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代购风险的探究

2022-02-08余旻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个人信息互联网+大学生

余旻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代购是一个伴随人们经济水平提升和互联网技术普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购物行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老百姓收入增加,父母提供给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也大幅度提升。大学生对诸如象征“个人地位、身份、品味”的化妆品、电子产品、服装鞋帽等物品的追求更加国际化,代购逐年呈上升趋势。

1 大学生代购群体的数量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的最大代购群体,据2018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者数字行为报告》显示[1],全球代购中国人已高达1亿多人,全球1/3奢侈品被中国人购买,金额突破2 601亿元;《2020年中国海外代购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显示2020年代购大军人数已突破2.32亿人,金额突破3 000亿元[2]。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仅2015年国内跨境电商消费者中74.7%是年龄集中在19岁~22岁的年轻人[3],其中大学生占74.6%,其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代购主力军。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和规模均为世界第一,伴随国内经济收入的增长,大学生消费水平呈逐年递增的动态趋势,高校学生已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消费大军。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大学生代购群体也由早期的一、二线城市的遍布到全国各地。

2 大学生代购现状

2018年,国家大力提倡“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让更多人享受互联网发展成果”。这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消费行为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可谓“一机在手,遨游全球”。大学生对物品的个性化、品质化、丰富化、舒适化和品牌化更加注重,尤其是国际品牌[4]。代购信息来源主要通过官方代购发布信息或个体(如职业代购人、留学生熟人、国外旅游的亲朋好友等)的微博、微信朋友圈信息等;代购模式也由早期单一的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代购平台主要为官方代购、个体代购;代购费用支付方式主要集中在支付宝、微信,极少数人使用网上银行转账或现金支付。

3 大学生代购可能存在的风险

大学生无论是代购人还是被代购人,选择代购皆因所需物品质优价低,利润度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代购都令人满意,这里面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可能面临较大的经济和信誉度风险,甚至有可能遭受法律的严惩。

3.1 经济风险

近年来,大学生因为代购而产生的经济纠纷层出不穷。诸如“杀熟”、非正品、代购人突发意外等。面对这类情形,大学生遭受经济和精神损害都较大,在维权无望的情况下也只能吞下苦果。

如2019年《今日说法》“‘闺蜜’杀熟!骗财19万的案例”:大学“好闺蜜”刘某与王某,代购人刘某向王某推销“泰国减肥药DC”,王某完全相信对方,第一次支付给对方一个疗程2 500元和700元运费,后又被蛊惑再次支付了药钱1 000元和运费600元,……刘某借助不同的借口让王某前后共计付款10 100元后货物才到手[5]。王某吃药身体不适,诉诸法律,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刘某使用虚构的代购身份诈骗私人财物,数额达18万余元已构成诈骗罪,并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6个月,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再如《京华时报》一篇标题为“某大学生代购名包遭遇假货成被告买主要求其3倍赔偿”的案例:翟女士委托代购大二女学生安某从美国代购了价值2万多的香奈儿背包,邮寄到手后发现是假货,翟女士上告安某,以商业欺诈为由要求其3倍赔偿;又如2015年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女代购被指在泰国死亡网友组团追讨40万元贷款”事件:全国各地400多名代购大学生,通过微博红人马冰怡的推荐选购了泰国的一种神奇减肥产品,代购者都通过支付宝支付给了一名叫echo的女子650元。出乎意料的代购物品没等来,却等来了代购者的突然“死讯”,代购成泡影,维权也枉然。

3.2 法律风险

大学生代购还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尤其是“人肉代购”,代购人就是依靠偷逃关税来降低物品的成本获得高额利润。逃税后的高额利润刺激着大学生敢冒风险也要做代购,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珠江时报》标题为“佛山一海归女大学生被判刑,100多万打水漂,就因为做了这种事……”:一位佛山海归留学生开办海外代购店,代购名牌包、鞋子、配饰等,专干偷逃税赚取高额利润。最后因走私被立案,判其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处罚人民币15万元的惩处;再如《鲁南商报》题为“临沂大学生做代购逃税成走私被判刑并罚30万”:女大学生赵某因私自帮朋友代购商品偷逃应交税款14万,后被法院判处罚金30万,有期徒刑3年,缓期5年。多么沉重的代价呀,经济上的处罚,法律上的严惩!

3.3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方便快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原本需要刻意收集的个人数据被自动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被迫成为“数据人”“透明人”“裸奔人”。

大学生在忙于收寄快递、网购等各种活动时,个人信息一览无遗,泄露后的信息极易被不法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是不法分子非法使用的主要渠道,如用于注册企业、非法贷款、海外代购等黑色产业,但由此产生的经济纠纷、法律纠纷却必须大学生自己承受,维权艰难。如2018年江苏网“社会新闻”栏目报道的关于“怀德学院2 600余名大学生个人信息遭泄露被用于企业偷漏税”;2020年四川法治报“个人信息被企业盗用,268名大学生偷逃税‘被就业’”等。这些都会给被害大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3.4 金融信用风险

在这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大学生代购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其消费欲望。根据一份全国大学生每月费用平均控制在1 500元左右的情况下每月网购消费在1 000元以下的约占96%,代购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对国外品牌的盲目追求,完全超越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部分学生只好剑走偏锋,使用自己或同学信息实行“网贷”(校园贷)来满足私欲,并深陷不能自拔,进而导致个人或他人信用评价受损,甚至遭受人身威胁,同时“校园贷”的泛滥也助长了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攀比等思潮的产生。

如2016年河南一大学生为了赚取网购佣金,从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后因过度借贷无力偿还自杀;同年11月,福建漳州大二学生因参与不良校园网贷欠下百万债务跑路;2017年3月,福建某大学生通过校园贷小广告借款800元,最后利滚利负债近20万元!正是由于大学生金融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金融案件频发,严重地损害了其身心健康,信誉度下降也会给生活、就业带来很多不便。

4 结束语

代购浪潮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有所影响。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视线转移和价值引导工作,在加强防范和维权意识的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应由课上延伸至课下,丰实大学生的“滞留时间”,让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优良作风“融入骨髓、深入灵魂”,鼓励大学生利用现有阶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财富而非物质的享受。

猜你喜欢

个人信息互联网+大学生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