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语境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策略

2022-02-09袁海青吴春彦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6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

袁海青 吴春彦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1 回溯过往: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

1.1 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质量不佳

民生新闻聚焦基层民众,展现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基于地方化和本土特色的优势,民生新闻不仅给地方电视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也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关怀和责任感的新闻传播范式。然而,这种平民视角在实践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琐碎化、庸俗化、娱乐化,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大都偏软性,对百姓生活有闻必录,播报的素材价值偏低,琐碎且平庸;二是民生新闻短平快的风格,其以展示事件为主,缺乏对现象的深度解读;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的商业化气息日渐浓厚,民生新闻开始以提高收视率为目的地迎合市场,弱化了新闻对公众话语的引导。此外,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风格相近、内容雷同,也导致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总之,内容生产的乏力使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无法走出低收视的泥潭。

1.2 传统电视媒介传播渠道的局限

新兴媒介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秩序被分解,受众已经不甘于做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直播等传播形式和介质的出现激发了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于新闻事业的参与热情。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观众要想看新闻,就只能守在电视机前定点观看,所有的新闻文本都被固定在电视节目的总体话语框架之内[1]。但是,如今的传播技术为全天候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条件,满足了观众随时随地观看新闻的需求,甚至在技术赋权下受传双方的角色逐渐模糊,公民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传播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话语权意识日益强烈。此外,电视作为家庭内部的媒介,其地位在互联网融媒体环境下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近年来,观众的观看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集体观看模式持续衰退,正让位于个体化的媒体消费模式。全家人围坐着看电视、交流想法的场景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在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资讯、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1.3 互联网时代受众观看趣味的变迁

在观看的审美趣味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已与之前的观众截然不同。《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18亿,与此庞大的用户数据形成对比的是逐年下降的电视收视率。相比传统电视节目,网络短视频简短的时长、个性有趣的内容、便捷的分享渠道更加符合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纵观21世纪以来新媒体的几次迭代,不管是微博、微信图文还是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其受众都有一个共同趋势,即观看内容转向了碎片化、时尚化、娱乐化,审美的碎片化消解了崇高[2]。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来说,应对这样的变化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有学者对《南京零距离》等几档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分析后发现,低收入人群、退休人群超收视人群的半数,大量城市受众和年轻受众的流失,让处于光影声色的媒介产品和“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移动互联环境下的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无所适从。

2 破局初试:民生新闻的创新探索

互联网技术加持下的媒介融合趋势愈演愈烈,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不得不改的形势,因此民生新闻需要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2.1 以趣味性为核心,创作手法要耳目一新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而故事的内核是趣味性和吸引力。趣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件本身的趣味。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民生休闲频道推出的民生新闻节目《1818黄金眼》有一期的选题是在KTV当保安的男子被怀疑盗窃店中公款,他主动找到节目组企图自证清白,并跟节目组说“坏我名誉,真的,我气得有点掉眼泪的感觉”,结果根据现场监控,他就是盗窃者,使新闻有了一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荒诞喜感。另外,趣味性还体现在讲好新闻故事上,即新闻叙事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例如,男生小吴理完发后去结账时发现消费了4万元,于是他便找到《1818黄金眼》节目组爆料,节目组使用镜头特写,用细节刻画当事人的形象,粗眉、长眼、圆钝的口鼻配上那无奈疑惑的面部表情,令人忍俊不禁,通过真实的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现出了一个丰富且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世界。二是文本趣味。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广权在《共同关注》中就采用了“段子式”播报的方式,令节目焕然一新。例如,“瘦小离家胖了回,乡音无改肉成堆”“喝少了是助兴,喝多了不出事儿就是万幸”等金句频出,幽默且不失分寸,创新且不离主流,让民生新闻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更有温度。

2.2 以青年亚文化为特色,表达策略适应平台传播

相比精英话语统辖的新闻场域,民生新闻这种天然与观众亲近的新闻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偏好,戏剧性的人间百态也成为青年发现趣味的“新奇特文化”。2019年1月,《1818黄金眼》打破次元壁入驻了哔哩哔哩(bilibili,也称B站),并推出全新子栏目《bilibili@黄金眼》,节目以让更多年轻人爱看新闻为宗旨,对民生新闻的传统表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在新闻报道中融入表情包、二次元动画、弹幕互动等青年亚文化元素,充分适应了B站自由调侃的交流语境。2019年8月,在央视主播李梓萌一声“快手的老铁们,你们好!”的开场白中,“41岁”的《新闻联播》正式入驻快手,其一改往日严肃官方的语言风格,大胆使用网络用语,满足了大众在碎片化思维背景下“短、快、准、乐”的观看需求,用年轻人喜爱的轻松幽默的传播方式记录中国和每一个追求幸福和进步的中国人。

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以积极的方式来消费文化产品,以独特的方式对当前社会进行批判,是对统治话语体系的象征性的抵抗[3]。青年群体不是单纯的“越恶搞越快乐”,也不是一定要“颠覆文化霸权”,他们只是以一种嬉戏叙事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新潮的表达为电视民生新闻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条件。

2.3 以网络红人引发全民狂欢,MCN与广电融合创新

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认为,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甚至是过剩的。但相对于过剩信息,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注意力[4]。在媒体创新的视域下,新闻中的网络红人在为受众提供内容时,也给传统媒体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注意力资源。2020年9月21日,《1818黄金眼》一则浴室门自爆的民生新闻让“小张这么帅怎么可以受伤”的微博话题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表达了对小张高颜值的赞美,小张个人微博粉丝也涨到近20万。而这已经不是《1818黄金眼》第一次因为当事人颜值而火爆网络了,上文提到的发际线小吴也因独特的长相掀起了一场“因眉毛起落的网络狂欢”,小吴魔性的表情包一夜之间走红全社交平台,广告代言、综艺节目也纷纷抛来橄榄枝。无论是意外走红还是刻意为之,互联网对于电视民生新闻来说是一个难得的 发展机遇。

