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赋能下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策略

2022-02-09袁红艳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摄影信息

袁红艳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2019年是5G元年,随着5G时代的来临,新闻信息有了全新的承载方式。5G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它的普及对各种新闻形式产生了新的影响。早在2012年,《纽约时报》的摄影师乔什·汉纳和互动新闻团队合作,发明了“远程流媒体照片背包”,实现了新闻图片缩略图的实时传输[1]。这为具有偶然性、聚众性、破坏性和失衡性特点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提供了新的路径,在降低报道难度的同时提高了传播效率。5G赋能下的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方式相比,在传播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首先,手机摄影功能日渐齐全且操作相对简单,比笨重、不易操作的单反相机更便于携带,传播门槛低,任何拍摄者都可以将原创作品随手上传至社交媒体,而搜索到该作品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表意见,内容生产者也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交流,这在公众参与方面比传统媒体更胜一筹。其次,面对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专业的新闻记者往往不在现场,而拥有智能手机的普通公民就可以暂时充当记者的角色,满足新闻及时性的要求。再次,5G技术以高传输速率、低响应时间、大容量的特点为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带来高效的传播,为受众带来差异化、个性化、沉浸式的视听 审美体验。

1 传统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困境

如今,传统的新闻摄影有了新的替代形式,即网民代替记者记录事件发生的瞬间,这成为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大众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新闻事件的传播报道中,成为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但手机摄影运用在新闻报道中也存在图片质量偏低、出现虚假新闻及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

1.1 质量偏低限制图片的表现力

时效性是突发性新闻报道的重要特性,最先报道现场真实情况的媒体往往能够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手资料的源头。但当难以预料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往往不在现场,而拥有智能手机的普通群众就有可能暂时充当记者的角色,通过手机拍下的事故现场照片成了第一手资料,发布到互联网上,随即实时扩散到各个网络节点上,媒体经过考证后加以转发、传播。虽然手机的配置在不断提高,但相比于专业的相机设备,其成像系统、焦距、感光度、清晰度、快门速度等远远不够。现在市面上主流手机的后置摄像头的像素一般是1 300万左右,前置摄像头在800万左右。但主流的单反相机的像素能够达到1 500~2 000万,高端相机的像素已经提升到2 000万以上,如佳能的EOS R5单反相机的像素更是高达4 500万。在景深方面,手机摄影远远比不上单反相机,特别是拍摄微距景物时,由于手机的照相功能是加入插值的数码变焦,从而导致图片的成像质量难以保证,图片的清晰度也大大减弱。而单反相机的镜头体积大,可以实现物理光学变焦,所拍的图片的清晰度较高。在图片的色彩还原度上二者也有区别。目前拍照的手机在常规的拍摄条件下,其成像质量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与高端单反相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突发事件具有偶发性和时效性较强的特点,这对于拍摄者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群众难以胜任。

1.2 把关缺失,导致虚假新闻

传播学者怀特在“把关人理论”中提及,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一个“有闻必录”的过程,而是对众多新闻素材取舍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将符合媒介要求的少部分新闻传达给观众[2]。传统的新闻摄影传播大多是由记者将所拍的新闻图片传送给新闻编辑,经过筛选、处理后才能发布在媒体平台,图片的真实性基本可以得到保证。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信息在上传到互联网平台的过程缺乏把关人的控制,发布的新闻摄影图片也不需要审核,或审核不够严格,这就为虚假新闻和谣言的出现提供了生长和发酵的空间。例如,2021年10月15日, 《上海浦东某酒店命案视频》这个报道在网上广泛传播,后来澎湃新闻的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该视频是2015年在微博平台发布的,而非此次案件的相关视频。此外,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为拍摄者提供了许多修图软件如美图秀秀、PicsArt相机、醒图、轻颜相机等,手机可对拍到的照片直接进行修饰、美化,操作简单、功能齐全,正因为如此也容易出现随意修改图片内容,导致图片失真、出现虚假新闻的情况。曾经一个摄影师在处理图片时用到了手机软件的滤镜功能,随后这一行为在业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种手法是否会消减原本的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是否会对新闻内容的可信度产生不利影响?

1.3 数据滥用,引发隐私侵害

5G技术带来的万物皆联和全时在线会导致海量数据的涌现。5G技术搭载的传播平台在为公众提供良好的表达途径的同时,也滋生媒介伦理失范的现象,隐私保护一直是突发新闻事件传播中的重要议题。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信息泛滥、危害大、控制难度大等特征,一旦引导不当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3]。公民新闻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在提升记者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有侵犯个人隐私的隐患。例如,2021年9月,黑龙江一名新冠肺炎确诊者因连续光顾剧本杀店被许多网友指责,甚至将他的个人信息在网上大肆传播。对此,央视记者白岩松在新闻播报中呼吁完善科学防疫工作和保护个人隐私:“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者。”

突发新闻事件在互联网平台发酵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媒体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和维护网络秩序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首先,大数据时代,不断扩大的隐私范围和持续缩减的公共领域使得隐私保护的难度增加,政府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主体,需要利用技术对突发事件的蔓延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其次,数据技术正在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和全球信息局势的发展,但是大数据技术本身就存在逻辑缺陷:在数据使用者都规范采集、数据生产者自愿同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搜索的情况下,数据滥用的危害仍然难以避免。

