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22-02-06王章铭重庆工商大学

品牌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

文/王章铭(重庆工商大学)

一、前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绿色发展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三个方面,发展绿色经济是首要任务。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金融供给侧的整体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业的发展,还可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供应、激发内需活力来促进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的经济腾飞。随着经济高速腾飞,环境问题备受瞩目,2020 年“双碳”目标的提出,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高碳、高能耗的发展模式,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要素分布不平衡、金融产品价格扭曲等现象,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变得愈发突出,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如果无法扭转这种失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创新产业,那么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增长则无从谈起。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绿色发展的关系,对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大意义。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增长的研究

(一)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金融服务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是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作为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成本一直备受关注,而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主要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普惠金融的风险识别成本、数据处理成本以及传统经营成本[1]。数字普惠金融既有传统金融的功能,也有平台化、共享化、普惠性等典型特征,能够扩大金融服务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有助于提升绿色低碳项目的融资规模,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二)绿色经济新理念

“绿色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中[2]。绿色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的经济,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等优势。绿色经济以较强的综合性和覆盖面,形成并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有助于创造就业和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绿色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先进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绿色经济增长

部分学者认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增加了金融服务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增长,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经济增长是有利的。郝云平和雷汉利用我国省域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是否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发现前者能对后者产生积极影响且较为显著[3];褚翠翠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表现出的空间相关性,并显著促进经济增长[4]。数字普惠金融是金融和信息技术结合体,既有传统金融的功能,也具备惠普、绿色的天然属性。本文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将从这几个方面影响绿色经济增长:

1.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

农业是立国之本,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与绿色金融及普惠金融都高度相关。一方面,农业容易受到环境和气候的严重影响,具有很大的外部效应,应该成为绿色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另一方面,农业及相关的“三农”领域,长期面临融资与技术创新难题,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近年来,虽然农业发展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但仍然面临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内外源污染相互叠加以及碳排放强度高等问题。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是必由之路。张翱祥和邓荣荣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技术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全要素产出率产生积极影响[5]。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改善农村融资问题,为种植业、养殖业、“三产”整合、农机装备、污染防治和新农业等核心领域等绿色农业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可以通过打破传统技术落后的限制,改善农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环境质量,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作用,助力乡村绿色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2.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企业

实现绿色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算法、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展开智能化搜索,构建信息共享机制,缓解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向绿色企业贷款,提升绿色行业的融资水平,从而顺利完成绿色改造;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较高的覆盖范围,可帮助企业走出创新融资的困境,促进企业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利于企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变革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和增加产出,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梁榜,张建华 )[6]。随着环保高效绿色企业的发展,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未来也将慢慢被淘汰和退出市场,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3.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现有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通过多种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王永仓和温涛提出:无论总体还是各维度,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都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且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强[7]。由于传统金融机构考虑利益和风险问题,往往不愿意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长期资金。当企业资金困难时,被迫推迟或放弃开展创新项目。而数字普惠金融以普惠性的理念和原则坚持为欠发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有效地改善了地区金融信贷资源的配置状况。杜强和潘怡将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样本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8]。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抑制作用,水平比较低时反而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改善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三、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经济增长存在难点

(一)农村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缓慢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向普惠金融领域延伸,逐步改善偏远地区金融服务质量低下、基层金融服务缺乏的局面。但农村金融服务仍然相对薄弱,如部分偏远农牧区交通极为不便、少数乡镇仍然没有银行网点、少数地区至今仍没有通讯或网络信号,基础设施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运用。农户信用贷款比例有待进一步提升,某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和担保公司担保视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资金规模有限。普惠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1.金融服务相对较差

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城市,金融服务差距较大。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产品不足,便利的金融服务缺少,贷款种类选择有限。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大多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贷款金额往往较少,这些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多样化金融创新的要求,限制了农村技术创新。加之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金融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农民对金融服务缺少,容易恶化农村金融服务。

2.缺乏农业融资主体的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的绿色农业融资主体除了少数大中型企业以外,小微企业、农户和家庭农场占主体,大多数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信用意识薄弱,逃债事件时有发生,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的情况下,不愿将贷款发放给农民。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农户没有或很少拥有信用信息,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完整,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这些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尽管国家出台很多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农民,却未考虑到金融机构的难处,采取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急需资金的绿色农业主体。

