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2022-02-06□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大学生

□罗 丽

大学生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因而研究如何依托新媒体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引导大学生党员使用好新媒体意义重大。

一、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如今线上线下融合的大时代,“互联网+党建”的模式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目前大学生党员活动的主要形式与载体,因此在大学生党建活动的开展中,持续推动新媒体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

(一)新媒体背景下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时代要求。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从单向运输变为双向互动,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关系不再固定,甚至关系会完全颠倒。这样的新媒体背景下,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一种冲击,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不适宜。高校需紧跟形式,更新学生管理方式,转变工作思维,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也要相应向新媒体融合转变,“云会议”、“云管理”、“云共享”,能够使同学们通过云端参与到跨地域、多形式的党员活动中来。高校应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在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使党员理论学习、主题活动等更加贴近大学生需求,让党员活动生动、活泼起来。另外,也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党员进行常规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在同学间起到引领作用,最终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互联网背景下,搭乘新媒体平台这辆“快车”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健康文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教育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至关重要。在校园内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党建活动也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各类主题党日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政治理论武装,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借助新媒体平台使得党建活动更直接更生动,但同时,网络媒体信息冗杂,价值观多元,这对于年轻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加大对校园文化的推广,提高党建活动对大学生的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党建活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学生的思想引领、理论提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特征也更加明显。

(三)适应重大卫生突发事件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重大卫生突发事件全球化的蔓延,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带来了挑战。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防控常态化的情形下,传统的党建工作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因此也需要换方式、转业态,党建活动由过去面对面的直接传播转向“键对键”的双向智慧型传播。使党建活动不仅围绕在学生身边,还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线上形式为传统党建活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增强了党建活动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党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体会到党建工作的深度、广度与温度。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拓宽了党建的工作渠道,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尚不成熟、活动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工作开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互联网信息数量巨大,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并且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劳动形式由单纯的人力变为机器力与人力的结合,这种借助机器力的劳动形式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由于其信息承载量大、传播迅速无边界,能够突破传统地域的限制,实现超时空快速对话等优势,迅速占领人们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特点,在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审核机制,导致很多不良信息夹杂其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目前网络不良信息的多元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黄色网站、低俗文学、暴力画面、弹窗广告等,常常用户不点击还是会出现在面前。不仅影响了访问用户的上网速度,还带有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键盘侠”总是藏在电脑的另一端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辱骂贬低,为互联网应用蒙上一层不易散去的雾霾。长期与网络独处,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也会出现与社会脱节,失去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患上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这些问题在社交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更为明显,而社交平台的主流用户青少年居多,因此对青年学生造成的毒害可见一斑。

(二)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尚不健全。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感染力以及渗透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贴合现在大学生的需求,现在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网络平台有一种天然的熟悉和亲近感,在新媒体上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会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党员活动建设中来,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政教育。但同时也是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信息容易误导思维观念还不是很成熟的年轻大学生。当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但相应的网络管理机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等尚不健全,大学生就会更容易迷失在网络中,更加情绪化、视觉化,不利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

(三)党组织活动内容平淡,形式单一。高校党组织开展活动多以集中学习、学习文件等固定形式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因此一些学生党员在参加党建活动时,常常存在情绪消极、出勤率低、参与度低等问题,学生对固有模式的活动缺少积极性,不会主动参与活动并享受活动。因而党建工作、党员活动的开展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要想让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发挥出入脑入心的效果,就要突破单一模式,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改革传统的工作模式,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依托网络思维,搭建线上教育管理平台。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让新媒体更好服务学生党建工作,使基层党组织活动更加丰富有趣,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功能,抓取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取向,制作出符合高校大学生需求的线上平台。一是通过学生网上浏览痕迹,在社交平台的订阅和收藏,及时获取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所在,通过关注学生兴趣找到侧重点和突破口。二是线上线下课程学习相结合,线上课程重在形式丰富,线下课程重在面对面情感的交流,知识与情感的交融能够快速了解学生的心态变化。三是借用网络大数据算法,将学生党员档案上传云端,进行党员档案数据查询、党组织关系转接等党务系统的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工作,使“智慧党建”真正走进校园。

(二)组建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的专业队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形式开始在各行各业流行,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传播效果备受追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融合新媒体技术,能够为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也符合当下社会潮流趋势。当下,很多高校都开通了新媒体平台账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账号等,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喜好,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学校党建业务也试图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党建工作的教育引导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团队和专业技术人员,使得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因此要想推进党建工作与新媒体融合,就要组建一支专业团队,搭建一个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专业信息平台,培养新媒体技术人员,负责党建信息平台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同时为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学校要对党务工作者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新媒体应用水平和媒介知识素养,争取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素质能力高的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

(三)创新新媒体时代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和形式。“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2]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和适应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一是开通线上教育课堂,创新党建工作形式,定期对线上党建内容进行筛选评比,及时更新内容。二是把传统报告模式转化为互动式的双向模式,利用新媒体开发出党员故事、党员党课小课堂等平台,将优秀党员故事、党课借助新媒体快速传播,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内容的先进性、活动的历史性。坚持教育管理和主动赋责相结合,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富有朝气与活力,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培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先进群体,积极参与到新媒体平台建设中来,通过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达到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引领效果。三是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结合新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各高校可以创建平台,开设党建专栏,线上征集大学生对于党建活动开展的想法,组织开展富有思想性的教育活动。设置投票环节,通过投票可选取大学生有需求感兴趣的活动,提高大学生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上组织党建活动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党支部信息化的管理,也要关注线上党支部、党员的考核评比,助推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发展。

四、结语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新媒体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党建工作借助新媒体平台提升党建活力与生机的同时也有新挑战,面对挑战和问题要积极应对,研究对策,促进新媒体与党建工作有效融合,创新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大学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