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社区环境治理的研究
——以三亚市D黎族村为例

2022-02-06□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黎族社会工作者环境治理

□李 婷 李 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文明的创建,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把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针。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生态文明创建中,要尊重各民族的独特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社区环境治理工作,构建美丽乡村,社会工作应该积极的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

一、D黎族社区概况及环境治理现状

(一)D黎族村的基本情况。D黎族村位于三亚市原天涯镇北5公里处,地处天涯镇以北的“龙海盆地”。南临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涯海角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临近凤凰机场,西临近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一个著名的纯黎族村庄。该黎族村人口众多,面积大,村庄坐落分布比较分散,不集中,但整体的地理环境比较独特。辖区共有1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188户,总人口5,975人。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12名,党建信息员1名、综合办4名、便民工作人员4名、乡村振兴工作队3名,村两委平均年龄40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0人。该村党总支部下设4个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共153名,预备党员3名。全村土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3,720亩、旱田面积1,120亩,坡地面积大约4,318亩。民风淳朴,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瓜菜、芒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庭院养殖、水稻种植等为主。

(二)D黎族村的环境治理现状。现阶段D黎族村的环境治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活污水处理、乡村道路清扫、厕所改革、庭院绿化、房前房后环境整治。一是在生活污水方面该村已进行了治理,村落中铺设了生活污水排放管道,通过管道连接,排放到广东天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二是D黎族村的乡村道路卫生由明兴环卫公司负责。该公司面向13个自然村,共招募了46名保洁员,负责整个村落乡村道路的清扫保洁。每人每天分别在早晨和傍晚对自己的包干区进行清扫,同时也负责自己所在包干区内垃圾的倾倒。三是为改善辖区的卫生环境,村委会进行了厕所改革。采用化粪桶代替原来的粪坑,再通过管道连接进行集中处理。既将原来的旱厕变为了水厕,又改变了每家每户自行处理粪便的传统方式,还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粪便中的病原体传播的机会与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四是近年来,D黎族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争创洁美家园,积极开展了房屋美化,庭院绿化工作。针对墙体陈旧、不美观的现状,村委会开展了统一墙体粉刷工作。此外,每家每户在适宜空地新栽花梨树,庭院绿化率达90%。五是为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村委会对村内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现象进行了清理整治。清理前期,村委会工作人员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方法鼓励村民发挥主人翁意识,自行处理房前房后乱堆乱放物。对到期未自行清理的,村委会工作人员与网格员联合进行清理。

二、D黎族村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垃圾分类政策推行的当下,D黎族村并未完善相关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村里仅有村委会门口投放有“四分类”垃圾箱,村里其他地方还是使用传统的混合垃圾箱。经调查发现,因厕所改革开展工程浩大,在改革期间,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化粪桶的购置中;加上D黎族村人口众多,面积大,村庄坐落分布比较分散,相应的需要投入的资金也就更大。因此,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资金面临不足,导致了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与垃圾分类实施进度不匹配的问题,也从源头上阻碍了垃圾分类实施的进程。

(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不到位。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海南省政府规定海口市、三亚市等自2020年10月起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就D黎族村而言,虽然明兴环卫公司承包了整个村落乡村道路的清扫及垃圾倾倒工作,但并未对垃圾进行“四分类”处理,村里的垃圾还是混合丢弃。了解得知,一方面,由于村委会对垃圾分类政策宣传的不到位,使得村民不能很好地解读垃圾分类政策;另一方面,由于村民对垃圾分类科普知识的欠缺,使得村民不会进行生活垃圾的分类。由此,造成了D黎族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迟迟未进行。

(三)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污染。D黎族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瓜菜、水稻种植和大规模的家禽养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依靠土地资源的原始生产力已无法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资产品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频繁。D黎族村农户为了尽可能满足家庭的经济需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绝大部分都会使用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农资产品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且伴随着大量农药化肥包装袋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与回收的污染现象发生。

(四)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与参与度低。在乡村环境治理中,村民有相关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治理内容有所了解,利于发挥主人翁作用,推进乡村环境治理进程。但在D黎族村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治理的相关内容也知之甚少,认为环境治理就是所谓的“打扫干净卫生,不乱扔垃圾”,没有意识到这些工作最终受益者是自己;也因此,村民不能真正主动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再加上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房前房后环境整治中也只是简单地服从和临时执行。

三、社会工作介入D黎族村环境治理的可行性

(一)工作责任与工作目标的明确性。社会工作者在向任何对象或群体提供服务时,都有明确的社会责任和工作目标。因此,为D黎族村提供服务时,社会工作者会融入到其中,把自己视为村落中的一员,充分尊重该民族村落的独特性,促进本村落成员的自由发展和自我成长。同时,在村庄环境治理过程中,会注重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发动他们开展村落的环保事务,用实际行动的转变,打好村落环境治理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方法的分类性。因D黎族村村民年龄的差异性和受教育程度的有限性,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村民年龄、文化水平的异同采用不同的社会工作方法提供服务。一是对于年长的村民,可以发挥个案工作的专业优势。通过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向他们提供一对一的环保知识服务。二是生活在D黎族村的村民难免会遇到同一种事情。这时,社会工作者会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把遇到同一种事情的村民当成一个小组来开展服务,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为其提供团体治疗。三是社区环境治理并非一人之力为之,而是需要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者会运用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抓住村民勤劳、朴实等特点,让大部分村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四、社会工作介入D黎族村环境治理的策略

(一)政策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较城市居民而言,D黎族村落的村民对政策的理解与解读能力相对较弱,加上D黎族村落中老人和孩子居多,年龄跨度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会影响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对环保政策进行梳理之后,会根据D黎族村的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进行有梯度的政策宣传,让村民能更好地理解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再通过随意丢弃废灯管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等具体事例的讲解,让村民意识到自己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从而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链接资源,扩大资金投入渠道。社区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会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资源都是能够充实社区的外部资源,因此社区外部资源的挖掘与汇聚对于社区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D黎族村中,村委会在各类资源的分配上受到上级行政管理的限制,社区内部活动资金的拨款也受到镇政府的制约。针对村落内出现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能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所学的专业方法,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吸引外来资本,积极建立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机制,扩大对D黎族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该社区内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

(三)实地讲解,科普垃圾分类知识。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或经过专门考试,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也得到了专业认可,因此社会工作者能为村民科普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D黎族村虽是远离城镇的农村社区,但因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所以社会工作者仍会深入到村落中,向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以此改变村民不会垃圾分类的现状,并且,可以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让村民巩固垃圾分类的知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的长效化,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环境保护与垃圾分类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这些对于社区环境治理来说过于宏观。为此,社会工作者在介入D黎族村环境治理的实务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村落的实际情况,会与村落村民协商制定本社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如在农业生产种植方面,控制农药化肥的用量;在农药的喷洒上,注重质的选择;在化肥的使用上,注重农家肥的利用。在农药化肥包装袋的处理方面,倡导在农业种植地域投放有害垃圾分类箱,以方便对农药化肥包装袋的集中处理,减少其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发生。从而建立起符合本村落实际情况的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现D黎族村环境治理的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黎族社会工作者环境治理
黎族小伙闯“深海”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