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传承模式的实施研究

2022-02-06武承淑郑建辉李廷保杨鹏斐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敦煌中医药医学

□武承淑 郑建辉 齐 明 张 博 李廷保 林 雪 杨鹏斐 罗 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敦煌中医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促进敦煌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利用守正创新模式,正本清源,传承发扬,把握敦煌中医药文化发展规律;创新就是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敦煌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创新和开放发展;传承强调的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挖掘敦煌中医药宝库精髓和精华;精华关注的就是敦煌中医药在人民健康中的防病治病的独特作用。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推动力。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规律,探求精髓,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一、守正创新是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现实选择

敦煌遗书是在1900年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医学卷子,大多为手写本和少量的木刻本,记载了隋唐及其以前中医药辨治疾病的医学经验。中医药学是敦煌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文中将敦煌医学也称为敦煌中医药,自敦煌医学文献发现之后,我国又相继在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地发现了许多古医学卷子写本,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医学知识。现代学者一般将它们归入敦煌医学文献进行探索研究。现存于国内外的敦煌医学卷子约有93种,其内容涉及医经、伤寒、医方、诊法、针灸、五脏、本草、养生等多个方面[1],这些医学文献多撰成于六朝以前,也有部分为隋唐时期的中医文献。这些文献中存在许多长期失传的医药抄本,以及一些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医籍传抄本。它们最能反映早期医学文献的本来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现实是如此珍贵的文化资源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

(一)原始口耳相传和抄本传承模式与信息社会不相适应。敦煌中医药文化资源,传播早期一般为医者口耳相传,或师徒学医到编写成册的抄本传授,传播范围小,模式陈旧。一是敦煌中医药文化承载的全人类大健康的使命担当要求其必须走向世界。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不仅涉及国内,且还涉及到国外沿丝绸之路国家,为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为人类的大健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敦煌中医药文化如何高标准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是机遇,更是挑战。二是中医药发展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其在技术突破和推广上显得相对保守[2]。阻碍了包括敦煌中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新技术的传承创新。人们对中医药信息标准的认识还不是充分,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发展还不是那么平衡,其标准体系也未能完善,队伍也有待加强。三是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形式也要结合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体现在数字化保存、数字化转化、数字化传播,体现直观性、生动性和传播的速度及效率。

(二)科研不足成为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桎梏。一是世界范围内传承模式的研究匮乏,不利于传承。比如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甚少,特别是以下几个问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模式的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模式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敦煌中医药文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独特优势与作用的创新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模式创新的战略研究几乎没有。二是敦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队伍大多是甘肃本地的学者,主要以某中医药大学的教师为主,队伍数量的有限性难以保证科研创新的质量,亟需全国中医药学者、专家的加入。三是研究成果主要以有限出版发行成果为主,临床推广的范围也非常有限。

二、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传承模式的核心及目标

(一)充分发挥敦煌中医药防治的独特作用是守正创新的核心。敦煌中医药资源从1900年发现以来,研究者不断挖掘宝库精髓,并将敦煌遗书中医经、伤寒、医方、诊法、针灸、五脏、本草、养生[3]等研究内容应用于临床实践,践行者敦煌中医药文化防病治病的核心功能,为人类大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敦煌中医药文化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临床辨治疾病的实践经验,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随着人类大健康事业的飞速发展,传承敦煌中医药文化显得尤为必要和紧急。守正创新的根本就是守住精华,将敦煌中医药资源融入文化、教育、精准扶贫、国际合作交流等多个领域,切实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开放发展是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目标。敦煌为丝路重镇,是古代中西交通之咽喉。敦煌市是“一带一路”上的咽喉要道,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利用形式多样的传承模式全面推进敦煌中医药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承,带动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享受敦煌中医药文化带来的福音。敦煌中医药文化挖掘的内涵价值必将成为我国带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新引擎[4]。推进敦煌中医药文化价值传承与人类大健康服务相融合,并积极有效地参与“一带一路”,可以对我国经济建设结构,人类健康卫生发展转变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实践价值。同时,推进了敦煌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快速传承,有利于带动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提升了国家经济综合国力,同时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传承路径

(一)破解两个难题是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突破点。中医传承历来面临两个难题。一是临床经验传承强调“悟”,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二是名老中医资源有限,难以服务到更多的患者。中医药的传承方法主要通过各大中医院校以及名师,前者主要是在学校学习中医药知识,后者就是通过“师带徒”在门诊跟诊中学习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几千年来传承的主要模式。院校教育更侧重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理论学习,精力主要用于应付各类考试,教师的教学也大多局限于课本知识,有碍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辨证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我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在当前环境发展中医药文化。因此,新时代破解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增加临床显性传承,培育该领域的名中医,增加高水平名医数量,方能形成一定的学术流派,产生学术争鸣,推动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

(二)信息联网技术是敦煌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媒介。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保障药材的道地性。结合现代新技术对中医药诊疗中的寒、热、温、凉四气以及五味药性等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重视其发展。敦煌医学的传承除了在疾病诊断、组方等内容方面融入现代科技外,应将目光聚焦于循证医学的研究,循证医学主要是基于大数据进行研究,循证医学在敦煌中医药上的应用对推动中医事业的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些中医专家通过网络完成中医望诊,“互联网+中医问诊”模式避免一系列繁琐的手续,节省时间,大大创新了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模式。“互联网+中医教育”这一模式的出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中医的传播,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比如,作为同仁堂的生态创新型企业,同仁堂国际试图通过5G+智能云中医、健康云计算、人工智能AI技术、区块链技术等新技术[5],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路径”,这些都是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值得借鉴的经验。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将带动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产业、服务贸易等多领域的协调发展,敦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独特而又历史悠久的资源,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高敦煌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必须找到突破口、把握时代脉搏,顺应信息时代,守住精髓精华,创新传承模式,构建完善的支持体系,特别是政策支持和“互联网+”智慧,为转变人类健康卫生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关于敦煌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设立有敦煌研究院,极少数中医药高校设立敦煌医学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下设专业部门有石窟保护研究所、美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文献研究所、石窟文物保护陈列中心、信息资料中心、编辑部、摄录部、接待部等[6],遵循“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进行资料管理、文物修复等,并开展国内国际科研合作。甘肃中医药大学设有敦煌研究所,有近30年的历史。2008年4月成立了敦煌医学研究所[7],主要侧重于对敦煌中医药文献典籍整理、梳理、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创新研制了防病治病、强健体魄的系列医疗保健用品,如敦煌二七二腹带、敦煌健胃带等;也形成了好多成功的典型案例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促进了敦煌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但总体来说当地学者研究较多,研究的地域性和范围相对狭小,显得势单力薄,并未广泛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另外,敦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仅仅局限于中医学爱好者的科学研究,在中医药高校中仅仅将其作为中医药基础进行渗透,并未将其单独作为一门学科,也未设置相关专业,也未招收专业学生,这些都是不利于传承的环节,亟需相关部门斟酌。上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敦煌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敦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现实选择。

猜你喜欢

敦煌中医药医学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