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闪动”守护者

2022-02-08王剑英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张琳首钢国网

王剑英

2021年初,国网北京石景山供电公司人员进行大跳台切改项目外电源情况现场踏勘(石峻玮 /摄)

数九隆冬的夜晚,北京石景山首钢园区里,在高大照明灯的“注视”下,滑雪大跳台附近如同白昼,造雪设备正开足马力,朝赛道喷出晶莹的雪雾;不远处,北京冬奥组委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入口处依稀可见忙碌的身影进进出出;更远处,高低错落的居民楼万家灯火、温暖祥和。

一身蓝色工装的张琳来到滑雪大跳台身后的电力箱处例行检查,一切正常。回办公室的路上,他又连接了好几个电话,不同单位的人和他沟通关于电力保障的不同问题。晚上9时,来到指挥中心小屋,EOC系统显示监控数据一切正常,他长舒一口气:今天可以回家了。

张琳现任首钢滑雪大跳台电力保障团队电力副经理。自2017年始,他和团队推动了这个园区电力系统的改造提升,也是冬奥场馆滑雪大跳台、北京冬奥组委办公电力保障“零闪动”的守护者。

张琳感慨:“ 冬奥真不是一家能干好的,这是一个链条,各家都与其他家有衔接,谁都不能掉链子。”

受命

张琳是2017年3月28日只身进驻首钢园区的。头一天,他被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北京电力)任命为驻首钢冬奥工作办主任,主要协调解决首钢园区冬奥供电相关问题。

他对这里并不陌生。他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力保障,被安排在石景山区的射击比赛场馆附近,对电力井进行点位值守,此后便一直留在石景山区电力系统,曾多次因公因私进出过首钢园区。

2016年3月始,北京冬奥组委各部门陆续进驻首钢园区,办公楼是由当年存放铁矿原料的筒仓改造而成。这个8.6平方公里的园区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休眠”十年,夜晚从高空俯瞰,几乎漆黑一片。北京市和石景山区都将本次冬奥会视为“唤醒”首钢园区的重要契机。

始料未及的是,入驻初始,冬奥组委办公楼多次遇到用电问题。

曾經,首钢园区配套设施完备,用电亦由内部发电厂解决,但其属于工业用电标准,更强调大容量。而冬奥组委办公楼尤其是滑雪大跳台,需要极稳定乃至万无一失的供电保障。而这个园区的战略目标是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电力亦需改造为商业和民用标准。

改造带来改变,磨合在所难免。但项目的工期压力如同悬顶之剑,如何突破?

“站在对方角度想问题,用专业水准、服务心态取得对方的认可与信任。”张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他的工作法宝。

他邀请首钢的技术人员和领导到北京电力一线体验,直观感受高标准电网建设和运行状态,又组织双方进行联合实操“演习”,了解各自的差异和不同,用事实解答疑惑,逐渐形成良好、默契的交流氛围。

双方正式沟通12轮,出具12版方案。在张琳进驻7个月后,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钢集团将园区电网交托给国网北京电力建设、运行、管理。冬奥组委办公楼、首钢滑雪大跳台的电力保障也圆满解决。

“这个项目本质上是首钢集团和国网北京电力两家国企形成合力,共同服务冬奥、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张琳说。

巧合的是,国网北京电力的前身是成立于1904年的京师华商电灯公司。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的掌门人冯恕曾创建石景山电力厂,为一山之隔的首钢集团供电。两家公司百年前就曾并行共进、携手相扶。

链条

2008年时,张琳的主要职责是对电力井和相关设施巡视保障,任务简单明了。这一次,不同的岗位带来了不同的认知。

在冬奥时期,电力团队需要满足来自36个业务领域的不同用电需求:场馆、转播、安保、餐饮、防疫、交通、医疗……在深入对接、了解各方需求后,44岁的张琳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对一场重大赛事而言,电力保障“零闪动”竟如此重要。

运动员乘坐电梯上升至48米高的大跳台出发区,电梯在上升过程中若遭遇停电,他们会因此情绪受影响、发挥失常,继而投诉吗?

转播商支付了大笔转播费,如果因为停电导致画面中断、丢失,会因此索赔吗?

安检设备需要用电,停电会导致观众入场拥堵甚至延误比赛吗?

