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2022-02-06□时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时 慧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跨接社会大系统与教育系统最直接的节点,劳动教育促动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承载着社会目标实现所要求的教育功能的发挥[1]。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五育并举局面的推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自然成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但现实情况中,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不重视。学校层面缺少顶层设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总要求;2020年7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进一步论述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以及劳动教育的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方法,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提供了方向[2]。其中,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战略、组织职业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从实际教育实践看,就高职院校而言,大多数学校对于什么是劳动教育还缺乏一定的认知,对劳动教育文件精神还有待进一步研读,在劳动教育专项环节的落实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院校对于劳动教育还处于讨论阶段,全校性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结合步骤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劳动教育依旧停留在已有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

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忽视也是影响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多数学生求学的目的较为功利,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就业导向较为明显。在物质变化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随着学生外界诱惑变得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劳动观也在不断受到冲击,一些急功近利、短期谋取暴利的所谓的“商业成功案例”会影响学生对于新时代就业观的判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劳动教育等通识类课程不够重视、参与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就理论课层面而言,《纲要》指出,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其中,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学时数量虽然不多,但学校需要在已有的课程安排、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安排16学时课程,而且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涉及全校学生,需要统筹好每一位学生的课时学习计划,因此需要较为周密的讨论。鉴于这种情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还未进入真正开展阶段,对于什么时候开设、怎么开展、选择哪本教材、如何授课等基本还处于观望阶段。

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师资缺乏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而言,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高外,其余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多数都是由本校教师兼课或者外聘教师授课。劳动教育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专任、专业教师的配备是一个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如果是兼课教师,对于本校教师而言,多数教师已对目前所授课程有一定熟悉度,在已有基础上承担一门全新课程的教授对多数教师而言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劳动教育需要一批热爱劳动教育、乐于挑战的教师队伍。

(三)教育内容不创新。就实践课层面而言,目前高职院校已有的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固定,内容较为单一。对于一些实操性较强的专业来说,除了理论课的学习,学生还有实训课程,这种实训课程既有室内也有室外,既有实物也有虚拟操作,这是课程设置的必学内容,也是与未来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基础作业任务。对于没有实训课的专业学生而言,他们进行专业劳动教育的形式基本是单位实习,由于缺少教师的专业指导以及及时性考核和反馈,一些学生甚至抱着完成毕业要求的心态造假实习经历,校外实习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且这种实习多数聚集在大三毕业学年,实习往往锻炼的是劳动技能,较少涉及劳动观、劳动精神的培养。

除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环节的实训课以及实习,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高职院校中还体现在志愿者活动、劳动周、劳动月等活动中,不过这些活动的开展程式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活动组织者缺乏对劳动周、志愿者等活动目的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因此在举办活动时缺乏创新,一味按部就班,比如劳动周只是让学生简单打扫卫生、干体力活,这种活动往往引起学生反感,这就造成劳动教育精神没有传达到位;另一方面,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而言,也存在抱着敷衍的态度参与的现象,参加的活动往往只是消耗了时间,在精神上没有得到升华,没有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伟大意义,劳动教育的价值微乎其微。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足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劳动”一词对人们而言并不陌生,日常家务、生产工作等随处可见劳动的影子,但将“劳动”上升为学校专门的“劳动教育”模块、并且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对许多学校以及师生而言则是一项全新教学任务。当下由于对劳动与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错位,劳动教育的地位受影响,真正地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受到轻视。[3]

就高职院校来说,相对于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本身就更加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专业职业能力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联系就目前教育现状而言,还没有很好地融入高职教育规划中。尤其是现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果以及社会声誉,因此,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实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倾向性较明显,而往往忽视了更高层面的价值观以及精神教育,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较高的工作技能,但对于为什么工作、工作对自己以及国家的意义、如何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等缺乏思考。

就学生本身而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导向影响着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现如今的大学生基本开启“00后”时代,相当一部分还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的宠爱以及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养成铺张浪费、怕苦怕累等习惯;再加上现如今网络发展便捷化使得工作方式多元化,网红、直播、明星等“工作方式”对学生而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很多学生往往只看到某些工作光鲜的一面,忽视背后所要付出的劳动,因此盲目跟风,影响学习,鄙视体力劳动以及相关从业者,影响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劳动创造幸福”的认知产生偏差。

(二)课程配套不完善。《纲要》指出,职业院校要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但对于一门课程,尤其是必修课,相关的制度和人才配套必不可少,但劳动教育课程在这两个方面都较为缺乏。

1.制度配套。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是某一个学校的事情,而是关乎国家长期规划的大事,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目前的政策文件多数是停留在国家层面,虽然不少省已经出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各个学校之间缺少相关的政策培训与交流,因此,缺少相应的课程行业规范因此。就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对于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还缺乏深入思考,缺少可落地可执行的校本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规范,这影响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进程。

