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医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2-06周梦家吴雪龙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类医学生法治

□史 洁 周梦家 吴雪龙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对该项建设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效果成就进行了高度肯定,明确了在今后社会建设事业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思路要求。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思想作了系统剖析,还用“十一个坚持”进行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并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也解决了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难点。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总体规模较大,但整体层次偏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明显,医学类大学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是我国主要阶级群体对于法律的看法和态度的缩影。

一、医学生法治观概述

(一)法治观。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法治观念,地域、文化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法治观念产生影响。人们处于不同领域,也存在差异化的法治观念,所以,当前的法治观念是多元化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待社会意识。一方面它取决于社会存在,另一方面,从社会意识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存在。法治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前苏联学者在对法治观进行研究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那么法治观的服务对象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国家中属于统治阶级,法治观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统治阶级扩大统治范围。从这个观点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法治观是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从政治层面来说,法治观体现出群众的需求和美好愿望。

(二)医学生的法治观。学术界在对以学生法治观进行研究时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加以界定。从广义角度看,就是一系列法治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医学生强化法治观念,积累法律知识,并且形成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狭义角度看,就是指医学类院校遵循教育部关于学生法治观培育工作的指导要求进行基础法律知识讲授工作,以帮助医学生掌握必备法律知识、形成依法行医的法治观念,促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手段来应对和解决实际医疗法律问题。医学类大学生的法治观形成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学校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让其认识到在自身权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应该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的法治观得到持续强化。大学生在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会形成客观、正确的结论,面对各种负面影响,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道德观念加以抵制。学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医学生法治观教育。医学类大学生这一群体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三观,在一些问题上显得幼稚、脆弱又敏感。在面对外界负面因素的时候,很容易遭受影响。大学时期的教育非常重要,这一时期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必须面向大学生展开法律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在网络普及化的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资讯,受到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多,呈现出多元化思想意识。网络上的任何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过去看待,都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论。而差异化的思考方式会产生出不同的价值观。无论什么思想理论,终究要为人类所用,去解决现实问题,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它们的建立并非凭空捏造。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必备法治观念培育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能够将医疗卫生专业法律知识传授给他们,促使他们形成依法执业的科学理念和行为习惯,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一旦遭遇医疗法律纠纷,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积极化解矛盾、依法有度处理,形成良好的依法从医局面。由此,整个医疗行业领域的执业活动将更加规范严密,卫生服务工作将更加高效有序,患者医疗安全及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医疗关系和医疗环境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医学生需要掌握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实际上,法律关系也可以被解释成权利义务关系,这一点从法律条文中可以看出,从法律关系中也可以呈现出来,在法律运行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因此,在面向医学生开展法治观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明了权利义务的性质特征,认识到权利义务间对立矛盾而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医生的法定义务是患者的合法权利,患者的法定义务是医生的合法权利;二是帮助医学生掌握必要法律知识,学会在从业行医活动中和日常社会生活中依法行使自身合法权利、保障合法行医权益,引导他们全面了解患者的合法权利有哪些,以此指导自身的执业活动,通过正确履责防范医疗纠纷的产生;三是促使学生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权利观,懂得必须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行使自身权利的重要性,以确保自身的行医执业活动既符合立法目的要求,又能够采用恰当方式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确保行医程序的正当有序。

总之,高校在进行医学生法治观教育工作中,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医学生正确解读医疗法律的立法精神和实施目的,促使他们依法从业、积极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念,确保其对患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与尊重,形成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同时要求医学生必须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运用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借助健全完善的法治观教育活动推动医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促使他们成长为业务水准和法律素养“双高”的新型医疗人才。

二、医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医学类院校发挥第一课堂作用,使用基本的法治观教育课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初步的法律意识体系,为后续的法律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提供了基础保障。但总体法治观教育工作比我国法治建设工作滞后许多,究其原因,其法治教育主要受医学生自身的法治意识淡薄,医学院校的教学机制不健全以及难辨是非的网络文化环境冲击所影响。

(一)教育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法律信仰。法治意识重要性不可否认,它对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素质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患纠纷、暴力伤医事件得以曝光,医学生对于法律时事热点的关注度正逐渐增强。尽管学生初步建立了法治意识,但形式化的普法教育,脱离实际的理论课程使得广大医学生不能有效感受到学法用法的重要性,法律的信仰缺失。

医学课程相较其他专业,具有学习年限长、课程难度大、知识庞杂、任务繁重等特征,大多数医学生的精力在专业课程而非法学教育,学生认识不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存在“我既不犯法,也不需懂法“的心理。消极心态降低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热情。此外,更多的医患纠纷和时事热点,在分析时多以社会道德层面而非法律层面为切入点,这使得法治教育主体过度关注社会道德作用而忽略法律武器,直接导致受教育者对法律的信仰敬畏缺失。

