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以浙江德清总分馆改革为例

2022-02-07杨敏红

图书馆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德清县文旅场馆

陶 俊,杨敏红

美国图书馆学会将公共图书馆的运营作用概括为经济影响、教育(扫盲)、社会影响三大方面,包括创造就业机会,连接人和思想,促进劳动力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旅游目的地等。因此,建设和发展公共图书馆体系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和社会教育方面,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匹兹堡卡内基图书馆运营每年为阿莱格尼县提供700多个工作岗位和6,300多万美元的经济产出[1]。文旅融合正是公共图书馆由公共文化单一需求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多维需求的重要体现。

随着以观光园、休闲采摘等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红利衰退[2],国家近年倡导以文化体验和旅游深度结合,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于百姓文化需求,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因供给层次不高、管理不佳和资源利用率低[3],面临升级转型挑战[4]。文旅融合是国家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而进行的重大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由此带来的旅游市场结构和公共文化建设变化将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和旅游投入的边界将不同以往,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文旅融合之前,文化场馆建设往往依托文化部门作为单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来谋求定位,其建设受到公共财政和社会体制约束等因素的限制;在文旅融合之后,文化场馆建设的公共服务诉求不单面向读者,还受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潜在游客文化休闲服务诉求的多元影响,特别是对于将旅游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的广大城乡地区,其旅游正由特定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包括公共文化场馆在内的整个地区均将成为潜在旅游目的地纳入整体建设,这将给农村公共文化场馆转型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因此,探索将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主动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谋求定位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包括农家书屋、村镇图书室、农村文化礼堂、综合文化中心、乡贤馆、村史馆以及各类文化惠民工程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尽管已有研究对农家书屋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效能有所关注,同时也有学者探究了图书馆文旅融合策略,但是却对农村公共文化场馆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及其体系化运营缺乏系统考察,有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旅融合转型探索较少。为此,本文将探讨如下核心问题:第一,文旅融合情境下如何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助推地方公共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第二,在乡村旅游目的地情境下如何定位公共服务的营利和公益边界并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建设。

浙江省作为率先实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省份①,其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改革成效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浙江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具有鲜明的文旅融合实践特色,其在基层实践中具有代表性。

1 文献述评

1.1 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概述

伴随着我国由经济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加快促进高质量文化消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已成国家政策共识。旅游、地理、文化、图情领域学者已就文旅融合进行广泛讨论。但是,由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和学科差别,学界对文旅融合的认知存在概念分歧。从学理说,文化和旅游均包含公益性和经济性两种属性,它们分别对应事业和产业两大方面,故从理论上说,文旅融合存在四种类型:文化事业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由于旅游具有较强的经济属性,对于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文化消费城市具有重要作用,全球重要城市如纽约、巴黎、北京、西安等地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重较高。因此,其融合发展首先表现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姻。旅游地理领域学者徐翠蓉将文旅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划分为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文旅融合影响与需求、文旅融合的产业化研究等主题类别[5],充分反映了文旅产业融合的经济属性导向。相反,探究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与旅游事业融合主题的论著较少。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发展理念,从体制上强化了文旅产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作为公益性属性的公共文化事业对旅游业的融合同样不容忽视。因而,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逐步参与到文旅融合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图书馆文旅融合侧重于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和事业进行融合。其研究可分为两大方面:第一,探究图书馆文旅融合的理论发展。例如,周淑云等分析了图书馆文旅融合概念,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在于以文化认同为驱动,借助图书馆相关资源和服务,向旅游者提供具有图书馆特色与丰富文化内核的旅游产品、服务或场景[6]。李国新等人探讨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内涵及其切入点[7],李超平研究了文旅融合的类型与机制,从文化的公益属性角度剖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业融合的焦点问题[8]。李超平认为,相比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的价值导向,公共文化服务应探索与更广阔的旅游产业相融合,尽管这可能存在公益性和经济性服务边界的冲突,但着眼未来探索其现实意义更为突出。为了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免费性,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保证公平性[8]。第二,探讨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9]。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体现在多个维度,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信息服务和研学旅行服务等特定主题维度[10-11];也有学者从整体上探究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战略路径,如周淑云等人提出了基于点—线—面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框架,提出培育文旅融合示范馆,健全区域联动机制,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文旅融合策略[6]。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进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不断向前发展的。学者们对有关政策进行解读,追寻历史发展源流,开展案例研究等丰富了这一探索,确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任务和路径方法。李国新指出,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构建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未来发展的核心[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代表是农家书屋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建设隶属于文化部领导、长期侧重于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不同,农家书屋工程最初是由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面向农村发展的文化惠民工程。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倡导和推动“三农”读物的出版发行,2005年在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试点,开启农家书屋工程的萌芽。200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建设“农家书屋”政策,标志着“农家书屋”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视野。2012年9月,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召开,全国建成农家书屋60多万家,投入各类资金180多亿元,农村人均拥有图书1.13册,实现了农家书屋在中国农村的全覆盖。2019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详见图1。

