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月无声人有情

2022-02-09李选萍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今人旷达杜甫

李选萍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即是,“月”承载着人们浓浓的情思。因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不同的情怀。下面,我们一起读诗词,品情怀。

【飞花妙语】

一、悠闲旷达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相思怀人之月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三、凄清孤寂之月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四、永恒无限之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

【解令飞花】

一、悠闲旷达之月

在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呈现出了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淡淡的宁静中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虽然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平常的景与物,然而经过作者的巧妙组合,再现了一幅特别的景致。月光明亮,鹊儿被惊醒,引起“别枝”摇曳。同时,月光下蝉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凉风徐徐吹拂时,给人清幽之感。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二、相思怀人之月

在背井离乡的诗人心中,“月”这一意象可寄托恋人间的相思之苦,可蕴含对故乡和亲朋的无限思念。月之圆缺,勾起人们复杂的思绪。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写出了诗人借月遥寄思念的情怀。宁静的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再如,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几句,写夜间因羁旅思乡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倚栏眺望,会增添怅惘之情。月越明亮,人越思乡。

三、凄清孤寂之月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平添了一份凄凉的色彩,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句,呈现出了月夜中诗人心境的凄凉。此时景色纵然美丽,却无心欣赏。以美景写哀情,无尽哀伤尽在景中。再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衬托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杜甫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正因如此,全诗也从侧面写出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四、永恒无限之月

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如此短暂和渺小。正如李白《把酒问月》中所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几句诗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情由景生,景由情变。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各有不同的感受。总之,中国文化创造出了关于月的无限意境,中国诗词勾勒了丰富的月之倩影。月圆月缺,人们在探索關于月球奥秘的同时,也愿意把寄托于月的情感代代讲下去,让月见证人们的悲苦喜乐。

猜你喜欢

今人旷达杜甫
登高
旷达者
旷达者
旷达者
朱森林养生漫画
绝句
说“洗”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现代大师们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