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2-02-02杨照民刘晗悦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陆小曼小剧场

●杨照民 刘晗悦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一、剧目的选择

(一)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歌剧导演陈蔚编导,首都师范大学周雪石教授作曲,于2001年12月1日在北京人艺小剧场公演,获得了极大的反响。该剧名取自徐志摩同名诗歌《再别康桥》,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曾留洋海外的文化人——才女(林徽因)、诗人(徐志摩)、名媛(陆小曼)、才子(梁思成)、教授(金岳霖)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全剧由“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白日飞升”“人鬼情未了”八幕组成,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与多舛命运展现的真切又深刻,赞颂了他们敢于追求理想和自由爱情的新思想、新观念。[1](P5)

(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校园内排演的可操作性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人物角色对爱情、友情、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以及在建筑、文学和艺术领域拥有的卓越成绩,不但使歌剧的题材、剧情令观众耳目一新,更具备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诗人气质,受到广大歌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

“所谓‘小剧场歌剧’,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兴歌剧样式,它与西方的‘室内歌剧’(C h a m b e r Opera)和我国的‘小剧场话剧’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2](P23)。它摒弃了传统歌剧的大制作,没有豪华的乐队和复杂的道具布景,无需大量的歌剧演员。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全剧在演员组成上仅需要五位主演(诵者由一人完成)、几位舞蹈演员与小型乐队伴奏人员。道具以桃花树、康桥、墓碑、藤椅、石凳为主,在简洁的舞台布景下展开全剧。与制作规模宏大的歌剧相比,小巧精致的小剧场歌剧注重内容的表现,更加具备亲和力,演出形式清新、雅致,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此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演出人员全部出自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台前幕后,除艺术指导外均为笔者的学生。此外,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平时的舞台表演机会较少,学院不设置歌剧表演课程,学生们能够出演歌剧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在人员数量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无论从演员阵容、道具布景、剧目时长、形式内容、唱段难度等方面都符合此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

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排演实践过程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对演员的声、台、形、表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歌剧排演这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声乐教学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歌剧排演需要涉及多个环节的反复推敲磨合,一部歌剧的成功上演,离不开每个细节的打磨与锤炼。

(一)前期准备

1.角色选定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主要角色有林徽因、徐志摩、陆小曼、梁思成以及没有唱段的金岳霖、胡适、泰戈尔,因剧本设定,金岳霖、胡适、泰戈尔为一人扮演,统称为诵者。为了使演员更加贴切剧中人物,笔者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从声部、歌唱能力、形象和性格等表演要素着手,将每个角色的唱段分配给二至三位学生进行演唱学习,最终选拔出最为合适的人选。

剧中的林徽因才情横溢,聪慧活泼又端庄大气,属于抒情女高音声部;徐志摩充满诗意、多情浪漫,属于男高音声部;陆小曼妩媚妖娆、敢爱敢恨,属于女中音声部;梁思成阳光帅气、博学多才、性情温厚,属于男中音声部;诵者的扮演者则要准确把握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对表演和台词都有较高的要求。[3](P12)

2.了解歌剧背景内容与人物性格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旋律的学唱与歌唱技巧的磨练,对歌曲本身的内容含义、创作背景和人物形象理解却不够深刻,而对于歌剧演出来讲,除了演唱还需要注重台词、表演等多个要素,对此,想要演的“真”,人物形象的塑造极为重要。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围绕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感情生活展开创作,主角林徽因、徐志摩等人的故事虽广为流传,但距今已过去近百年,从时代背景到生活环境,学生们都难以将自己代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们需要大量的查阅和观看相关文字与影像资料来理解角色。他们反复欣赏了歌唱家雷佳、薛皓垠版本的《再别康桥》,观看了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纪录片《徐志摩》,阅读了著作《林徽因传》《陆小曼传》《梁思成传》,鉴赏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重要诗歌。多次组织集体探讨、分析剧情脉络和人物特点。

3.准备服装道具

服装道具的契合为演员贴近角色、树立真实人物形象而提供物质性的保障。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涉及到的服装类型有旗袍、学生装、中山装、西服、长袍、马褂。

