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链”式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2-02-06桑子青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概论政治课思政

□桑子青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人生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核心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涉及面宽、理论宏大且与党、国家、社会问题联系密切,特点是以政治性、理论性强而著称,一些学生称之为“洗脑课”。较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学生的配合度不高,故而被普遍认为是“比较难讲好的一门课”。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增强“概论”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愿学乐学是当前推进“概论”课教学改革,为课程教学提质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人的思维活动往往因问题引发,通过连串巧妙的提问激起思维火花,开启智慧之门。“问题链”式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求知欲,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质增效,是为当下获得广泛认可一种教学方法。

一、“问题链”式教学的特征

“问题链”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或知识点精心设计为一组按照某种线索能够串成“链”的具有整体性的问题集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展开对话和探讨,在双向互动中完成思想的交流、碰撞,学生也能够在主动探究和分析思考中,自主做出判断。

“问题链”式教学有以下特征:一是以“启发式”教学取代单向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再只注重于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多、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会学和学会。以“提问”启发思考,以问问相连将思维引向深入;二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引领、激励和点拨;三是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探究,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总而言之“问题链”式教学,是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模式中缩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在比较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二、“问题链”式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链”式教学法虽在“概论”课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和运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进。这些问题从总体上可归纳为:教师过多干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未充分发挥、问题链的设计不合理等。

(一)问题设置缺乏“悬念”,太过依赖于教材。高效的思政课堂必得教师精心设计优质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敢于碰触时下的社会焦点和热门话题,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而直接源于教材的问题使得学生在书上找答案、划答案,甚至于不用思考而被书本牵着走。

(二)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思维质量不高、价值不大。一些教师的课堂互动看似“你来我往很热闹”,但教师只是表面提问或提问以“我”为主,缺少让学生思考、发问的氛围,比如总是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也是简单机械的回答,难以激发思维火花。

(三)“问题链”设计不合理。问题比较随意、零碎和散乱,问题之间缺乏“梯度”和层次感、逻辑性和系统性,“问题链”表现为问题的简单相加或是简单的问题集合。

(四)偏重于问题的结论,忽视思维培养过程。部分教师为了教学进度,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教学中时常打断学生,自问自答或是不断暗示答案方向,学生思维不能充分发散,只能按教师的期望思考问题。

(五)学生重被动思考,轻主动提出问题。“问题链”教学最大优势即在于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化,但目前很多教师的实施还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上,看似很活跃的互动课堂,实际上学生缺乏思考动力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仅仅跟着教师的想法和思路,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关于“问题链”教学实施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理解和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决定着课程进度、学习内容,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影响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状态,同时还影响学生个性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非意味着要“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说在教师对于教学过程处于绝对控制,学生只要配合和听从师命即可。这个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生理想信念、人生思考、价值取向方面的引导和启迪,在思考方向和方法选择方面的点拨和指导,在知识点及重、难点学习方面的答疑和解惑,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方面的激发,在良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方面的培养。

(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概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为主。例如在讲“毛泽东思想”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安排,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形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等,教师通常会按部就班一一进行讲授和分析,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讲到底,而学生主要以听为主,氛围沉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主导”。这样的“主导”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被迫接受的地位,教师讲的累学生不想听,教学实效低下。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概论”课的教学内容不能作为现成的结论,也不能当做不容置疑的真理直接灌输,可以把它转化为当下的“时尚”话题或是引导性问题,置学生于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在思考、质疑、相互提问、交流讨论中,分析现象,思考本质,探究根源,寻找规律,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

(三)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打破教与学的割裂。如果教师一直坐在权威的椅子上,对学生实施“管”与“灌”,教育目的势必难以达到。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压抑氛围导致的最消极对抗便是,即使教师讲“绝对真理”,学生也就是坐在那里“听”而已。习近平总书记讲,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讨论问题,更要讲清楚成绩;可以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可以讲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2]。

增强“概论”课亲和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是“问题链”教学的着眼点。鼓励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质疑,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自由和空间,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都要鼓励思考,要呵护学生的热情。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兴奋、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提升,迸发思维火花,释放无限活力。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古人云“学贵知疑”。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因为积极参与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释问题的心理过程。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自主地经过“疑、思、释、悟”,能够自己想通问题、消化疑惑,最后触类旁通和由此及彼才是真正的获得。具有问题意识是学生思维的自我觉醒。敏于发现善于提问,在教师的引领、激励下乐于探索、勤于思考,不断的突破问题,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问题链”式教学,是要把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重心。

(五)精心设计“问题链”,防止形式化、表面化。实施问题链教学法,关键在设置问题,要领在问题成链[3]。把提取于教材的几个思考题直接拿来运用和提问,或者把一些比较随意、毫无联系、顺序混乱的问题拼凑在一起,只是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链”。优质“问题链”中所有问题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问题之间相对独立且有顺序或层次,能够问问相连串成“链”,引导学生不断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延深。

进行“问题链”设计,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悬念”。教师深层次把握教材,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现实状况或学生的关注热点,整合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关切,必不会让学生“无动于衷”,一开始便吸引学生并能激发其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第二,问题之间要讲顺序或层次。一是逻辑性,比如进行“概论”课《绪论》教学,需要讲课程性质、学习意义和学习方法,按其内容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问题链”可设计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学”;二是递进性,表现为问问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下一个问题的伏笔。以“改革开放理论”为例,可以通过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些片段,探讨情节,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问题链设置为1.“你认为哪些原因导致了农民的贫穷”。2.“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贫穷和落后状况”。3.“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其必要性在哪里”。4.“你觉得当时的改革要从哪里入手,为什么”。5.“怎样看待我国的改革开放”。6.“如何正确看待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等等。

猜你喜欢

概论政治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