比起“影视寒冬”,地面频道更是早已“凛冬已至”。在持续亏损的经营压力下,《1818黄金眼》巧借互联网进行二次传播,不断积攒品牌影响力和人气,其并顺势利用“造星机器”的红利与字节跳动展开深度实践,建立了MCN机构,培养属于自己的网络红人,利用内容优势实现流量变现。“MCN机构多平台分发的机制,能够充分地开发媒体内容资产的价值,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5]例如,2020年,浙江省衢州市政府联合黄金眼MCN旗下达人主播公益助农,直播销售椪柑订单量超过2万单,销量超过 10.5万千克,为滞销农副产品打开了销路。因此,民生新闻节目可以立足本土广电优势基因,以品牌节目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来打造新媒体产品,以全新的方式发挥自身的公信力,创造社会效益。

3 启发新生:媒体融合进程中民生新闻的转型思路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浪潮,电视民生新闻的变革和转型势在必行。

3.1 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本关怀

民生新闻的显著特点在于民生为本、平民视角、民本取向,一方面要真实、客观地报道事件,守望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应体现人文关怀,维护普通人的尊严和利益诉求,实现传播媒介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019年有一则这样的新闻,交警夜间执勤时遇到了逆向骑行的小伙子,拦截下来后小伙子突然痛哭不止,原来小伙子最近连夜加班,当天女友又忘带钥匙,自己正着急给她送去,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导致情绪崩溃。这则新闻以许巍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做背景音乐,并用“擦干眼泪,继续前行,生活不易,微笑面对”结尾,一经报道,便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共鸣。民生新闻栏目还能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如建立关注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公益项目,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没有寻求刺激的视角,没有刻意催泪煽情,却能折射出电视新闻媒体的温暖底色。在当今娱乐内容泛滥的视听大环境中,民生新闻的娱乐化转型不是向娱乐至死的妥协,而是在吸引人的故事化叙事中解决民生问题,细微关怀至每一个个体。

3.2 解读政府宏观的民生政策

电视民生新闻除了要接地气、有温情,还应该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起到解读民生信息、落实民生政策的作用。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制约,很多地方民生新闻的选题越走越窄,落入家长里短的窠臼,与主流媒体的身份极不匹配。其实,“国计民生”是分不开的,民生新闻应该树立大民生的格局,从民生视角出发,用通俗的语言为百姓分析与教育、医疗、社保、分配等有关的重大政策,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的新闻监督职责,充分发挥电视媒体为百姓说话、为政府分忧的职能。自2021年国家出台了“双减”教育政策以来,一时间掀起了不小的社会热议浪潮,南京电视台的《零距离》栏目组走入当地各个校园,进行了连续数月的“关注双减”专题报道,通过对学生自由时间的安排、课外服务的开设、数智平台作业管理、家庭教育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解,对父母关心的“双减政策”进行仔细分析,并且针对家庭教育设置问题与父母积极互动,既能更好地解读政策的目的,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将正确的教育观念普及,以小话题回应大主题,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相结合,将民生节目变成社会环境的守望者、社会舆论压力的“减压阀”。

3.3 整合多元的媒体传播渠道

有人形容传统电视媒体进行媒体融合犹如“滚石上山,不进则退”。以前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具有渠道优势,但如今互联网技术给传媒行业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传播渠道的泛在化,电视节目收视率大大降低。作为传统电视节目形式之一的民生新闻应发挥自身亲和的平民语态优势,整合新媒体,实现多终端覆盖。例如,浙江电视启动“黄金眼融媒”项目与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强强联动,针对渠道进行圈层化运营,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又如,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开通了“新闻坊+”小程序,为百姓提供了一个集爆料、求助、投诉于一身的平台,完成了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向新媒体、线下服务等多维一体的全媒体平台转身。再如,北京广播电视台成立的融媒体中心,整合新媒体品牌“北京时间”统一运营管理,旗下创设了“时间视频”“时间新闻视频”“时间国际视频”等矩阵号,实现了流量的快速增长。

3.4 探索融媒体盈利模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媒体融合的道路探索、寻找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为传统广电的必修课。电视民生新闻应依靠心系民生的特质,放大自身的服务特性,走出一条便民利民的商业变现道路。通过“内生外合”的策略,对内进行存量变现,孵化优质内容,提高品牌影响力;对外则进行增量变现,寻求外部合作。例如,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通过对受众新消费观念的洞察,充分发挥了品牌节目“范大姐帮忙”的影响力,推出了《社区合伙人》项目,联合多家物业公司设立了“帮忙驿站”,以社区团购为抓手,简化下单流程,并配备了专门的配送服务,让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安心购物。再如,黄金眼MCN与阿里巴巴等平台进行紧密合作,推出了“服务式陪伴直播”,为消费者提供网购知识,帮助店家复产复工。由此可知,通过内容设计、品牌运营、商业合作一套组合拳,传统的民生新闻可以在不改变自身本色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与机遇并存。因此,面对更加主动的受众和多元的渠道,传统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创新自身的表达语态,融合新媒体的渠道优势,保持自身的新鲜活力,以完成自身的完美转型。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