服装的精准选择起到了预示剧情发展与人物命运的作用,如在第七幕“白日飞升”中,林徽因以一身素净的黑色旗袍出场演讲,已经预示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悲痛消息即将到来,陆小曼得知此消息后登场时也是一身洁白淡雅的白色长裙,与其往日艳丽华贵的旗袍形成鲜明对比。得体的服装道具不仅贴合了人物形象,也增强了人物表演的真实性,提高了舞台表演的审美效果。

(二)排练

1.台词训练

歌剧中的台词一般分为对白、独白、旁白三种形式,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三种形式均有涉及,且台词清新雅致,巧妙地选取徐志摩的诗歌穿插于角色间的对话、独白或对白,为歌剧增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们演唱的歌曲很少会出现念白,歌剧中大量的台词成了学生们需要重点攻克的一关。歌剧表演舞台上的台词要与唱段、音乐、剧情紧密结合,台词表达既要声情并茂、通透清晰,又要与音乐唱段无缝衔接、流畅自如,准确把握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才能使台词与表演完整地呈现在舞台上。

标准的普通话与合适的语速是台词表达的基础。如同歌唱中字正腔圆的要求,先字正才能腔圆,初步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们出现口齿不清晰,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清楚的现象。同时,要想将台词说清楚,让观众听明白,语速的把握尤为重要。因歌剧演出的声场特殊,宏大的歌剧厅(尽管是小剧场也具备较为宽广的空间)无法将快速的话语清晰地传达到观众的耳朵里,笔者多次要求学生们打破常规说话的速度与习惯,掌握每一句话的逻辑重音,每个字都要交代清楚,在合适的情境下放慢速度表达出来。

强大的气息支撑是台词表达的关键。剧中的“唱”以“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为主,这两种唱法的相同点在于演唱者都运用强大的气息与稳定的共鸣腔体将声音传远,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为了符合唱段的声音效果,歌剧表演中的台词表达同样需要大量的气息支撑与高位置腔体的传送才能将声音传远。对此,笔者要求学生们在台词表达时做到气息吸深,软腭保持兴奋的状态,气息将声音拉住的同时,声音从眉心处高位置传出,语调要高于日常说话,在真声的范围内做到集中、扎实、通透的声音效果。

符合人物心理的细节处理使台词表演做到夸张但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表演中每一句台词的表述都要符合逻辑,根据当下情景体会人物心情才能使台词表达的合理又真实。排练时,笔者会提出问题:在表达这段台词时你的角色和与你对戏的角色应是什么样的心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如第八幕“人鬼情未了”中,陆小曼得知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捧着徐志摩的诗集上台,将“这里有志摩的诗,是我整理的……你们读一读,看一看”这段台词说了三遍,第一遍她神情充满恍惚,语气中要表现出对志摩飞机失事的不可思议与不愿相信;第二遍将情绪爆发出来,哭着去说,表现出极度悲痛;第三遍则将爆发出的情绪收回来,表现出陆小曼已经接受现实的无奈,伤心过度,身心俱疲。重复的语句一定要做出区别,才能体现出重复的意义,经过思考与探讨的台词表演才能感动自己,打动观众。

2.歌剧中的演唱

要想把歌剧中最为重要的“唱”的部分完成好,演员具备良好的歌唱技巧与音乐素养是至关重要的。在歌剧中演唱要兼顾表演、舞台调度、肢体动作等许多要素,学生们必须将唱段的音准节奏唱的非常准确,将声音技巧解决到位,才能在演唱时顾及到其他要素。对于最后一幕的四重唱《再别康桥》,笔者带领四位学生进行“慢练”,把每个音拉长,直到所有声部都找到自己的音高并稳定下来后再唱下一个音,以此类推,从一音到一字到一句到一段再到完整的一首。在重唱的练习中,还要注意每个声部的音量大小是否统一,音色是否靠拢,强弱是否明显,情感是否得当。

想要融入角色,要对演唱的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曲式和声、音乐表情术语入手去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融入一定的自身感受,对不同的乐段和乐句做出对应的音乐处理;思考角色在演唱此唱段时的前因后果,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演唱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样的音色?赋予什么样的情绪?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把握歌曲风格时,音色的转换也是必不可少的,歌剧《再别康桥》演绎的是人物角色从青年到中年的生活情感经历,演员的音色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林徽因出场时便是在金岳霖的梦境中,以少女形象出场,音色要年轻、甜美、灵巧一些;到第五幕“双清重逢”时,林徽因已患有较为严重的肺病,她也不再是少女,在演唱时声音要变得相对成熟稳重,音色较之前相比可稍微宽厚柔和一些。作品根据人物谱写,符合作品的声音就是符合人物的声音,才是歌剧需要的好的声音。