3.绿色农业标准尚未完善

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领域有比较完整的绿色标准。但是,目前中国对绿色农业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且范围相对过窄。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包括绿色的有机食品,还应涉及绿色休闲农业和绿色文化农业等园林景观的发展。另外,部分农业领域是否被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畴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在现行标准下,导致部分绿色农业领域贷款无法被认定为绿色贷款,因而无法获得政府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激励,促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绿色农业。

(二)传统企业绿色创新的融资瓶颈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但目前我国企业开展绿色技术投资的力度仍然不足。绿色技术创新活动初期投入成本巨大,从研发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又较长,对小企业或者没有创新经验的公司,如果选择投资短期没有收益的绿色技术项目,可能会更快、更容易被市场淘汰。我国绿色技术投资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新融资困难

绿色技术创新需要资金的企业往往是中小民营企业,通常来说,这部分企业规模小、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缺少可抵押资产等。企业的融资主要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而且我国银行信贷需要以抵押做担保,贷款平均期限较短。但是,企业的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很难从传统的银行贷款中获得足够的资金。虽然技术公司的资金可以来源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但由于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收益低、流动性较差、且市场规模有限,与PE/VC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存在差异,所以这些企业无法通过此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

2. 绿色项目发展前景的不确定

绿色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较高,需要较强的资金投入能力,而且要面对来自市场、产品不确定性的挑战,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给创新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而且,许多绿色技术的项目,由于其技术特点,都面临着其他产业所没有的风险。如,绿色建筑面临着所用技术能否达到节能环保的标准。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在完成绿色技术革新后,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很难把握绿色技术能否进行商业化推广。因此,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前景不确定的挑战,这最终导致企业不愿在绿色技术研发上投入过多。

3.对绿色技术投资缺乏政策激励机制

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激励不足,主要还是依靠市场化和社会资本推动,在这样融资环境下,难以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一些支持绿色信贷和债券的措施,如绿色再贷款、绿色项目的担保和贴息等。但主要是用于支持传统或成熟技术的项目,初始阶段的绿色技术企业和项目无法享受现有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呈现不同增长态势。其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青岛、北京、厦门等发展最为明显。这些城市依托着优越的自然和交通条件,实现了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受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明显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成为我国区域协调稳定发展的最大障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原因多样:一方面,这是政策倾斜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海岸地区作为主要开发对象,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下,获得了更有利的开发条件和资源环境,经济重心也不断向东部沿海转移。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市场宏观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区域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区域的支持,坚持贸易保护主义,单方面开放或私下支持本区域发展。另外,商品产业的垄断问题成为焦点,商品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不能自由流动,地区和产业间利益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国内市场出现分裂,不利于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

四、绿色经济增长的优化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普惠金融与创新绿色农业相结合

一方面,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继续推进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数据处理中心,以数字技术整合各类普惠金融服务资源,助力中小企业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建立覆盖到农村地区的通信网络,提高农村地区网络连接速度和稳定性,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科技惠及“三农”群体。另一方面,为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制定标准,完善相关法规,将绿色农业标准融入普惠金融业务当中,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尝试开辟绿色普惠的金融产品,为符合绿色农业标准的客户提供专业、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同时激发绿色农业消费端的市场潜力,积极开发创新型农业贷款,为绿色农业提供优惠利率。

(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的金融可得性

中小企业要打破金融市场的壁垒,提高企业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接纳度。国家应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个角度对绿色创新企业进行扶持,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现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基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基层普惠金融设施的完善,提升绿色创新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同时,企业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内部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内部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为了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必须积极采用数字技术,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嵌入企业全流程业务中。

(三)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政策实施因地制宜

由于经济、区位、历史等因素,使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异质性。所以,不同地区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实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并在不同区域间交流经济增长的经验。对于中西部经济薄弱的地区,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动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违约风险;对于东部发达地区,积极开展金融绿色创新服务,加强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同时,带动全社会绿色经济要素的增长。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数字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答数字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数字看G20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