图1 中央文件持续影响农家书屋发展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在短时期内弥补了农村文化建设短板,但进一步发展面临设施长效运营难、文献资源满足难、资源利用率低、与公共图书馆体系功能重合等问题[4,13]。与此同时,乡镇图书室(馆)利用率同样令人担扰,公共服务设施因缺乏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服务策略,门可罗雀较为普遍。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制建设、农家书屋转型等理论问题进行探究[3-4,14],凝练了“政府主导、多级投入、统一管理”的总分馆体系来改变以上困境[3],并结合嘉兴等市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案例进行检验,提出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若干发展思路[12]。

1.3 研究述评

结合以上研究情境,现有文献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并以总分馆制实施整体运营的有关研究存在如下局限:第一,村镇图书馆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较少。尽管学者们注意到基层图书馆的运营和效能困境并通过引入总分馆制来克服危机,并取得了若干成果;同时也有关注到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可能作为,但更多侧重于从城区图书馆定位来探讨,而不是面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在乡村旅游目的地中的作为。显然,乡镇图书室、农家书屋具有转型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潜力,但是,总分馆体系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旅游目的地体现文旅融合理念更值得关注。遗憾的是,这一工作至今尚未有效推进。第二,文旅融合之后,伴随着政策的深刻演变,改革发展方式走向多元[15],功能定位、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趋于多样化,不同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由于所依托的城乡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将表现出明显的类别差异。例如,一些具有较好旅游文化基础的县域和乡村,其公共文化建设可以纳入到全域旅游建设中去,这种综合性文化中心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经济消费属性,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界定免费和营利的边界值得探讨,与此同时,如何通过总分馆制下的县域图书馆典型案例进行检验缺乏研究。以上情境客观上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崭新命题。

本文认为,以县域总分馆制改革为引领,将村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融入县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结合打造高品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将基层图书馆升级为乡村旅游目的地中的高品质公共文化功能区是落实村镇图书室提质增效、实现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本研究试图寻找有关典型实践案例验证以上猜想。

2 总分馆体系文旅融合分析框架的提出

体制机制建设是影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转型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它影响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长效运营以及发展成败。2017年,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五部委出台《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以县域总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坚持以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基层设施布局,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时期要推进融合发展。相关政策为推进农家书屋、镇图书室融入县域总分馆制改革和各类公共文化机构融合发展提出了总纲领。实践表明,县域总分馆制是保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长效运营的制度基础。

文旅融合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支持旅游发展,二者互相促进。以往一些研究侧重于图书馆提供旅游信息服务[16],它本质上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类型,其不涉及到场馆功能定位和营利边界问题。本文认为,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要主动支撑旅游发展需要谋求更高定位,将公共文化场馆打造成旅游目的地,这是由消费者潜在需求以及文化和旅游场馆谋求高质量发展现实所决定的。与传统旅游目的地不同的是,镇图书室、农家书屋等融入总分馆体制后,旅游目的地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来体现的,承担了在旅游环境下公共文化功能的营造,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免费服务,不涉及旅游产业的营利。这是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其基本特征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向公众提供免费文献信息及其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功能。因此,公共文化场馆作为旅游目的地不影响其公益性,相关旅游功能是公共文化功能的组成部分。相关设施作为旅游目的地涉及三大类型。

一是以建筑匠心设计为特点的独立公共文化功能体:比如公共文化场馆的建筑设计、环境美学和文化氛围营造,以此满足游客对文化和审美的需求。这方面的公共文化场馆大多在大型城市图书馆和区域总馆建设中较为常见,乡村文化场馆则相对不常见。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等均有此类特点。

