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美好生活生成的三重逻辑

2022-02-06张丽娜宋润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产力逻辑中国共产党

□张丽娜 宋润南

美好生活能否真正实现,历史上各派代表都提出了纲领和主张,更有付出实际行动者,但最终都随着岁月变迁消逝了,他们始终没有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本质”和“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超越了过往对美好生活主观建构和田园诗话般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鲜明的指出了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需求的视角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一个全新的“美好生活”命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既包含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也涵盖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体验,是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深度联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整体布局作出了更加系统的战略安排,美好生活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实现。在新时代理解和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紧紧抓住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条线索,整体把握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使美好生活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自觉追求。

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

中国人民在当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的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自发的生成了美好生活需要。中国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产生的现实根源是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出一条深刻改变自身命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根本上改变了物质匮乏的恶劣生存环境,使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基本制度、社会发展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和全面提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则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两个大局互相交织、密切相关。全体国人处在两个大局之中,客观的外部世界变化强烈的反映在个人意识之中。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的能动反映。作为主体的人面对社会实践和生活场景的巨大变化要求重新定义生存状态、生活情景和社会环境,人民开始探寻较之以往时代更加美好的全新生活样式。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中国人强烈希望改变自身生活的迫切需要,这正是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过去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美好生活需要的自发意识的产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能动反映,但这种自发意识可能并不十分明确,由此可能出现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超越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解读社会变迁,在群众自发的日常经验叙事中总结提炼出全体中国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系统的总结出美好生活观。美好生活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的科学理论,美好生活由日常词汇上升为政治词汇。由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意识转变为汇集全体的自觉追求。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密切相关,个体意识是群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集中反映。个体的美好生活意识一旦汇聚为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价值目标,便会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活力。

美好生活从“个体意识”到“群体自觉”的转变还建立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之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任何人都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生产力水平。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民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美好生活生成的物资基础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达程度。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美好生活理论生成的逻辑前提。美好生活在人的实践和生产力发展之上成为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追求。

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

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由特定的时空构成,时间尺度是美好生活历史逻辑的线索。美好生活的时间线索背后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质”和“量”的巨大差异。同过去的生活方式相比较,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更加丰富、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内涵。把握美好生活的意蕴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历史”的尺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两个角度进行解析。

任何社会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美好生活同样如此。美好生活同样取决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条件。从“世界历史”时间尺度而言,在阶级社会中,在以往各式各样的共同体中美好生活的享用者只属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的基本生存尚且难以保证,美好生活更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资本主义社会最为典型。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与过去一切世代的生活样式存在根本差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性建构,彻底抛弃了旧的各个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时间尺度,美好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需要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具有较大的差异。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主体地位被前所未有的激发了出来,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惊天动地的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生产力发展落后,人民的部分需要得不到满足,但这一时期的艰苦生活为人民美好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旧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对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全的社会生活、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的新的需要产生出来,人民需要的层次性、全面性获得实质的提升。

在过去所有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和社会将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一个实质性目标镶嵌在其社会发展中,无论多么美好的愿景终究都不会付诸实施。相反,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使党的命运与全体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血脉相依,荣辱与共。党的初心使命鲜明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同时,将实现全体人的美好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拓展。美好生活历史逻辑中突出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好生活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目的性,又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美好生活的深刻阐发固然重要,但美好生活的实现终归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归根结底是实践逻辑。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践必须将发展锚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包括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面。解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求侧”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的尺度,美好生活归根到底是人的需要,是处在社会主义中国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的需要,是提高人的生存状况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供给侧”是实现更充分更平衡的社会供给正是美好生活实践的现实着眼点,实现更充分的社会供给是解决美好生活的供给不足的问题。实现更平衡的社会供给是解决美好生活的区域、行业城乡不均衡问题。因此,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过程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过程。所以,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视角入手,是最根本的应对策略。

(一)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美好生活,最根本的保障在于充足的物质条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从生产力极度落后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局面已经得到初步的解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部分行业和领域世界领先,但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凸显,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紧紧依靠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奠定雄厚而坚实的强大基础。

实现美好生活,在经济建设中具体需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为美好生活提供制度保障。继续做大我国经济体量,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坚定支持。同时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国人,提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必须构建成熟完备、系统高效的现代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摆脱过去效益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三是必须将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是推动美好生活的巨大动力。培育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二)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美好生活,最核心的要义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性。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是满足少数人的美好生活。精准扶贫就是平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必须坚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障全体人民享有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的均等机会和权益。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推进社会公正,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加强宏观调控,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巩固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保障人民真正享有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中国共产党面对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提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汇聚起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新生活的磅礴力量。美好生活从“自发”到“自觉”的理论飞跃,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提出,到紧扣社会主要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美好生活必将在党的领导、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奋斗中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生产力逻辑中国共产党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逻辑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