,长此以往易故步自封,只能产出所谓“随大流”的类型化剧本,不利于我国营造编剧多样化创作的生态环境。

最后,单一化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无疑是“慢性自杀”,而双方过度捆绑也很容易披上对方的阴影,例如当时爆火的“父子”吴孟达和周星驰,提起一方,另一方的名字就紧接其后,若双方分开演戏,则会有观众不满新搭档而恶意评价。而捆绑过于紧密,对于演员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观众由于受制于心理的熟悉度需求,对于演员的“新搭档”往往产生不满,甚至引火于演员以及影片本身,对于演员试错式成长是一种致命性打压。长此以往,只会将演员受困于原有的表演环境中,不利于演员转型、创新。因此,适度合作,多类型合作才是黄金组合的最佳合作方式。

4.2 过度营销

任何东西都要讲求一个适度原则,由于电影产业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一个较为暴利的艺术行业,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吸引各方投资。一些人急于获利的心态使得“黄金组合”被过度营销,而“黄金组合”很有可能因此贬值甚至解体。即使是拥有较高国民度的“沈马组合”也难逃营销的潮涌,由于双方精湛又默契的组合博得了大量的观众缘,资本借此不断炒作,甚至干扰双方私人空间以满足观众追“CP”的喜好,导致沈腾、马丽为了避嫌与发展,合作次数逐渐减少,即使近两年来再次登上荧幕合作,效果也不及当年。这一现象更多地发生在年轻演员身上,由于他们个人庞大的粉丝群体形成了各自的粉丝文化,为了维护自家明星的形象,避免恶意“蹭热度”,对于一些刻意的,高频率的营销就会极力反对,这种负面情绪通过圈层传播也大大降低了路人观众的好感度,最终扼杀了新兴的组合,也扼杀了优质作品问世的可能性。

5 我国电影“黄金组合”发展建议

总的来说,“黄金组合”这一现象对于电影业的发展是起着推动作用的。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社会快速发展,而抖音、快手等的碎片化视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加稀缺,电影要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必须激起观众的“观看欲” “购买欲”。打造吸睛组合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需要注意方式方法。针对上文对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导演、编剧及演员要勇于挣脱定型化的桎梏,拓宽作品路线,避免发展受限,塑造单一审美。

5.1 导演组合:跳出舒适圈

导演可以尝试多样风格的电影,或者与不同风格的导演合作创新,来打破往日合作双生的影像标签,留给自己一定的试错空间,在尝试中创新。反观电影史,尽管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过多部名留影史的经典作品,但双方并未将自己的发展局限于对方,二者同样寻求不同的导演与其共同拍摄,以期追求更加新颖与出其不意的艺术效果。因此,拥有紧密关系的导演组合可以在原有合作基础上,主动出击,寻找不同的新搭档,为荧幕提供更加新鲜的艺术气息。

5.2 导演与编剧:多素材尝试

导演与编剧掌握着影片的核心,双方在足够熟悉艺术创作套路的同时,也要学会主动“破冰”,敢于尝试不同题材内容的剧本,勇于操刀未曾涉及的艺术领域,不要一种套路走到底,不要让双方深陷“套路”牢笼之中。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把握,因为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引起观众共鸣,贴近现实的才是永不过时的。

张冀在与陈可辛合作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在他们的三部作品,即《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中,展现了青年创业、拐卖儿童、中国女排的故事,完全不相干的主题内容充分彰显了张冀的创造力,也展现了陈可辛充沛的“大陆性”,使这对组合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活力。

5.3 演员组合:避免脸谱化

演员们则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演技,唯有演技作底才是组合常青之道,否则,单靠自己“颜值”硬抗只会不断降低观众的好感。在多元化的艺术领域中,仅靠固定不变的类型化表演是难以在电影中游走的,哪怕是再高热度的组合,同质化的搭配设定依然会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与无趣。因而演员们有意借助不同作品,打磨双方搭配的多变性,不断刷新组合最高表演赋值,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中站稳脚跟。

娱乐圈从不缺“神颜”,更需要的是对待艺术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演技,组合双方提高自身的角色“适应性”,学会驾驭多类型的角色,才能延长黄金组合的“保值期”。

5.4 灵活营销

营销作为一种快速抓住观众注意力的方法,对于“黄金组合”的推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讲求一个适度原则,过度的营销只会让观众感到厌烦,产生相反的作用。宣传方应注意频次,在电影上映前与上映中积极利用综艺、抖音等“营业”,及时为CP粉“发粮”,通过粉丝的狂欢热度来为影片增势;同时,在非宣传期尽量减少互动,既增加神秘感,保持观众的兴奋度,同时也能扩大导演、编剧、演员的创作范围,避免创作受限。强行捆绑只会引起各方粉丝的不满,甚至是攻击,最终只会不欢而散[4]。

频繁的合作能够提高这些组合的大众熟知度,从而为电影扩大观众范围,让电影更好地“出圈”。电影固然需要精准定位观众群,但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不仅要提高观影次数,更要增加观众人数。灵活利用人海战术为“黄金组合”造势,其中粉丝盗猎文本作为低廉而广泛的营销方式是最优的选择,在跨媒体叙事观念和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下,文本的“开放性”与“参与性”日渐凸显,成为文本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黄金组合的演员们多次合作的作品被粉丝解构重组,创作出崭新的文本内容,在各大平台宣传,获得极高点击率,赢得潜在观众,从而扩大“黄金组合”的市场份额[5]。

6 结语

“黄金组合”作为电影的一种现象,由产业催生,并作用于产业。作为一种明星制的变体,“黄金组合”除了组合的流量以外,作品过硬的质量与价值才是“黄金组合”常青的秘诀。在当今媒体终端多元的时代,吸引观众观赏电影而不是打开短视频获取碎片信息,夺目的“黄金组合”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毕竟在嘈杂而快速的时代,与其缓慢的认识一个不确定的电影新秀,不如去消费具有质量保证的电影。因此,片方要加强营销手段,培育一些质量高而流量大的组合,既为电影保留观众,也为自身票房打一针 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