二是与其他文化场馆或旅游商业聚集区相结合,作为旅游产业中的公共文化单元嵌入。这类做法一般是在各类文化或旅游景区附近建设图书馆;或者与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体育馆等合并形成综合性公共文化中心,进而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西安长安书院运用“图书馆+”理念,将图书馆与美术馆、文化艺术品交易等相结合,打造公共文化与旅游商业相融合的大型文化地标;深圳盐田区灯塔图书馆与海滨景观和中央公园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新地标;不具备实体融合的文化旅游场馆,可探索场馆服务的联动机制。譬如,与其他旅游景点或政务平台形成捆绑服务,比如办理联名卡,在公共数字服务平台和旅游客户端嵌入图书馆文化服务。通过公共文化场馆嵌入,带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公共文化服务潜能。

三是在前二者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上提供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旅游信息服务和其他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服务隶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但同时又能被文化旅游所共享。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图书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框架如图2所示。笔者认为,县域总分馆体系下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重在提升环境、文化、教育、组合四大吸引力,其服务基本原则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基本、均等和便利。

图2 基于总分馆的文旅融合服务吸引力模型

上述4个方面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作为旅游目的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环境是图书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在功能反映,公共文化和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内在文化符号,组合模块是公共图书馆与外部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盟。文旅融合下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要践行大公共文化服务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仅包括图书馆,农家书屋、村图书室、还包括文化馆(站)、村史馆、乡贤馆、非遗馆、农村文化礼堂等,要注重将这些文化场馆和设施加以组合串联,加强文化功能融合甚至整合成综合性文化中心,以此实现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场馆,打造独立公共文化功能体,形成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在公共文化场馆融合的同时,探索公共文化场馆的景区嵌入和服务联动,将上述各类文化设施与知名免费景区、具有较强服务可及性的酒店、文创产品相结合,彰显组合吸引力。

3 样本与方法

本文对德清县总分馆体系进行单案例分析,侧重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辖区村镇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单案例呈现出的内容相对立体丰富,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呈现公共文化、旅游产业、地理方位和地方经济间的多元联系,更好地检验理论观点并为模式创新提供基础。选择德清案例分析的原因是:(1)德清总分馆体系作为基层图书馆代表性强。其总分馆改革实践既吸纳了著名案例嘉兴实践和温州书房的创新举措,同时也结合县域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区域优势进行特色创新,将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改造等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县域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2)德清县乡村旅游在全国领先。德清莫干山2020年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依托莫干山洋加乐和乡村民宿等特色创新吸纳来自国内外地区的乡村旅游爱好者。(3)德清县域经济发达。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对发达的县域经济作为基石,依托环杭州、上海、苏州、嘉兴、湖州等大都市形成的长三角区位优势,德清县的乡村旅游和乡镇产业发达,能够广泛吸纳周边城市人口促进德清经济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策略如下:(1)依托近年百强县名单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进行样本筛选,重点考察江浙县域总分馆典型县和乡村旅游先进地区,最终德清县入围,通过新闻报道、政府网站和德清县图书馆网站获取调研信息,并依托朋友牵线联系该馆主要负责同志;(2)2020年12月正式前往德清县实地考察5天,在杨敏红馆长一行3人的带领下先后考察了德清总馆、两座城市书房和五座分馆,同时在德清县委宣传部干事的陪同下考察洛舍镇东衡村数字乡村一张图、武康镇五四村文化旅游发展,钟管镇曲溪村潘氏传统中医药博物馆,感受德清县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3)2021年4-5月再次就核心问题进行书面调研访谈和即时通讯工具交流探讨。为保证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并减少关键问题的遗漏,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三角互证。三角互证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新闻报道、政府文件、网站介绍、新媒体推送和早期项目资料。

德清县位于长三角腹地、浙江省北部,是杭州都市区的重要节点县。截至2020年,德清县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辖8镇5街道,户籍人口44万,常住人口55万,平均人口密度约为587人/平方公里。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7.0亿元;财政总收入11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高到59,431元和36,013元[17]。

德清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15年入选由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2019年被授予“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德清县打造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休闲观光线、中东部历史人文观光线、蚕乡古镇休闲观光带和防风湿地休闲观光带等4条休闲观光带,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支撑和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德清孕育了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唐代著名诗人、《游子吟》作者孟郊,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等文化名人。德清莫干山是避暑胜地,以修竹、山泉、别墅、人文历史景观闻名,有“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之说;下渚湖作为原生态天然湿地,是世界珍惜鸟类朱鹮栖息地。