法治意识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如果单纯依靠普法工作,学生未必会足够重视法治教育。医学生很少能从医患关系的时事热点事件中体会到法律的真实作用,因此对于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同时,如果仅仅采取考核方式,就会出现一批应付考试的高手。对于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自始至终未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死记硬背地学习法律课程,对于深入的知识不求甚解,忽视法治观念和相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这种学习态度使得法学知识无法真正内化。

(二)培育机制——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实际操作。从教学主体出发,医学院校对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不足,仅利用课堂教学的单一渠道,并未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多数学生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动力不足,或者缺少课外学习的途径。

单一的教学方式,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缺乏实操机会,是当前法治教育面临的又一大困境。主要由于培训机制的不健全,法治教育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仅仅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利用课堂教学形式传授法律知识,并不能真正帮助医学生应对医患难题。此外,医学类院校缺少具有医学、法学专业背景交叉的专业人才。很多学校并没有专门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学工作主要依靠思政教师来完成。缺少医学专业背景的授课教师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很难将法律知识与实际医患纠纷相结合,致使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脱节,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法治教育,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形成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难以实现。

(三)教学媒介——网络多元发展,信息良莠不齐。互联网行业在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迅速,网络环境呈现出多元、多样化特征,网民数量也已达到近十亿。在此背景之下,各医学类高校为适应时代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单一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已将网络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时,为了改变教学路径单一问题,需要拓宽医学生法律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合理使用“两微一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网络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难以与其匹配。一些自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存在扭曲事实、本末倒置的现象,甚至在隐秘网络发表反动言论,借此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国家的安全稳定。更有甚者,官媒也曾出现过发布虚假新闻的事例。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对缺少社会阅历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青年学生容易被误导、扭曲三观,滋生负面情绪,对社会公平公正、法律制度失望,最终失去对法律权威性的敬畏之心,为医学生日后的执业生涯埋下隐患。

三、培育医学生法治观的养成路径探析

(一)加强法治教育,提升法律能力。

1.明确法治教育目标。明确法治教育目标是增强医学生法治观念的基础前提。法治教育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培养法律专业人才;二是面向社会成员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民众法律素养。医学生的法治教育即是建立在普法教育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帮助医学生建立健全卫生法律知识体系,形成依法执业的意识,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树立起敬法、守法、用法的观念。

2.普及法律知识。普及法律知识,要从基础教育入手,整合法律资源,如《毛概》《思修》《劳动教育》《大学生形式与政策》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整合串联,将法律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授。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法治观念,便于后续进行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

3.自觉守法、主动用法,提升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强化学生法治观念,引导其对法律产生兴趣,在教学中结合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法律知识与医学背景相结合。授课中增加对医疗纠纷案件的分析讲解,使用多媒体播放医疗案件实例,都是提升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法用法,入脑入行,通过法治教育规范自身行为,依法行医,增强学生解决医患纠纷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专业人才。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法治教育课程由公共课、选修课转换为必修课程,提高法治教育课程学分比重,提升医学院校法律课程地位,从应试教育角度增强学生对于法律知识重视程度。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可以增设与医学相关的法律课程,如医学院校专设的《护理伦理法律法规》《卫生法规》《医事法学》等。课程的选择应该结合实际,根据医学类院校学科专业的不同有所区分。如,在讲解临床医学的时候,侧重于讲解《执业医师法》;在传授药学知识的时候,则可以增加《药品管理法》的内容。由在校学生的医学专业特点定制专业性课程,提升课程的实用性,不上水课,不走形式。

2.提升教学质量,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将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课程与临床医患纠纷实例结合讲解,也可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模拟医院现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从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角度出发,也可以在学校多组织开展法律教育主题活动,如《民法典》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等等,通过内化知识以强化自身法律能力。

3.自主培养人才。由于医学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医学类院校难以引进具有两种专业背景交叉的人才。学校可以转变观念,由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转为自主培养人才。学校可通过组织本校的思政、法学教师队伍进行基础医学课程培训,提升教师对医学背景知识的了解。此外,聘请校外名师为学生提供法律讲座。还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作用,订购线上法学、医学相关课程,为教师的专业性学习提供更多学习资源,以此达到提升医学类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

(三)维护法律权威,净化网络环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司法公正,国家要致力于维护好司法公正的权威性,而医学生对于国家法律的信仰和学习热情是建立在见证了法律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所以,国家、执法、司法部门应该加大力度维护法律的公正性,维持执法的透明度,加大对不法现象的打击力度,让更多的社会热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事件曝光出来,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解读。鼓励学生参与法律活动,增强社会法治建设信心。另外,社会热点事件的曝光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推动。为了更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网络监管也是政府执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针对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混肴视听者,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针对此类现象完善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监督机制,或成立专门部门机构,实行专人专管,实时监控,及时清除不良、违法信息,让网络发挥真实作用。

猜你喜欢

医学类医学生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