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持续深化市校合作以科技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2022-02-06雅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雅安农业大学科技成果

◆雅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则是破解农业绿色发展难题的关键所在。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雅安市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度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和转化效率,为农业绿色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是助推“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利用四川农业大学自身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构建持续稳定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促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雅安落地转化,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问题。

一、市校合作发展基础

1991 年11 月10 日《雅安地区行政公署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合作协议书》的签订,标志着校地科技合作的正式开始。三十年来,市校合作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科技工作走在全省农村科技工作前列,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

(一)形成科技创新推广“雅安模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同

校地共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工作服务体系,挂牌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在名山、雨城、宝兴、石棉4 个试点县(区)设立“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形成“农发院雅安服务总站—区县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三级科技服务结构,集中力量对茶叶、林竹、中药材、果蔬、畜禽五大产业开展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应用。在省内率先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平台新形式;省内率先创建并应用示范的“四川农民科技110”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了高校主导技术供给决策权、地方政府主导技术需求决策权的“雅安模式”,得到了国家、省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二)针对重点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截至2021 年,雅安市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0.3 万亩、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面积27.4 万亩、农业领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总数达439 个,面积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市校科技创新围绕品种繁育、生产技术集成方面形成大量成果,有力支撑了农业绿色发展。2013 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每年设立30 万元专项工作经费,雅安市每年投入400 万元项目经费,用于市校合作项目。截至2022 年7 月,审定新品种25 个,集成并示范配套种、养殖技术152 项;制定技术手册、产业标准60 余套,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208 项(个)。茶叶产业部推动名山区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场成为我国第二、西南第一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参与行业标准编制,助推“蒙顶山茶”连续多年入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果蔬产业部提升黄果柑果园商品果率上升到85%,优质果率上升到70%,协助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20000 亩,国际GAP 认证基地1500 亩。选育了春天开花、夏季成熟的全球独有品种“春花枇杷”,克服了现有枇杷品种属于晚秋初冬开花、春夏成熟,幼果常常会遭遇冬季和早春的低温冻害,导致产量和产值受损这一发展瓶颈问题。制订了《四川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八月瓜》,标志着全国只有四川具有“八月瓜”系列食用产品的合法开发权。中药材产业部选育全国首个川牛膝新品种“宝膝1 号”,指导建设的“宝兴川牛膝”标准化示范小区被评为“全国优秀示范区”,宝兴县取得“川牛膝”原产地地理保护标志认证。畜禽产业部推广应用雅安肉牛业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化生产模式,带动农民户均收入增加3500 元以上;支撑鲟鱼“选育—养殖—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园区鱼子酱产量达到全球产量10%。林竹产业部研发的“慈优7 号”在雅安市广泛种植。参与建设省级花椒种质资源库,认定省级良种2 个;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花椒产量由2013 年平均亩产600 斤提高至900 斤。参与研发花椒油等产品32 种,开展花椒生物制药等高端产品研发。核桃产业成为高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三)布局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共推系列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市校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研发平台建设,雅安市投入1000 万元,四川农业大学配套5000 万元,共建了雅安市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探索了“科研+基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校地合作新模式,在科研项目攻关、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品种选育、改良,科学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疾病防控、污染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市校共建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茶叶检验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四川农业大学派专人担任技术负责人。同时,学校每年投入10 万元支持茶检中心建设,并培养相关研究人员。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载体,市校共同建设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4 个,星级农业园区4 个,各园区高质量通过国家各类评估考核检查。二是共推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农村产业发展。2017 年以来,四川农业大学与雅安市合作共同申报国、省科技项目85 项,争取到位资金3533 万元,项目涵盖了五雅产业,有效服务雅安市农业产业发展。

(四)深化市校人才交流合作,服务雅安农业农村发展

一是根据各县(区)农业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对应专家技术专长,四川农业大学累计选派19 名科技副县(区)长和8 名科技副局长到雅安市挂职,牵头负责以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为主的工作,通过技术决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举办各类培训班210 余班(次),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9 万余人(次),实施“万名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022 名、生产经营型人才1881 名、农业职业经理788 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是建立雅安市支持四川农业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产学研用平台建设“2 支基金”。2021 年联合启动实施人才引育、打造环高校知识圈等项目56 个、1.5 亿元,全方位支持四川农业大学人才队伍建设。