截至2021年7月,德清县有公共图书馆15座,其中县级总馆1座,城市书房5家,乡镇分馆11家(含主题分馆6家),农家书屋全覆盖,村级服务点150个,全县公共图书馆专兼职人员66人,各类馆舍面积14,351平方米。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现有建筑面积12,883平方米,其中:德清县总馆建筑面积10,243平方米。全馆藏书约53.9万册(件),人均0.98册,工作人员50人,年均纸质购书经费130万元,数字资源采购经费65万元左右。全县公共图书馆平均专兼职工作人员4.4人,平均馆舍面积约957平方米,平均馆藏约3.59万册,年均读者总量约130万人,年均总外借图书100万册,周平均开放时间约69小时。总馆阅览座位700个,数字资源总量85TB,年接待读者百万人次、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近400场次。2015年,德清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2016年,德清图书馆率先建成首个分馆——莫干山民国图书馆,随后蠡山民俗图书馆、乾元国学图书馆和下渚湖湿地图书馆等相继建成开放运营。依托全国经济百强县,德清图书馆年均政府拨款经费约1,200万元,人均21.8元,其建设强度一直居于同类图书馆前列。具体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样本

4 结果分析

2015年“书香德清——以特色分馆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被列入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特色分馆创建基于如何盘活升级乡镇图书室、农家书屋,补齐乡村公共阅读需求和供给严重不足的短板,同时注重顺应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关政策,进一步将文化与民生发展需求相结合,结合德清县的“美丽城镇”建设中心工作,提出了建设特色图书分馆以提升小镇文化品味。自2016年至今德清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已运行5年,其发展存在以下特色。

4.1 以文化特色主题分馆建设升级辖区文化氛围,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德清县街道、村镇图书室在实施总分馆体系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利用文化元素提升辖区公共文化功能,不仅致力于公共阅读空间提升,同时注重提升周边文化环境,从多元途径营造文化氛围。

首先,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树立大文化符号概念。自2000年以来,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大会》《国家宝藏》等大型节目掀起了国学热潮,学习传统文化、弘扬国学成为时代发展、青少年向往和民众追捧的现象。结合乾元镇人才辈出,曾有五世翰林、一门三状元及俞樾俞平伯等文化名人,成立国学图书馆,顺应了上述潮流。

其次,充分与景区特色相融合。主题分馆注重挖掘梳理各镇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使其融于馆藏书籍、数字资源,甚至建筑风格之上。鉴于著名景区往往具有更庞大的人流,在景区设置主题分馆不仅有助于宣传推广图书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景区档次。例如,莫干山作为华东地区著名避暑胜地,有着悠久厚重的民国文化历史。莫干山民国图书馆,不仅很好地彰显了当地民国历史文化特色,也便于图书馆以民国主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

再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主题分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两大抓手。对于基层农村地区而言,非遗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利器。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依托范蠡和西施隐居于此的美丽传说,在已有婚俗博物馆的基础上,德清县图书馆依托蠡山景区和该博物馆在村中心位置建设了一座水乡风情浓郁的民俗分馆,提升了蠡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竞争力。

总之,德清图书馆在确立分馆定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兼容当地历史、文化和旅游现实需要,致力于塑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4.2 以建筑设计塑造公共文化环境,打造旅游环境中的公共文化功能区

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文化吸引力体现在环境营造、文化名家驻馆、乡贤党建、与重大节庆主题相融合几个方面。

主题定位是基层各分馆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为了使图书馆与主题相符,更好融入景区环境,德清图书馆在选址和建筑设计上独具匠心,同时在装潢上注重符合主题特色的风格,提升文化内涵。首先,德清县图书馆总馆选址位于县政府大楼对面,致力于打造独立公共文化功能体。其次,多所分馆注重与旅游结合,致力于旅游环境的公共文化嵌入。国学分馆选址于乾元镇徐氏故居修吉堂。修吉堂初建于清代早期、历经沧桑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代晚期所修,青瓦白墙、石廊木檐,明清古建筑的外观,具有浓郁的古代私墅气息。在装修时则进一步设置仿私墅风的桌椅陈设。民国图书馆则依托莫干山风情广场和游客中心创建,图书馆外观设计与景区环境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国风情。该馆与莫干山交通馆、莫干山乡村振兴VR馆交相辉映,成为该镇旅游观光线路上的文化驿站,无论是建筑环境还是人文景观均实现了与当地景区完美融合。见图3。

