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京津冀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发展及服务水平对策研究

2022-02-06□崔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众创京津冀空间

□崔 莹

一、当前京津冀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及现状

高校众创空间是近几年新兴的创业平台,它可以提供较低成本、较为便利、要素全面、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服务。2015年可以作为高校众创空间蓬勃发展的历史元年。这一年,全国包括高校众创空间在内的孵化器达到五千家,成为全球孵化器数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截至目前,仅京津冀三地高校众创空间共计约230余家,约占地区众创空间总量的21%。高校众创空间依据其创办和运营的组合情况被分为以下模式:高校主体+高校运营型、高校主体+企业运营型、高校主体+学生运营型、企业主体+企业运营型。京津冀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链模式、交流互动型模式、培训辅导型模式、O2O型模式、人才培养孵化模式以及投资——孵化型模式六种。

通过对目前高校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是以高校为主体还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上为创客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平台和服务。高校众创空间对于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促进知识创造和传播、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高校众创空间普遍存在模式照搬、缺乏创新的问题,习惯化套用兄弟高校和地方众创空间的说法和做法,且同质性众创空间多,特色型众创空间少,没有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的简单复制和照搬并不会给众创空间的发展带来成效。

二、当前京津冀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众创空间定位单一、覆盖面小。京津冀高校众创空间发展尚不成熟,且未形成体系,空间职能及定位单一、教育的广泛性较弱,由于不少高校都将鼓励自主创业作为最主要的导向,因此得受益的学生就比较少。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成功率低且概率小。不少高校在创办众创空间时,考虑最多的还是缓解就业压力,将学生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一部分,而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意识及能力考虑较少,所以笔者认为,在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适用于任何专业,任何阶段的大学生教育的。

(二)众创空间发展不受重视、作用得不到发挥。高校众创空间在高校不受重视,对其重要性的认知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有的甚至处于边走边看、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由于很多高校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就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设计,例如,仅对京津冀地区高校的众创空间负责部门进行分类,有的归教务处负责,有的归学生处负责、有的归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甚至还有科研处负责的,鲜有单独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部门负责。总而言之,要更多地研究创新创业制度的制定、要让管理服务工作和具体实施办法更多地适应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着重开发和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期更好地发挥孵化平台自身的功能和效果。

(三)众创空间建设同质化、服务水平低。在调研中发现众创空间的同质化较高,服务水平低,孵化能力弱。众创空间建设的核心在于为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化、全面化的服务,打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虽然各地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不是很平衡,很多众创空间的创立者没有很好地研究发展的内在逻辑,专业水平也无法适应建设的速度,从而出现良莠不齐现象。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对于后期的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评估不足,导致其运营模式不清、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缺少核心优势和特色,同质化严重,距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四)众创空间盈利模式不成熟,作用发挥少,缺乏指导。众创空间在建立初期有几大概念,低成本是其主要特点之一。目前,就京津冀高校现存的众创空间平台而言,其主要收入包括政府资助、企业投资、校内经费划拨、平台租金和创新创业配套服务费等。且高校对于众创空间经费的划拨较其他科研项目而言较少,这就给高校创客空间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为任何项目的发展都是有周期的,且长期的较多,因此项目成果不可能短时间内显现,那么从表象上来看,孵化成功的企业数量就会比较少,即使有孵化成功的,质量也不太好,这些原因导致,高校众创空间想要短时间盈利,甚至自给自足变得非常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必然包括众创空间的作用发挥,但是其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够,作用发挥还不明显,影响力较小。

三、京津冀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构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众创空间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应具备创业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在设计众创空间的整体定位时,应该更多考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指导大学生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要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几个层面的因素统筹考虑好,比如如何提升教育的内涵和层次,如何丰富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要不断扩大众创空间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

(二)充分发挥高校众创空间的纽带作用。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既是高水平人才的汇聚地,又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因此,只有让各类高校众创空间形成科学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才能激发高素质群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青年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赋予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要实践平台和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链接体和发生器,有条件的学校设置其成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统筹机构。在当前高校机构设置中,一直缺少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使得其职能发挥不充分,我们的目标是将众创空间建设成为包含空间管理、项目指导、社会实践和投融资服务于一身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整合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校外资源,作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牵头部门。

(三)根据高校发展特色探索众创空间多样化发展。自身特色是高校众创空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京津冀的高校在这个方面发展的还不是太理想。每个高校定位不同,学科结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这就给不同高校发展众创空间设置了不同的背景和前提,因此,如何进一步研究自身优势,发掘资源特色,努力形成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尤为重要。要依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确立不同侧重点的众创空间发展目标。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聚集在北京的诸多双一流高校要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优势,集中引导学生向“学优而创”转变,例如中关村一带的众创空间运行的不错的原因在于,牢牢把握外部市场对空间发展的引领作用,并积极整合了行业头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杰出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投融资机构等优势资源,共同发力,打造了创新创业特色服务平台。在实践中,当然也可以根据院校的王牌专业和自身办学目标来设计众创空间的整体框架,在建设众创空间时,着重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共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或者形成以创业实训为主的思路,在培养自主创业者的同时,更多地以培养岗位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可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选择试点院校,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发展典型,以促进众创空间的差异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样可学。

要突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融合,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以科技成果商业转化为重点,突出价值引领,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基于学校的王牌专业和主要发展规划,充分立足优势学科,立足课程思政,重点支持专业教师做应用型强、服务社会属性强的项目,挖掘学校自带优势,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孵化和加速平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初创团队的孵化进度和市场转化能力,实现思政引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多赢。

(四)提高众创空间服务指导水平、完善激励绩效制度。众创空间在进行创新创业意识、能力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专注于对团队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帮扶,建立由创意想法、包装设计、财税辅助、企业服务、赛事指导等多个分中心组成的一体化中心,提供创新创业全程服务。细化创业团队从申请、入驻、管理、考核到退出各环节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流程,设立“商务秘书”等学生自我管理制度。持续加大投入,确保专款专用,在各方面予以倾斜,全力做好众创空间经费保障。众创空间要积极为创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各高校要出台众创空间相关考核奖惩办法,并出台对优秀创业导师和众创空间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队伍帮扶机制和绩效奖励评估体系,推进师资队伍专家化、创业辅导专业化。总而言之,只有好的激励政策和制度设计,才能将校内外、各领域、各层次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经验丰富的投资人和导师凝聚到众创空间来。

猜你喜欢

众创京津冀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