3.歌剧中的表演

在歌剧表演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们本着“求真”的目的去完成所有表演环节。一是在表演的外观上做研究,即歌剧表演对演员的技术性要求,如相对夸张的表演风格,舞台上的形体,演员之间的舞台调度。舞台表演没有镜头的远近切换,把演出当下的表演直接呈现在观众眼中,剧场里的观众特别是后排座位的观众无法看清演员每个微妙的表情与细小的肢体动作,因此,舞台表演要求演员把细小的肢体动作做得相对夸张。“舞台上的形态动作完全不同于生活中的动作语言,它通常与音乐的进行同步发生,因此更讲究形体美”[4](P189)。演员们要根据角色不同的身份表现出合适的仪态,如林徽因端庄大气、梁思成阳光英俊、徐志摩热情潇洒、陆小曼千娇百媚,包括金岳霖人到暮年的形象。此外,舞台调度也必不可少,在搭戏的过程中,演员们要对走位有所设计,同一情景内不能始终站在同一位置表演,要时而拉近距离,时而又拉开距离,在对白或对唱的部分,面部要时而朝向对戏的演员,时而朝向观众,从而进一步提高歌剧舞台表演的审美效果。

二是从角色的内心感受去挖掘表演细节,注重“潜台词”的表演。未经过表演训练的学生们在最初排练时,尽管台词唱段都很熟悉,但表演总是很空洞,没有戏剧性,想要融入到角色,要从举止行为、形体姿态、表情语气等多个细节入手,这需要演员去挖掘角色在当下情景的内在心理状态,也可称为“潜台词”。潜台词是指在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内容,观众通过思考后是可以领悟到的。[5](P137)排练时,笔者注重提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要求他们仔细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如第一幕“墓地游吟”中,金岳霖在林徽因的墓地看到林徽因出现时,是金岳霖的幻觉,此处的表演林徽因和金岳霖的眼神不能对视,以此来表现出这是幻觉而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与接下来《灵感》中“是你、是花、是梦,从这里过”的唱词相得益彰,既能使观众更容易明白此幕要展现的内容,又营造了朦胧缠绵的虚幻梦境氛围。

在刻画徐志摩的人物形象时,要将剧中徐志摩与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两条感情主线区分开来,面对两个女人,徐志摩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演员应该在眼神、语气、肢体动作等方面做出调整,将徐志摩面对挚友林徽因爱而不得五味杂陈的心情,与面对妻子陆小曼不肯随自己回北平追求诗意生活的心力交瘁区分开来。

陆小曼作为剧中的“反面人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她在上海歌厅亮相,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妩媚动人的身姿舞蹈使其与林徽因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她不是一个风流的舞女,而是一个追求奢靡生活却精通艺术富有才华的名门闺秀、富家千金。在演绎陆小曼的神情姿态时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过于妩媚、肤浅,丢失了其内在的高雅与才华。如陆小曼醉倒在徐志摩怀中的这段戏,身体摇晃,神情恍惚,但此时的陆小曼并未真的喝醉,看似晕头转向,实则她的神志还清晰,话语中存在着试探和俘获徐志摩的心的作用,表演时身体不能完全像醉酒一样软塌,眼神既要迷离又要妩媚。

(三)彩排演出

演出剧场与平日排练场地有很大的不同,演出前的彩排对演出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场地变化演员们需要快速适应声场与走位以外,歌剧舞台上台前幕后的所有人力物力,都为这场综合性艺术的完美呈现起到了必不可少又锦上添花的作用。

1.舞美设计烘托演出效果

“舞美”又称“舞台美术”,具体包括灯光、道具、布景、服装、化妆等,其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是歌剧舞台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演出中的舞美设计学生们也广泛参与了进来,学生们根据每幕的内容情景与剧情变化精心寻找了合适的舞台背景图,并与中控台负责的同学协商确定了背景图的更换结点。在演员的造型和道具方面,参考了其他版本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进行了求同存异的模仿。在灯光上,负责的同学在艺术中心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根据舞台上的人物走位、剧情变化与剧幕衔接顺利地完成了复杂的灯光切换。精良的舞美设计与演员们的表演密不可分,在《再别康桥》统一的艺术构思中,为演出营造了生动、炫丽、丰富的舞台气氛,极大地提高了整场演出的审美效果。