图3 德清县图书馆周边环境与设计风格

文化吸引力不仅反映在空间环境营造,还体现在文化活动融合。德清图书馆积极响应公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念,在全国首创“驻馆作家”项目,每年邀请十名左右海内外作家驻馆一周,通过讲座、座谈会、读书会等形式传播文化理念,开展读者互动;蠡山民俗图书馆与该村的婚俗博物馆乡贤活动中心相因应。所谓乡贤是指在当地品行好、有声望、对家乡建设有热情和有贡献的人士,包括反哺家乡的退休干部、客居他乡的高学历人才、本地杰出青年、道德模范等,发挥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是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浙江乡贤工作全国闻名。蠡山民俗图书馆在馆内设有乡贤党建活动中心,将党政活动与阅读相结合,提升阅读文化品味。

特色分馆主动融入当地旅游文化,深度参与重大节庆活动,通过设置茶吧、咖吧等文化设施与旅游发展紧密融合,拓展传统图书馆内涵和外延,成为镇(街道)的文化地标。例如,下渚湖湿地图书馆里设置了茶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去品茶、听乐、观景。民国图书馆作为莫干茶王赛专家鉴茶的场所,同时也提供茶文化书籍推介,融书香与茶香为一体。又如,乾元国学图书馆参与举办“古韵新城,书香致远”2020乾元镇中秋诗会,以朗诵庆祝节日。以上文化活动营造了书香文化氛围,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总之,德清图书馆通过融入各类文化资源和节庆活动,以文化氛围营造带动景区旅游消费。

4.3 深度挖掘展览、研学和非遗等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旅融合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功能之一在于社会教育,这不仅体现在阅读推广,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实施馆藏展览、讲座及其研学服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特色分馆阅读推广活动注重与大中专学生夏令营相结合、提供特色阅读分享会和各类主题研学活动。较具代表性的活动包括:民国图书馆依托莫干山组织开展走读莫干山、参与民国风情小镇的活动;民俗图书馆在端午等民俗节庆,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国学图书馆开设国学讲堂活动;下渚湖湿地图书馆开展防风文化活动等。

德清县图书馆特色分馆注重与政府和中小学对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蠡山民俗图书馆每月与蠡山幸福邻里、村委定期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下渚湖湿地图书馆结对二都村流通点,不定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小红帽实践基地,学生利用图书馆开展导游服务锻炼,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文明实践素质。

此外,德清县图书馆重视对地方文献研究和展览,并将其应用于村镇旅游发展。德清县图书馆围绕“武洛文化旅游新走廊”主题,利用本馆馆藏文献和数据库资源,梳理乡村文脉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等多渠道推送展出,助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样板地建设。地方文献史馆员发挥特长,持续开展地方文献的搜藏和研究。例如,下渚湖湿地图书馆收集到欧阳习庸的《武康道光县志》《痕迹》《寒梅齐集续》《仙谭竹枝词》等文献,以支撑地方文化挖掘;民国图书馆作为集中保存莫干山文献之地,持续开展莫干山和民国历史研究,出版有《莫干山史话》等著作。通过学术研究带动民国主题实践、研学旅行等社会服务活动,相关研究成功被运用于莫干山交通历史展览馆创建、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等,提升了莫干山景区的整体文化品位。又如,通过对蠡山有关史料的研究,将相关成果应用到民俗蚕桑文化展览的实践中,助推当地文化展览馆成功建成。

4.4 以总分馆体制实现长效管理,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非营利性定位

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融入县域总分馆体制,其主要原因在于能够实现“政府主导、多级投入、统一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依赖本地村、镇、县级财政等多级支持,在专业管理上能够通过体制接受县级总馆的专业化管理,共享总馆和其它分馆的各类讲座、文献服务和其它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流动图书车、远程视频、移动客户端等传递到分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集约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单一农家书屋财政不足导致资源更新不及时、不同分馆资源重复建设、管理方式难以满足百姓需要等现实难题。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采取县图书馆总馆和乡镇共建委托管理形式运营,在体制、制度和数字化方面实现科学管理。

一是体制上特色分馆实施县图书馆与镇(街道)双重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建设上采取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由镇(街道)选址装修,县图书馆购置图书、数字资源和信息化设备等,确保特色分馆专业规范;管理运营上,街道/镇/乡村特色分馆馆长由县图书馆派驻,馆员由县图书馆招聘培养,镇(街道)提供劳务费用,一般由1-2名专职馆员管理运行,他们负责承担带动当地居民及游客阅读、收集地方文献、联系和兼管村级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和图书流通点等职责,强化专业服务功能。这些人员与镇(街道)文化中心联合发文聘任,联合考核。长期维护上,属地镇(街道)承担场馆维护,县图书馆承接设备维修。

