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特藏数字人文开发初探

2022-02-07畋,张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特藏馆藏可视化

曹 畋,张 婧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1 特藏开发对高校图书馆的意义

1.1 特藏是校园文化,人文艺术的体现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推广的重要阵地,借助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营造特色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让校园文化浸润人心,达到辅助育人的目的。大学图书馆还可以借助人文、艺术类特藏参与大学生人文情怀、艺术修养的培养环节[1]。

1.2 特藏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学图书馆经过数字化建设阶段,电子资源馆藏和使用占比已比较高。数字资源打破了单个馆藏的局限性,但这也造成了当前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严重同质化。而特藏所代表的独特的资源,通常不能通过传统购买渠道获得,具有相对唯一性。对于未来的大学图书馆而言,建立以本馆为主的特别馆藏才是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真正核心,是一个图书馆标志性的资源[2]。

1.3 特藏是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重要推动力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通馆藏起到的是普适性、保障性的作用,特藏则可以推动科研的特色发展方向。普通馆藏一般是按需建设,即读者提出需求,图书馆购买资源。而特藏通常是先有特藏,然后催生出研究需求,这种需求源源不断为本校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向和课题,为高校科研重要推动力,进而推动学校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大学图书馆的地位和影响力[3]。

2 高校图书馆特藏开发中的问题和趋势

2.1 高校特藏开发的问题

相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普通馆藏而言,特藏资源开发难度高,组织和揭示更为困难。面对构成复杂的特藏资料,特别如声乐类资料往往难于应对。一些形式资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可能倾其一生也难以完成资源的揭示。

我国高校对特藏资源的开发工作起步比国外晚,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管理理念和重视程度还没有跟上。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特藏管理和揭示的服务平台;②特藏开发缺少参考,缺少设备,还缺少规范;③缺乏既懂得特藏保护又熟悉信息挖掘及听、视觉呈现的复合型专业馆员。

2.2 高校图书馆特藏开发的趋势

图书馆开始对特藏开展数字化,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4]。但当前图书馆特藏数字化大多集中在估计方面,以文献扫描形式为主,仅将纸质载体的资源转化为数字载体的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数字人文手段的丰富,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对更多种类特藏对象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以揭示特藏资源内部更丰富的数据间关系。通过数字人文手段为用户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未来高校图书馆除了继续关注特藏的收藏外,并将进一步对特藏进行保护、宣传、揭示相关研究,逐步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地提供特藏服务。

3 数字人文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是一项在新技术取得突破和发展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知识呈现与组织方式,特别是近年来科学界在可视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使数字人文手段正成为破解传统人文科学建设领域难题的新手段,是当前热门的跨学科研究领域。[5]数字人文的出现同样为高校特藏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和契机,利用关联数据、文本挖掘、GIS、可视化等前沿数字人文方法与传统的特藏资源开发相整合,从而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全新、友好的用户接口和体验。高校图书馆利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成果和方法重新审视特藏建设,有望破解当前高校图书馆各类特藏建设中的问题,有助于挖掘更多类别特藏资源所蕴藏的深层次知识。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来看,国外的数字人文研究和项目略早于我国相关研究。国内外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都是数字人文研究和立项的主要单位。全球已建成的数字人文中心多达100多个。据统计,早在2016年美国就有超过41%的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或为数字人文项目提供服务。例如:美国普渡大学图书馆利用GIS开展的特藏的研究及服务,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项目中(项目名:Using the Digital to Read Literary Texts int)对美国20世纪初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文学小说进行可视化处理[6]。

国内数字人文项目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近年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其中博物馆在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早,高校和图书馆应用数字人文相关技术在特藏建设的实践中只是刚起步。2016年上海地区19家具有特藏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已建和在建的特藏数据库达44个之多,但仅有4家在特藏开发建设中采用了数字人文的相关技术和手段。通过浏览各国内大学图书馆官方网站,发现和整理出国内主要涉及数字人文在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方面有代表性的项目9个,分别是清华大学的数字可视化与人文艺术项目,武汉大学的数字敦煌,复旦大学的丝绸之路精准复原与地理信息,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系统,浙江大学的中国学术地图,上海财经大学的数字人文知识发现平台,上海师范大学的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首都师范大学的古籍文本可视化分析与挖掘,中南民族大学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从研究的规模来看,目前我国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较为珍贵的特藏资源,但目前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基于数字人文视角的特藏建设研究实践。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研究项目偏向于本馆特藏的开发建设。从研究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来看,相关数字人物技术应用基本与国外同步,主要集中在知识发掘、数据挖掘、GIS、可视化文本挖掘、关联数据、文献集合、语料库、3D打印、文本标注、词频分析、图片识别领域。从特藏的类别来看,虽然现有研究中涉及多个领域的特藏建设,但对音乐特藏类的建设研究还处于缺失状态。

4 高校特藏数字人文开发的优势

4.1 更深层挖掘特藏价值

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完成了纸本图书和资料的数字化,越来越多的服务通过网络来完成,各高校图书馆还自行开发了不少的数据库资源,其中就包括特藏的数据库资源。这些特藏数据库资源的出现,让研究者更为方便的访问到特藏资源的内容,是特藏进行数字人文开发的基础。在前期特藏数据库开发的基础上,引入数字人文开发手段,能进一步挖掘现有特藏资源的价值。数字人文的引入还能对用户使用习惯进行大数据分析,发掘用户对特藏的深层次需求。

4.2 破解开发中的技术难题

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人才配置虽然相对公共图书馆有一定的优势,但仍然处于基本够用的状态。高校图书馆技术部门运维已有信息化平台已经耗掉了主要的精力,很难全面的、系统的进行特藏的深层次开发。但这种情况在数字人文开发中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已有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将为图书馆特藏开发提供有利的支撑,大量开放的数字人文工具可以选用,不必过多关注系统原理。同时,数据的存储与程序开发也可以利用现有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实现,从而破解了图书馆特藏开发中技术的难题。

4.3 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地位与水平服务

目前高校图书馆对与特藏资源揭示的不足,有着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但如果高校图书馆严重依赖购买的电子资源来拓展服务,将无法适应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科研和创新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特色,本校特藏馆藏的揭示,有利于推动全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也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科研地位与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特藏馆藏可视化
图书馆特藏建设研究*
——基于读者接受维度的理论探索
高校图书馆面向特藏资源的多站点统一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