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天真”到“经验”的飞跃
——解读威廉·布莱克《扫烟囱的孩子》

2022-02-06□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诗节布莱克天真

□郑 懋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巨匠,一生创作了无数经典作品。《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就是他的重要作品集。本文以两部作品集中同名的一首诗歌《扫烟囱的孩子》为例,探讨诗人布莱克的创作轨迹和思想认识是由乐观天真到清醒理智的过渡。

一、扫烟囱孩子的命运

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到处可见高耸的烟囱。这些烟囱通常是由工厂的工人或家里的仆人进行打扫。但有的烟道极窄且纵横交错,清扫起来十分困难。烟囱如果长时间不清扫,就会充满烟灰,面临着发生火灾或被烟雾呛窒息的可能。面对这样的境况,“聪明”的英国人发明了用年幼的男童来清扫烟囱。根据调查,最小的孩子4岁就开始做学徒了。如果烟囱是较宽敞并且直接通顶的,那么孩子就比较容易攀爬。但如果烟囱较狭窄,哪怕孩子脱光衣服进入打扫,也有被卡困在烟囱里或是窒息的危险。根据调查发现,这些扫烟囱的孩子主要来源于社会底层,他们是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或是被拐骗来的孩子,亦或是为了生存,穷困潦倒的父母不得不以低价卖给扫烟囱师傅的孩子。扫烟囱工作让孩子们长期生活在煤灰里,危害性极大,煤灰摧残着他们的身体和生命。孩子们碰到心好一点的师傅会让他们定期洗澡,遇到没有人道的师傅可能一年到头都洗不了一次澡,日积月累,他们很容易患上阴囊癌或是肺癌,随时有失去生命的可能。纵观英国从1773年至1875年这一百多年来扫烟囱孩子遭遇的重大事故发现有的孩子被送去打扫火根本没有熄灭的烟囱,被活活烧死;有的被困在烟囱中窒息而亡;有的从高高的烟囱上掉下来摔死。诗人威廉·布莱克正是看到了英国这一社会问题,写下了《扫烟囱的孩子》,描写了他们的悲惨遭遇。

二、从“天真”到“经验”——思想的剧变,世界观的飞跃

(一)乐观天真的心境。《扫烟囱的孩子》(天真之歌)共6个诗节,每诗节4行,共24行。前3个诗节构成诗歌的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扫烟囱孩子的悲惨境遇。后3个诗节构成第二部分,诗人在这个部分态度乐观,对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相信作为慈父般的上帝会对孩子进行解救和庇护。在第一诗节中,诗人就讲述了一个生世不幸的孩子,年幼丧母,贫穷的父亲将其卖掉,小小年纪,话都还不能说得太清,就成为了扫烟人。这个孩子白天打扫烟囱,夜晚在烟灰里睡觉。在当时的英国,扫烟囱的孩子需要沿街叫卖“扫,扫,扫,扫”。这是一个充满悲哀的、凄惨的声音,唤起了读者深深的同情。接下来的两个诗节里讲述的是另一个叫汤姆的男孩,头发卷得像羊毛,头发被剃光的时候哭得伤心难过,于是“我”就安慰他,“光着头就知道烟灰糟踏不了你淡色的头发啦”。在“我”的安慰下,天真无邪的小汤姆平静地入睡了。此处“我”的表现体现出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小汤姆入睡后,在梦里他看见成千上万扫烟囱的孩子,统统被关进了黑棺材里。黑棺材代表烟囱里的煤灰,意为孩子们裹着煤灰睡觉,无法洗澡。黑棺材还代表着黑暗势力,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从第四诗节开始,诗人笔锋一转,突然天使出现了,拿了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黑棺材,把孩子们放了出来,孩子们走出了黑暗恐怖的地狱,进入到充满光明和欢乐的美好世界里。天使还说,“只要是好孩子,就会有上帝做父亲,再不缺欢娱”。于是,小汤姆在黑夜之中醒来继续干活,虽然晨风冷冽,他心里感到幸福且温暖。诗歌最后一句道出了布莱克乐观天真的心境,“所以尽本分了,就不必怕受到伤害”。可是,真的只要这些扫烟囱的孩子乖乖地去工作,灾难就不会降临到他们头上?天使、上帝真的能拯救这些命运悲惨、处境凄苦的孩子吗?这体现了诗人对宗教深信不疑和对现实过于乐观的态度。事实上,上帝是不可信的,干好了本职工作生活凄惨的本质也不会发生改变,唯有斗争和革命才能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这一点在《经验之歌》中作者有所领悟。这首《扫烟囱的孩子》选自《天真之歌》诗集,“天真”是人的一种心灵状态,是儿童看待世界的方式。“天真”意味着乐观、积极,同时也意味着无知和轻信。在充满幻想的世界里他们相信了只要乖乖听话,他们就会得到幸福和快乐。然而,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孩子的“天真”状态必然让位于成年人的“经验”状态。