二是制度管理保证长效机制,智慧管理实现精细服务。为了保障总分馆服务体系高效运行,德清县图书馆先后出台了《德清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管理办法》《德清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绩效考核细则》《德清县图书馆活动流程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规范特色分馆的建设和运行。与此同时,特色分馆链接德清图书馆总馆智慧墙信息系统,实时收集到馆人次、图书借阅、活动情况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科学管理、科学调度,为居民、游客提供精细服务。

镇图书室、农家书屋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意味着其发展坚持公益发展性质,确定了场馆建设的管理机制,相关旅游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4.5 实施馆内总分馆联动和馆外场馆组合服务促进文旅融合

结合上文第2节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框架,馆内联动和馆外组合服务是公共文化嵌入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方面的实践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尚不明显。面向未来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德清县总分馆体系实施文旅融合有必要给予加强。具体如下:

第一,拓展馆内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高质量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需求。例如,文化建设方面,可将特色馆藏文献展览与挖掘提升文化吸引力。教育研学服务方面,结合乡村振兴需要探索将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治理相融合。针对当地民营企业和村镇居民需要,开办旅游、电商、就业辅导讲座或系列课程,助力乡村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治理体系;结合节假日或突发灾害天气,探究开展托管和各类应急公共文化服务,尽可能方便周边居民。组合服务方面,可探索各特色分馆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活动的联合推广。例如,通过录制名人讲座、技能培训和教育讲座视频实现各特色分馆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依托跨地域在全县各分馆间举办走读德清活动。

第二,打造文化组合集群,依托馆外组合服务提升文旅融合层次。如前所述,文化嵌入是总分馆体系实施文旅融合的核心,其实践策略包括文化场馆间的组合和文化场馆与旅游商业的组合。前者体现在图书馆与文化馆、博物馆、农村文化礼堂、村史馆、乡贤馆的融合,后者体现在文化场馆与景区、酒店和文创产品的融合。值得注意的是,文旅融合需要坚持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地位,防止公共文化资源成为商家的私有资源[8],进而失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均等、便利性质。德清在馆外组合服务的探索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5 结论:以总分馆体系文旅融合改革带动村镇公共文化事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是近年来国家实施文化战略的重要方针,其战略实施不仅体现在大都市,同时还体现在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等基层地区。本文围绕县域公共图书馆如何利用总分馆体系和乡村旅游环境深入实施文旅融合战略,提出了以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升级为总分馆服务体系,致力依托公共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多元模式,构建了“环境—文化—教育—组合”四维吸引力框架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

本文分析表明,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文旅融合转型发展需要克服三大难题。第一,农村公共文化场馆融入旅游产业中的身份如何定位;第二,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如何更好促进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第三,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在改革转型后如何实现长效运营。本研究通过德清案例系统回答了以上问题:首先,总分馆体制先行。通过实施多级共建委托总分馆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实现辖区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高质量转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化、效能化和可持续性。其次,聚焦以公共文化嵌入为特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环境、文化、教育等多元服务将主题分馆融入景区,提升乡村旅游文化水平。最后,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定位,通过教育和研学功能提升文旅融合层次。无论旅游景区与否,均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同时注重将特色分馆与乡贤文化和党建活动结合,与大中专暑期夏令营研习、中小学生小红帽实践教育基地等相结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教育、研学等多元文化和旅游需求的融合发展。

总之,德清县将镇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困境与美丽乡村和旅游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拓展乡村旅游资源,聚焦带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将农村公共文化场馆的单一文化功能上升到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功能上来,有力改善了乡村公共文化氛围和旅游文化环境,同时通过总分馆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长效机制管理,为推进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县域总分馆体系改革提供了德清样板。德清案例表明,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通过公共环境营造和文化服务惠民能够改变过去门可罗雀的现象,同时可以助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服务一体高质量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推动村镇图书室的文旅融合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基础上,德清县许多知名景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和乡村旅游条件,对于不具备旅游基础的村镇,在实施文旅融合发展中则宜谨慎。事实上,鉴于各地旅游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多不相同,实施文旅融合往往也存在多种形式,除了景区以外,基于美丽乡村和传统文化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农业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农村特色产业和数字乡村等也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依托。

注释

①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颁布,浙江省被确立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唯一省份。

猜你喜欢

德清县文旅场馆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圆锥曲线中非对称代数式的处理方法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