2.人才配套。课程的开设需要有教师团队,但目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方面的师资队伍匮乏,这与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缺少对应学科有关,目前高校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有该专业相应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担任任课教师,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的教学与科研,而对于劳动教育,目前我国学科门类下还没有劳动教育这一方向,这也就导致了这门课程没有直接专业教师,对于没有学科支撑的课程以及专任教师而言,后期的课程教研和教师职业发展路径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详细筹划,建立稳定的教师团队。

(三)反馈机制不健全。这主要是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已开设的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而言。

对于实训课而言,由于实训基本是由教师带领完成,教师对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即便如此,作为专业课,也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考核以及结果考核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想法。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往往重视结果考核,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具象为最终的考试成绩,对专业领域优秀的榜样以及典型的工作案例讲解还需要进一步及加强,需要对学生就实训内容、课程安排的见解与看法做进一步了解,只有打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交流的途径,才能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得进行劳动教育。

对于其他专业的实习、公益服务性劳动等也需要加强调研反馈。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劳动教育活动大多只停留在“做”的层面,较少涉及“思”的部分,一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的劳动活动结果检验不严格,比如学生实习多数只需要反馈一张实习证明即可,但对于学生在实习中真正做了什么、学到什么缺少相应的考核;对于劳动周等公益性劳动服务,学生具体的劳动成果如何缺少学校的反馈与点评;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学校安排的劳动教育活动也缺少反映路径,学校只是安排学生参与劳动,但对于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学生愿意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活动缺少汇总,学生也很少愿意去探究及知晓如何反馈自己对于劳动活动的看法,因此就容易导致在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内容与意义不解,学生心态敷衍,参与感与获得感不强。

三、全面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4]。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新时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石。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各个方面的参与与努力,作为高职院校,需要深刻把握新时期教育新机遇,结合校园特色,着力培养道德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大国工匠。

(一)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倡导劳动教育既是国家依据发展规划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出发点,更是学生未来成长的素质基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各个角度寻找切入点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进程。

1.开展校内培训学习。就目前情况而言,高职院校可以成立校内劳动教育领导班子,一方面把握劳动教育的思想方向;另一方面推进劳动教育有序开展。班内成员需要及时了解关注目前国家、社会等关于劳动教育最新的政策文件,如2021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5],学习吃透政策文件精神,并组织校内师生培训,及时进行解读传达。同时,学校也需要邀请劳动教育方面的专家,从理论上带领大家追溯劳动、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基本概念内涵,并从现实角度解读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师生加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

2.鼓励校内外合作交流。学习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外界进行沟通与反馈,学校可以及时关注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等权威官方组织举办的劳动教育相关活动,积极走出去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最新动态,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学习与合作,共同推进学校的劳动教育。

3.激发教师应用型科研活力。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学术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对实际应用开展情况的研究较少,学校可以设立课题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以校内实际开展的劳动教育为基础,对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师生的反馈、未来的建议等进行以年级、身份、时间为区分点的分层分类研究,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与此同时,对劳动教育的应用型科研过程也是加深对劳动教育见解的过程,在做中学、在研究中学,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二)加快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展开需要制度保障,需要师资队伍,更需要一颗坚定劳动教育的决心。

1.加快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明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课程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授课制度。一是在教材方面,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指委的指导下统编针对高职院校的体现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教材,规范的教材既是教师授课的理论指导,也是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习的有力补充;二是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参考其他公共基础类课程,明晰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考核方法以及参考书目等信息,结合教材进行有序归纳,保证教师授课方向;三是在课程学时安排以及授课计划制定上结合学生目前已有课程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有校内教师讲授课时,也可以由校外专家或者技能大师讲座课时。

2.保障师资储备。课程建设需要教研团队,学校可以先建立课程教研室,在还没有劳动教育这一教育方向的前提下招聘教育学下其他方向毕业生任专任教师,校内对劳动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兼课,同时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作为特聘讲师团成员。在保证教研室师资数量后需要考虑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打通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保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三)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劳动教育的教学反馈需要保证教学结果反馈的准确性以及过程反馈的持续性。

1.结果反馈准确性。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而言,教学考核的重要措施是进行课程考试,但目前大学考试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考考试内容缺乏学生思考过程,考前划范围、复习背诵就能过的现象较多,使得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真实的掌握程度,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考试应该从试卷设置入手,规范命题过程,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过程反馈持续性。课程考核不仅停留在试卷、论文上,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反馈。一方面,教师需要搭建师生沟通平台,如建立课程线上匿名交流平台,这样既能使学生敢于表达,又能保证学生有渠道反馈教学感受,教师则需要理性客观定期进行留言的分析判断,收集有效的教学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帮助自己进行应用型科研,提高研究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