二、市校合作存在问题

(一)农业科技合作领域大多局限于第一产业

市校合作领域聚焦第一产业,主要围绕新品种创制、品种繁育和生产技术集成,解决农产品优质优产问题。四川农业大学拥有10 大学科门类,在二三产业中也拥有大量科技成果,能够支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相关科技成果没有得到重视和转化运用。需要拓展市校合作宽度和深度,需从第一产业拓展到二三产业,从主要强调生产力向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结合、农业生产领域的现代化转向同时强调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转变,并从单纯强调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逐步延伸拓展到包括生产组织管理、产业发展方式、生态可持续或资源永续,乃至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顶层设计与共建思维

科技创新工作缺少操作性强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和路径指引。在雅很多科研成果方向以及领域主要基于研究者“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科创活动呈现规模小、分散化特征,重大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还不足。研究者自身科研定位与自身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度不高,也没有将创造的科研成果与市场相结合起来,缺乏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难以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力,也无法快速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难题的解决依靠单个课题、单个学科、单个学院、单个科研人员进行解决。校内科研团队学科交叉性不够,不同院系之间、相同或不同学科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各自为政。

(三)四川农业大学优势科创资源活力释放不够充分

完整的学科门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规模的在校生与校友,以及在长期科研合作形成的高校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是四川农业大学最独特的科创资源。但与之相匹配的学科、人才、创新网络与农业科技创新互动互进、相融相长的创新生态还没有建立,更没有形成与雅安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学科建设对雅安农业产业支持力度不足现象。教师、校友拥有的项目、资金,以及在校生拥有的创新创业潜力没有更好为雅安产业发展服务。缺乏资源共享和借壳发展意识,没有发挥科技创新网络中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项目合作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力量,对于四川农业大学以外的科创资源没有进行集聚、吸收和利用。

(四)现有市校合作缺乏高效的决策运作机制

原市校合作领导小组规格高、部门多,工作会议召集难度大,使得决策会议低频低效率。特别是涉及多个市级部门、多个校内处室的项目,市级部门、校内处室之间互通联动弱,协同及时性不足。同时缺乏具体的执行机构,项目落地转化有效性较差,难以精确落实执行决策,项目运作效率不高。这都难以有效实现多部门间的有机协调,更无法发挥集思广益、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的效果。

三、市校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

(一)农业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需要实现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把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依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一要以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农业绿色发展的硬核力量。二要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科技基础。三要促进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优势领域取得引领性、开拓性、突破性重大进展,相关学科领域要处于领跑地位。四要科技创新与农业绿色发展紧密融合,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加快农业科技与经济融合,让创新驱动为农业绿色发展赋能提速。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正向溢出效应,对雅安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动,川渝两地将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为雅安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集群发展提供支撑。即一方面为雅安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大力发展“四大经济”,推进“三城三示范”建设提供创新要素、金融要素和国际化要素等现代发展要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位、文化及生态资源优势,采取“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方式,吸引所需要素,来雅共商共建共享。要围绕高寒地区动植物育种、山地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林草碳汇、生物基因数据库等方面发挥成都市无法承担的功能,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协同体系重要组成成员。

(三)雅安进入新发展时期,需要以科技创新实现“质”的蜕变

面对当下疫情经济和经济下行压力,雅安市委提出力争三年进入“千亿俱乐部”的目标,需要雅安最近三年的经济增速平均要超过10%。这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求“既要讲人均、讲特色,也要讲规模、讲速度”,以聚力加快“量”的积累、做大经济总量。农业是雅安市主导产业,要以科技创新确保产业经济增速的实现。市校双方要通过释放市校合作新动能,打造市校合作新品牌,取得市校合作新突破的具体实践,携手推动市校合作向着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进一步形成同频共振、互助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格局。要以雅安市人民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省科学技术厅、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的共创雅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五方协议为契机,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确定合作方向、领域和项目,将合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让市校合作的成果在农业领域全面推进,确保校地合作实现科技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十四五”开局首先完成的工作,实现雅安“质”的蜕变,推动更好更快发展。

四、市校合作建议

(一)建立高效务实合作执行机构

一是组建以分管市委常委及副市长和四川农业大学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市校合作执行委员会。由分管副市长担任产业链长,分管副校长负责组建专家团队,形成“链长+链主企业联盟+首席专家团队+产业基金”的产业科技发展组织生态体系,定期研判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重大科研及合作需求,协同解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服务优化等重大问题,整合各项科技创新资源。二是建设以主管局领导和相关学院院长为组长的若干项目实施执行工作组,开展专项创新改革会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随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推进工作,确保项目高效实施。三是参照“斯坦福+硅谷”校地合作模式,建立“共建、共管、共享”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共同设立理事会作为最高领导和决策机构,由市属国有平台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成立运营公司负责中心载体运营,实现四川农业大学成果优先在雅落地转化。孵化出的企业对地方贡献的一部分作为雅安市对四川农业大学建设国际知名一流农业大学的补贴。