2.台前幕后团结协作

一部歌剧的顺利演出,光环从来都不只在编导与演员身上,就如同歌剧是一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一样,舞台上的成果离不开台前幕后所有人的努力。此次排演充分体现了团队的凝聚力,为了使中控和剧务的同学们熟练掌握各自的职务要求,在后期的排练中他们便到位观察记录,彩排当天更是全神贯注。演出当天,无论是灯光背景的切换,演员麦克上下台的开关,还是道具的摆放收回,亦或是后台的快速抢裝,每个环节都无一差错,幕后同学的高度配合,为台上同学安心自信地顺利演出保驾护航。

可喜的是,笔者当天坐在台下观看演出,看到了每位同学在都表现出了更精彩的闪光之处,如此看来,他们都真正地领会和体验到歌剧表演在舞台上的“超长发挥”,其实是平日里反复排练和精心推敲后的“厚积薄发”,是在有观众聆听的舞台上的表演情景与心理状态碰撞出的火花,并通过真实准确的表演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排演的创新性与意义

(一)歌剧排演实践中的创新性

1.突破声乐教学“重技术,缺实践”的模式。

声乐本是一门表演艺术类的学科,但如今,高校中的声乐教学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技术,而忽略了歌唱教学中的实践,特别是师范专业类的学生,得到舞台演出的锻炼机会更是寥寥无几。作为音乐教育学院的教师,尝试为我院未曾参与过歌剧演出的学生排演歌剧《再别康桥》,是笔者在教学上做出创新性改变的一步,也为校园歌剧的推广与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2.演出人员的选择——因材施教,各尽其能。

本次排演在人员选择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将歌剧演出所需要的多个职位安排给不同的学生,笔者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与行为能力分配不同的演出工作,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学习和体验之前未接触过的舞台幕后工作,在舞美设计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在通过大量信息的查阅和汇总之后,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舞台的布局和设计,充分地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

(二)歌剧排演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性意义

1.提供实践机会,锻炼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

声乐课堂上的教与学都为歌者最终走向舞台而服务,眼下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许多声乐学生无法克服登台后的紧张因素而使得自己的演唱水平大打折扣,解决此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上台亲身感受。通过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学生们在歌剧表演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剧本也有着高度的熟练性,歌剧剧情的完整性也能让演员更容易进入状态,在演出时,学生们置身剧中,快速的融入了角色。能够站在歌剧舞台上完成表演,对于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帮助。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与歌唱能力。

传统声乐教学中学生学唱的曲目以独唱作品为主,而在歌剧表演中,重唱、轮唱、合唱等多声部唱段比比皆是。笔者注重训练学生的音准、节奏、歌曲的强弱快慢处理以及声部之间的音量平衡与音色融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歌剧的演出时长对于主演的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挑战,90分钟的歌剧,主演担任大量唱段与台词的表演,在日复一日的排练中,学生们的体力得到了锻炼,可以更好地驾驭歌唱与表演,整个歌唱能力都有所提升。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场歌剧最终成功上演是一个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晶。在歌剧排演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集体意识强烈,对自己的演出任务高度重视。演员与演员之间的默契,在于长期排练产生的眼神之间的交流、情绪之间的碰撞、舞台的调度。场务与演员之间的配合,在于每幕中灯光与背景的切换、上下台麦克的开关、道具与服装的调换。本次教学实践歌剧《再别康桥》能够顺利完满的演出,充分彰显了这个集体的凝聚力,每一位同学,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投入,才能将歌剧这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结 语

音乐教育学院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本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正是对这一培养目标的践行,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也是笔者初次将声乐教学付诸于歌剧演出的一次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自身已有的歌唱技术,还开发了舞台表演和舞美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更是在演出中鲜明地显露出来,这都为学生将来走上教育岗位去培育更多的学生而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诸多积极影响使笔者更加坚定了此次创新性实践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舞台并给予他们享受舞台的能力与机会。将教学付诸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在理论中完善教学,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陆小曼小剧场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陆小曼两段婚姻的启示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小剧场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