……

“细思恐极!”张琳深觉压力与责任齐至。

还有一个问题。为保障冬奥会,目前电力保障团队75人,其中36人来自首钢园区、北投集团和中国第二冶金建设公司,前者为业主方,后二者为建设施工方,大家各司其职,但均由电力经理进行专业指挥。冬奥会结束后,这个团队将只保留7人。

70余人的临时团队,从不同单位抽调组成,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临近退休的老职工,有正当年的业务骨干……带着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对冬奥、对协同工作的不同认知,走在了一起。

沟通,协调,细化需求,换位思考,过程中,其他单位的人也逐渐更新认知:电,平凡得让人忽视,但操作的专业性却令人敬佩乃至敬畏。比如,冬奥临时建筑里是安装空调还是安装暖风机,需要配备的终端箱等级就不同,如果事后更换,将导致设备重新采购。

张琳感慨:“冬奥真不是一家能干好的,这是一个链条,各家都与其他家有衔接,谁都不能掉链子。”

为防范交叉感染,各场馆的人员乃至设备无法自由流动,彼此支援。而每一个场馆的保障人员都需要双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人力配备数量前所未有。

根据统一部署,2022年1月15日,即冬奥会开幕前20天,各冬奥场馆进驻成员将进入场馆与驻地宾馆之间的闭环,直至3月13日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后,在闭环内再隔离7天,即3月20日之后才允许回家,之后还需自我隔离7天。意味着他们将超过60天无法回家。

2019年,张琳所在的核心团队曾180天没有享受过周末,对家人充满了歉疚。这一次,滑雪大跳台电力团队中,将有23人进入闭环。

近日,滑雪大跳台的造雪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这里的整体造雪量达6500立方米,由8名专业人员和11台造雪设备共同完成。造雪前,电力保障团队协同场馆方,对造雪方案、赛道保雪方案、造雪系统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针对性大负荷测试。

冬奥开幕近在眼前。张琳说,真到了比赛时,他们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两个字:“看着”。

“因为不允许出现问题。”他说,“所有的功课都得做在前面,隐患必须消灭在萌芽中。”

协调

不同单位互相协调、共同作战,国网北京电力冬奥办主任杨志东对此深切体会。早在2017年,国网北京电力就启动了冬奥场馆“电力设施建设和服务保障一体化”模式,即从方案、设计、施工、物资、评估、保障六个方面实施“从头到尾”的一体化管控。

这一模式仅凭电力系统自身难以实现,但在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重大办的支持、协调与推动下,国网北京电力先后与北控集团、首钢集团、北辰集团、国家速滑馆等8家场馆业主、11座冬奥场馆签署了“一体化”协议,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滑雪大跳台正是“一体化”模式下首个竣工的冬奥场馆。

杨志东对延庆赛区的电力建设尤为印象深刻:延庆冬奥场馆建设在高海拔的小海陀山上,冬季气温太低无法施工,可用工期短,各路人马——路、水、电、气等都有进度压力,在北京市重大办的协调下,在冬奥会的感召下,全局一盘棋,交叉作业贯穿始终。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由北京市重大办牵头,先后组织电力相关专题协调会、技术研讨会等十余次。延庆赛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仅用了3年,比原计划提前交付。

不管是张琳还是杨志东,都对国网北京电力的运行保障指挥平台(EOC)交口称赞。

EOC即电力系统的智慧大脑,正式启动于2021年10月26日。它接入了29个业务系统,包含187項指标数据,覆盖了所有冬奥场馆和供配电网络,并对16个核心冬奥场馆进行了三维全景建模,犹如一个“智慧大脑”守护着电力设备敏感的“神经末梢”,可监测至场馆末端电源“最后一厘米”。

“2008年夏奥会时,人守在设备跟前,一旦发现问题,只能靠人一层层往上报,由总指挥部出方案处理。现在呢,现场和指挥部能同时发现问题,甚至系统还能提前预警。指令也是穿透式瞬间抵达。”杨志东说。

不仅是电网系统数据,EOC还整合了城市的其他数据模块,如市内充电桩充电站、7日内精准气象、路况交通信息等,冬奥电力实现了全域、全景、全程、全要素的数字化监控。

张琳说:“EOC让我们变成了千里眼、顺风耳。”

冬奥保障指挥体系分为总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场馆三个层级。冬奥比赛时,杨志东将坐镇现场指挥部,张琳则坐镇滑雪大跳台场馆指挥部。

能将外网数据模块接入EOC系统,并在各场馆实时采集电气量、环境量等各类数据,这一结果亦离不开北京冬奥组委和北京市重大办的支持与协调。

和2008年相比,疫情给电力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防范交叉感染,各场馆的人员乃至设备无法自由流动,彼此支援。而每一个场馆的保障人员都需要双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人力配备数量前所未有。

杨志东介绍,国网北京电力在冬奥场馆侧共配备2271人,城市电网侧配备了近2万人。

这些还是不够,兄弟单位齐支援——国家电网从11个省调拨500余名业务骨干,带着近百辆发电车和电力设备等资源,部署在场馆外围,助力北京冬奥。

“冬奥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体现。”杨志东如是说。

猜你喜欢

张琳首钢国网
CBA第三阶段最强队!7胜1负的首钢回来了!雅尼斯功不可没
few, a few, little, a little小练
【首钢】“老首钢”遇见“冬奥梦”
国网今年投资27亿元 新建7.8万个充电桩
宁夏实现国网能源区块链
国网电动汽车推出充电桩开放项目
习近平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
我的爷爷
我的太行
第一次玩飞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