(二)清醒理智的态度。在《经验之歌》中,布莱克不再是欢乐童歌的吹奏者,他以锐利深刻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事物,表达了成年人对现实世界愤世嫉俗的态度。《经验之歌》中的《扫烟囱的孩子》共3个诗节,12行。在这首诗里,诗人描绘了孩子疾苦的生活,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仁慈的上帝不仅不能拯救孩子,并且同他的帮凶一起在孩子的疾苦上构筑他们自己的天堂。该诗体现了诗人布莱克对宗教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和痛恨。诗歌一开始直接描述扫烟囱孩子的处境,风雪里有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冷得瑟瑟发抖,用悲伤的语气在那里叫卖“扫,扫”。皑皑大雪与乌黑的小东西形成了颜色上的反差,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孩子痛苦生活的画面。这个黑色的小东西就是那个孩子,他年幼、弱小、贫穷、肮脏且绝望,甚至透着一丝死亡的气息。孩子太小根本不适合出去劳动,却在漫天飞雪当中边走边招徕生意。此处,读者能切身体会到孩子的可怜、无助与凄惨。下一诗句“你的爹妈在哪儿?说呀?”“他们都去礼拜堂祈祷啦。”此处的“爹妈”是隐喻,暗指政府官员、牧师等上层人物。穷人时刻面临着灾难和死亡,而富人们饱食暖衣,去教堂歌颂上帝给予他们的恩赐,浑然不知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穷人的悲惨生活之上的。在第二诗节中,孩子提到他们曾在雪地里多么快乐,是这些所谓的“爹妈”给他们穿上了“黑色”的寿衣,叫他们去扫烟囱的。此句可以看出,穷人的美好生活是被上层阶级抹杀的,上流社会的富人为了剥削穷人,让年纪尚幼的孩子去为他们扫烟囱,使其沦为富人美好生活的奠基石和牺牲品。穷人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之摆布。接下来,“我还是快乐,又唱又跳,爹妈就以为没把我害够”。在英国有一个传统,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扫烟囱的孩子沿街唱歌跳舞以换取富人们的救济和施舍。因此,富人觉得这些孩子是欢乐的,丝毫没有认为孩子的欢乐只是表象或是假象,也没有意识到穷人的悲惨生活是富人们一手造就的。作者在此诗的最后一句直接控诉是国王和教会将自己的天堂构筑在穷人的苦难之上,严厉地谴责了英国的统治阶级。当时经济繁荣、国势强大的英国是有钱有势的上层人物的天堂,对于下层人民却是十八层地狱,所谓的天堂是无数扫烟囱孩子们的痛苦所建筑的。两首同名诗歌《扫烟囱的孩子》,如果在《天真之歌》中,诗人对上帝还抱有幻想,相信上帝会拯救孩子,那么在《经验之歌》中,诗人变得清醒和理智,他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真面目,认识到了贫困和苦难的社会根源,对上帝的态度由信奉转向了唾弃。因此,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诗人布莱克走过了一段思想认识剧变之路。

三、语言艺术特色

《扫烟囱的孩子》两首同名诗歌在语言艺术手法上也独具魅力。一是诗人在用词方面独具匠心。《扫烟囱的孩子》(天真之歌)中的主人公叫Tom Dacre,Tom是再熟悉不过的英文名,他象征着每一个平凡的孩子,而Dacre与Dark同音,一个孩子的姓名与“黑”联系在一起,他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个孩子总是脏兮兮的,且前途一片漆黑,没有生活的希望。此外,诗人将扫烟sweep用weep去替换,仿佛是孩子“呜呜”的哭泣声,影射出了扫烟囱孩子的可怜和悲惨。诗人还将“天使、上帝、神父、国王”等词全部大写,引导读者去挖掘其中的深层含义——这是一个政治和宗教的专制体系,他们居高临下,剥夺老百姓的自由,带给老百姓苦难,操控着老百姓的生死。诗人使用大写的手段,引人注目,发人深省,有力地揭露了英国上流社会对儿童的摧残。二是诗歌使用了音韵修辞:头韵和谐音。头韵和谐音的使用让全诗朗诵有节奏感、韵律感。虽然诗歌较短,但诗人有效地运用了音韵手段,音韵的安排与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表面含义,很好地为深化主题服务。

四、结语

对比在不同诗集中的同名诗歌《扫烟囱的孩子》,发现在《天真之歌》中,尽管扫烟囱的孩子生活在黑暗与痛苦之中,诗人教他们用天真的眼光去看待世事,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在《经验之歌》中,诗人深知贫困与苦难的根源所在,他对宗教乃至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自私、冷酷无情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由此可见,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诗人的创作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标志着诗人布莱克世界观的一次重大飞跃。

猜你喜欢

诗节布莱克天真
清夜
天真热
壮英童谣体式之比较
天真童年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新生
《采薇》里的深情
一粒沙子
解读敦煌文献B464:67之回鹘文诗歌
你何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