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

2022-02-06刘少卿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镇江212309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素养数学课堂

◎刘少卿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212309)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课堂积极性,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开放程度、思考时间、提问频率等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本文介绍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了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以期顺利推进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阶段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具备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有助于其打好数学基础,还能有效提升其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数学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内涵,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课堂积极性,同时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与学生共同成长.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概括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四个部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根据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挥潜力,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问题的难易程度

课堂提问通常具有推进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路的作用,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无法立刻完成,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直接影响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学生要先接触知识,才能逐渐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这个规律,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让问题链形成一定的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适合自己的问题.如果教师一味地设计简单问题,那么不仅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可能让其感到乏味、无趣,不利于后续教学.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高,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样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

(二)问题的开放程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许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很注重其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忽略了问题的开放性.实际上,与基础性、常规性问题相比,开放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其积极发散思维,自主展开探究,从而提升其思维的广度与核心素养.常规性、封闭式的问题通常只能起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问题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三)问题的思考时间

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即使问题设计得十分合理、巧妙,在学生还没有厘清思路时就结束问答环节,也难以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教学中,要合理控制学生的思考时间,既要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解答问题,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让他们产生紧迫感,这样才能加快他们思考的速度,提高他们思考的效率,使他们通过一次次锻炼提升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

(四)课堂的提问频率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开展提问教学时要把握好课堂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问题的数量,将提问次数控制在3~5 次以内,不要一次性提出所有问题,而且每次提出的问题都要引出一次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运转状态,遇到问题后能积极思考,提升其学习效果与课堂教学质量.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教学策略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一些教师认为高中阶段的教学以严谨性为主,不再需要考虑趣味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无论在任何阶段,有趣的教学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提问教学中,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能,发挥其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讲解“函数与方程”这一内容时,为了介绍“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部分的知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综艺节目《购物街》中嘉宾猜测商品价格的一个片段,然后提问学生:“主持人是怎样引导嘉宾猜测商品价格的? 你认为嘉宾要如何用最少的次数猜对价格?”鼓励学生就此自由发表意见.当有人提到先猜一个较大的数,确定价格小于这个数后每次都取中间值,这样能快速缩小范围时,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法,然后提议大家一起来一次猜价格游戏,用大屏幕展示商品,价格部分被遮挡住,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依次说出价格,教师每次提示其高了还是低了,看哪组学生用时最少.一轮游戏过后,教师可以引出新课:“刚才大家玩得很尽兴,那么你们知道怎样用这种缩小范围的方法求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吗?”这时,有了前面的游戏基础,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和掌握其具体应用步骤.教师采用这种形式,能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和方程之间的联系,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思维能力,具体包括思维的开放性、逻辑性等多重特性.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效提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进而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并根据难易程度为学生留出相应的思考时间,不仅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还要使学生能在提问教学中获得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把握问题链的梯度,由易到难地提出问题,逐渐推进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锻炼其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以下问题:“学校组织高二年级的学生春游,若租用48个座位的客车若干辆,则正好坐满;但是如果选择64个座位的客车,那么可以相对少租用一辆客车,并且已经坐学生的客车里面有一辆未满员但超过半数位子.已知租用48个座位的客车费用是250 元,租用64个座位的客车费用是300 元.那么应租用哪种客车比较合算?”该题目乍看之下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先让数学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说说思路,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看看是否能列出相关的不等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其数学学习潜能.然后,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思路,让学优生发表见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计探究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观念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时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综合能力.

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思路,会运用公式解决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要将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上.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中项等知识,再为学生介绍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在高斯十岁时,他的老师出了一道题目,1+2+…100=? 在其他小朋友还在计算的时候,高斯就回答‘等于5050’,你们知道他是如何快速得出结果的吗?”引导学生先思考简便算法,即1+100=101,2+99=101,…,50+51=101,101×50=5050.然后,教师可以改变问题:“如果是任意一组等差数列,要求的也不是前100 项的和,而是前n项和呢? 你们知道如何计算吗?”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表示方法.同学们通过推导,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他们知道了要求Sn必须已知n、a1、d和an中的三个,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四)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问题解决思路,最后回归实际问题,从中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形成基本的思路后,组织其开展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补充,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在讲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这一内容时,在回顾有关“二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李刚今年刚大学毕业,他为了节省开支,把自己每个月的吃饭费用设定在最少240 元,其他开支控制在最少180 元,但他的可支配资金在500 元以下,问李刚可以怎样使用这些钱?”让学生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很快确定了思路,设餐费为x元,其他费用为y元,根据题意可知x≥240,y≥180,x+y≤500,进而列出不等式组.但是在回答“如何分配”时,学生纷纷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经过交流和探究,有的小组提出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如何分配,成功解决了问题.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其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提升其思维的开放性.

(五)优化构建的生活化环境,把握课程学习时机

在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且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制约,导致许多高中课堂提问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课堂提问的问题较为片面,无法有效提升课堂实际质量;课堂提问的语言表述不太精确,导致教师无法及时给予学生课堂问题的答复”;等等.针对上述问题,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避免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产生.教师在课堂中要切实发挥数学课程学习提问环境的价值.在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语言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也是能够影响数学课堂实际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保障数学提问语言的精确性以及清晰程度,避免在提问的过程中出现语言啰唆等实际现象.此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精确地把握数学课堂的提问时机,并且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最终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环节.例如,当学生在日常数学课程中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及表达欲望时,高中数学教师就可以给予他们启发式的提问,给予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表现出来.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学习节奏并且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不要连续发问,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将几个问题连在一起进行提问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紧迫感,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数学学习压力,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产生排斥的学习心理.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掷硬币”,分别统计5 次、10 次、50 次和100 次的正面次数.表1为某同学的结果.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次数的增多,比例愈加趋近50%.这就可以验证课堂上的理论.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硬币的投掷正面次数的概率为,如果是骰子呢? 点数是六的概率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表1 某同学掷硬币正面次数统计

(六)强化生活化课堂学习,构建提问学习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提问在数学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将学生从单一化的课堂模式中解放出来,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灵活多变地选择多样化的课堂提问模式,切实提升课堂提问环节的有效程度.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学生的学习程度,践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态度,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认知.同时,教师可以选择生活化的提问学习模式,围绕某一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使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模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过什么样的图形呢? 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有什么区别呢?”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先不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将学生再次带领到数学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能够更加牢靠地记忆基础知识,减少在日常数学测验过程中产生错误的可能性.

同时,教师要依据学生错误的回答进行分析和讲解,切实提升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优化学生提问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于一定的实际数学案例,设计多样化、有层次的数学问题,并且将学生逐步引导到课程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特定的学习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以求知的学习状态对问题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数学课程做铺垫.另外,在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科学问答尤为重要,也是提升当前数学课堂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数学教师在实际的问答过程中要控制学生的问答时间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有效构建其提问学习模式.在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之后,教师要及时结合数学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反应情况构建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为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素养做准备.此外,数学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除了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外,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学生真正自主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考虑影响课堂提问教学有效性的种种因素,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设计探究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优化构建的生活化环境,把握课程学习时机;强化生活化课堂学习,构建提问学习模式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同时,有效的提问教学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和提升.

猜你喜欢

素养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