(二)实现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

一是绘制农业产业科技成果供需图谱。绘制产业发展科技成果需求图谱和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成果供给图谱,寻找产业发展的科技难点、堵点和引爆点。二是盘活存量科技资源。对现有成果进行分析、挖掘、整合,融合导入科创地图,实现按图索骥。引入技术需求单位、技术供给方和金融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形成科技运用新场景,孕育产业发展新赛道。三是支持实施“定制化科研”,探索构建“互联网+孵化+中试(就地)转化+企业应用”的模式,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在产业价值链上,发挥企业“需求问题导向”、中介“协调评估”、金融“支撑保障”作用,优化各主体间的正向“反馈”和主动“匹配”机制,建立企业与中介组织参与四川农业大学项目研发与中试的体制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引导更多科技成果向在雅就地转移转化。开展四川农业大学专场科技成果云对接专场活动,进行项目路演和成果对接,推动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推动高校科研团队与科技企业、产业发展区的创新对话,促成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四是应用互联网思维、借助大数据等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数字信息对接平台。包括综合科技信息服务、专利导航、产学研合作活动等内容,构建“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线上交易系统,定期发布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通过数据精准匹配,线上互动交流,快速高效、方便快捷撮合供需双方交易,促成创新要素资源和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对接。

(三)打造“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圈

打造“环四川农业大学”知识经济圈,培育校园经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高新科技产业及其技术转移等相关的三产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一是制定出台《雅安市环四川农业大学知识经济圈行动计划》,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区综合性发展规划编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价等工作。结合雅安老城区改造,鼓励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桃花山、苍坪山、老板山农业、旅游等资源及相邻地区老旧小区,学校内及周边土地、楼宇等资源,开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重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学科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综合体建设,探索“产学研用投”一体化的培养新路径。把共建环四川农业大学知识经济圈上升至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和“双一流”高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的层次。二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生态。加快校企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高能级创新中试平台、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产业绿色发展,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整合优化雅安众创空间、创业社区、新型孵化器,搭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鼓励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强化发现培育、转化运用、全流程扶持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进一步构建完善成果在雅转移转化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培育“双一流”的专项政策,从共建原始创新至产业化转移转化全链条相关平台,共引共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同打造成果转移转化专业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构建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相关政策体系。

(四)建设市校农业科技合作样板

一是市校共建雅州新区城市农、科、旅“绿芯”。建设产业社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等空间载体,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现代种业、精致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共享农业、农业公园等发展示范为亮点,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进高能级农业产业科技项目,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经费“包干+负面清单”等制度,初步构建“大专家领衔大基地”科技发展格局,打造雅州新区市校农业科技合作高端样板区,成为国内山区类农业产业发展领先示范区。二是加强科技成果在区(县)农业产业的推广转化运用。持续推进三条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根据各区(县)主导产业及资源禀赋,梳理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瞄准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赛道,以县区为创建主体,采用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农业产业(科技)园区、产业功能区等多种空间载体形式,进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运用,建设川藏线上高水平科技引领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本,为雅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三是积极开展面向国际的创新创业大赛,以环四川农业大学知识经济圈内高校优势学科基础和企业关键技术需求为主题,吸引国内外大学生及各类创新人才参加,以赛引才、以赛促创,形成技术交流圈和创新创业氛围。

(五)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要素活力

一是增强学科建设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建设和研究方向。加大研究生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力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匹配度。联合创建“新工科雅安梦工厂”,围绕四川农业大学机械制造、智能装备、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专业学科建设,共建集专业实验实训、工科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顶岗实习。支持高校与企业、行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共建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成效明显、示范作用强的基地或工作站给予奖励,并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针对技术应用方、技术输出方、科技服务机构,培养技术经纪人和技术转移专家,提升机构技术转移及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二是开展与四川农业大学所在的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院校合作。积极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项目,以四川农业大学为平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引进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成果,重点推进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三是发展“校友经济”,鼓励校友回高校周边创业就业。构建“雅安+四川农业大学+校友”的校友经济,以情感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把行政力量、科研力量、产业空间、人才资源等紧紧连接在一起,互相弥补,互相助力。建设“校友之家”交流合作平台,梳理校友名录建设校友资源库,定期开展“校友经济项目交流会”。落实“反哺项目”的扶持政策相关文件和配套管理制度,增强校友在雅贡献的成就感、荣誉感、价值感。四是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根据市校合作协议内容建立人才激励专项基金,配套激励机制。

猜你喜欢

雅安农业大学科技成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雅安媒体人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雅安地震房屋倒损情况遥感影像解译
科技成果
祝福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