2 “5G+智能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策略

5G技术无疑在屏幕质量、传输速率及视听体验方面助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在内容生产方面,通过高清晰的图片和视频内容,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沉浸式的视听体验[4]。5G技术的高传输速度和低流量成本的优化将会推动短视频的全民化现象。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5G技术助力新闻摄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2.1 5G助力高质量传输,避免新闻失时

自从手机具备摄影功能以来,公众从未停止过关于手机拍摄和相机拍摄二者之间孰优孰劣的讨论,受众对于图片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仅是对影像的直观解读,还包括对画面的色彩、光影和明暗等的探讨。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更加考验拍摄者的审美功底和抓拍能力,这些是引起受众共鸣的重要条件,但普通民众拍摄出的新闻图片往往在质量和表现力等方面不符合要求。5G的高速率、高容量、低延迟、低成本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的性能目标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5G数据的传送速率高达10 Gbit/s,能够充分解决人们对于移动数据的流量和速率的需求。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记者能够更快地将新闻现场的图片和视频传输到新闻编辑部,也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这大大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有效解决突发事件报道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例如,《新京报》在报道“河北通勤车坠河”事件中引用了抖音用户拍摄的侧翻一瞬间的视频,但由于距离原因导致画面质量较低,传播效果较差,之后受众通过《新京报》对发生事故的车辆和现场情况做的一组动画还原,才真正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而在5G技术高速率、高质量特征下,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5G技术赋能下的手机新闻摄影功能逐渐完善,手机的拍摄效果甚至可以媲美专业的拍摄设备,甚至有些照片让人无法辨别是否是手机所摄。“5G+智能手机”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不仅能发挥新闻报道“快”和“深”的优势,形成报道合力,而且对提升新闻报道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价值具有深刻的意义。

2.2 5G技术助力平台管控,避免新闻失范

新媒体平台的把关机制缺位,使得平台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用户生产内容低俗化、媚俗化及涉嫌侵权问题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将图片进行人为的前期或是后期的加工而产生一系列“误导图片”“虚假图片”。这些虚假新闻借助可视化手段对用户产生更强的冲击和传播力。提升5G技术的传输速率,意味着新闻信息能够实现“即产即传”,受众获取信息的时间越来越短,信息量越来越大,虚假信息产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突发热点事件一经发酵,平台将会失去事前信息把关的主动权,对于舆论控制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利用5G技术助力平台管控和审核也迫在眉睫。

5G技术带来了分布式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作为分布式的硬核基础功能,ITC分布式能够为数据、视频、音频、监测、业务等信息的集中可视化提供显示、分配、调度、指挥的平台[5],能够为数据的互联互通、远程管理提供流畅高速、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例如,ITC为上海市一家城运中心量身打造了一套分布式综合管理平台,打破各部门以往的分散管控模式,实时监测突发事件动态并即时上屏。同时,为保证数据信息的融合统一,推出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张图”的模式,为城市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智慧引导、高效服务。此外,5G技术使得信息的采集和分发渠道不再局限于手机媒体,更多的智能设备将会出现,如可穿戴设备、智能场景等都将成为用户随时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用户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旁观”或是“进入”新闻现场,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观看”或是“收听”新闻现场的信息,信息一经发布,人们能即刻核实,这就使得虚假信息一旦发布就能立刻辟谣。5G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分发速度大大提升,这意味着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依然要加强把关作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减少新闻失范的 现象。

2.3 5G技术增加传播渠道,助力深度报道

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是将有报道价值的事件在有限的时间、版面内及时有效地报道出来[6],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下,深度报道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全媒体时代,传播格局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快速度、碎片化、海量信息的包围下,新闻的深度报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在5G构建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及舆论生态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5G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突发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提供多媒体呈现、全媒体传播的路径。

首先,5G技术能够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提供智能化平台,传统媒体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聚焦“新闻+政务+服务”模式,向平台化、场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次,5G技术能够使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例如,2020年4月,大疆发布了首款手机飞行航拍器,只要将普通手机放入扩展壳中,展开机臂,即可在手上一键实现飞行航拍,无人机和手机的结合引领了全新的手机摄影潮流。目前,手机直播已然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灾难性报道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复盘现场情况,设计更好的规避方法,还能增加新闻报道的附加价值。再次,与4G相比,5G上网速率的大大提升,这就为4 K/8 K高清视频及全景直播提供有效的通道,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提供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媒体不再是传统的平面化、被动式传播,而是逐渐向全景化、沉浸化、交互化方向转变,受众能够通过多感官的沉浸获得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在未来,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和全程媒体是每个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为突发事件的深度化报道提供了有效路径。

3 结语

现阶段,手机新闻摄影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用户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一环。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地位依然重要。手机新闻摄影使用户乐意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拍摄当中,成为传播环节中的一员,这不仅能够提升新闻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黏性,也能刺激新闻和图片的生产,更有利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真相被挖掘、更多的社会现象被发现。随着5G技术的逐步成熟,“5G+智能手机”助力新闻报道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新闻摄影的裂变式发展。未来,手机新闻摄影会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突发事件报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空间,为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光明之路。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摄影信息
订阅信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展会信息
WZW—bewell摄影月赛
突发事件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