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于彭村墓地发掘简报

2022-02-02盐城市博物馆

关键词:土坑剖面图底径

盐城市博物馆

(盐城市博物馆, 江苏 盐城 274005)

江苏省盐都区于彭村遗址位于盐都区大纵湖镇政府南1千米处,遗址西抵中兴南路,北达二支河,东至鹏程路,其南界大致在义丰路以南约200米处。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图一)。

图一 于彭村墓地地理位置图(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方网站)

因盐城市盐都区大纵湖镇工业项目用地涉及该遗址,2021年5—10月,盐城市博物馆联合镇江博物馆对地块涉及的遗址部分(义丰路以北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 3 700 平方米(图二),出土了一批宋至清代,以及东周时期遗存。

图二 探方分布图

一、地层堆积

该发掘区域根据包含物及土质、土色,地层堆积大致分为三层,以T1705北壁为例,具体情况如下(图三):

图三 T1705北壁剖面图

第①层为灰褐色表土,厚10—15厘米,质地疏松,含大量植物根茎,少量塑料制品和陶瓷片,为现代耕土层。

第②层为黄褐色土,由北向南逐渐变薄,厚20—25厘米,土质较致密,内含部分红烧土颗粒与少量陶、瓷片、砖瓦片等遗物,为近现代扰土层。

第③层为夹灰土块黄褐色黏土,土质较硬,质地较紧密,夹杂少量锈斑,为东周时期层。

第③层下为生土层。

二、宋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此次发现的宋代遗存为墓葬M5、M6、M23。皆开口于第②层下。

M5 位于T1907北部,墓口距地表30厘米,方向为210°。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直壁。墓口长156厘米,宽70厘米,深74厘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保存一般,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棺痕长80厘米,宽35—45厘米,高19—24厘米。人骨架分布凌乱,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棺室中部出土铜镜1面(图四)。

图四 M5平剖面图

M6 位于T1907西南部,方向340°。为梯形竖穴土坑双室墓,南北向。墓口长300厘米,宽160—210厘米。现地表向下7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双棺,棺木结构为榫卯加棺钉结合,棺木已腐朽保存较差,其中东棺残长230厘米,残宽60—70厘米,残厚4厘米,北端出土瓷碗2件;西棺残长220厘米,残宽70—85厘米,残厚3厘米,北端出土瓷碗2件、陶罐1件。人骨架保存较差,葬式不详。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图五)。

图五 M6平剖面图

M23 位于T1603西北部、T1704西南部,墓口距地表28厘米,方向33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30厘米,宽76厘米,深35厘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棺盖已腐朽不存,尚留残缺侧板及底板,榫卯结构,侧、底各1块木板组成,前后挡板插入两侧板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棺痕长174厘米,宽30—39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仅存下颚骨、头盖骨及部分肢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在棺内清理出铜钱1枚(钱文不可识)(图六)。

图六 M23平剖面图 (2)

(二)随葬器物

此次发现的遗物有陶罐1件,铜镜1件,瓷器6件。

陶罐2件。M6:1,红灰胎,化妆土,青釉;圆唇,直颈,鼓腹,平底。口径14.7厘米,腹径25.8厘米,高22.7厘米,底径 9.7厘米(图七,1)。

碗6件。M6:2-1,侈口,弧腹,浅圈足,足根旋削一周。口径15.8厘米,高5.9厘米,底径5.6厘米(图七,2)。M6:2-2,敞(侈)口,弧腹,浅圈足内收。口径17厘米,高5.4厘米,底径6厘米(图七,3)。M6:3-1,侈口,圆唇,弧腹,圈足。口径15.6厘米,高6.7厘米,底径5.6厘米(图七,4)。M6:3-2,侈口,卷沿,圆唇,弧腹,圈足。内底饰草叶纹,花纹。口径15.8厘米,高6.3厘米,底径5.4厘米(图七,5)。T1903②:2,敞口,薄胎,弧腹斜收,圈足。口径17.1厘米,高5.1厘米,底径5.5厘米(图七,6)。T1903②:3,敞口,弧腹斜收,圈足。口径18厘米,高5.7厘米,底径6.2厘米(图七,7)。

图七 宋代出土遗物

铜镜:M5:1,出土于棺室中部。湖州镜,葵花形素背,圆钮,镜缘隆起,镜钮右侧铸有铸镜字号,为长方形印章式方框,内竖写“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直径14.6厘米(图八)。

图八 宋代出土遗物

三、明代墓葬

(一)墓葬形制

此次发现的明代遗迹为M1、M4、M7、M16。皆开口于第②层下。

M1 位于T2404西北、T2405西南部,墓口距地表30厘米,方向17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50厘米,宽100厘米,深26厘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残存灰痕,结构不详。棺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棺痕长206厘米,宽54—72厘米,残高3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残留部分肢骨,头向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前挡板外西南部清理瓷壶1件,东南部清理青瓷碗2件,棺内中部清理铜钱2枚(淳化元宝、熙宁元宝)(图九)。

图九 M1平剖面图

M4 位于T1907东南部,方向35°,为梯形竖穴土坑双人双棺迁葬合葬墓,南北向。墓口长125厘米,宽81—85厘米。现地表向下6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双棺,棺木结构为榫卯加棺钉结合,棺木已腐朽,保存较差,其中东棺残长71厘米,残宽25—30厘米,残厚3厘米,北端出土瓷碗2件;西棺残长68厘米,残宽20—21厘米,残厚3厘米,北端出土铜镜1面,人骨架分布凌乱,并有烧灼痕迹(图十)。

图十 M4平剖面图

M7 位于T1807东北部,方向17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75厘米,宽100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现地表向下6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木质,腐朽呈灰痕,平面呈梯形,棺痕长220厘米,宽50—60厘米,残高40—50厘米,棺板厚5厘米,棺盖长220厘米,宽30厘米。人骨架保存较差,腐朽不存,葬式不详(图十一)。

图十一 M7平剖面图

M16 位于T1903东部,墓口距地表30厘米,方向173°,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40厘米,宽80—85厘米,深40—42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留痕迹,结构不详。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棺痕长205厘米,宽45—55厘米,残高10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留部分肢骨,葬式不详,在腰部出土玉珠3粒(图十二)。

图十二 M16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为瓷器、陶器,另发现有铜镜、钱币、琉璃珠。

瓷碗2件。M1:1,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口径13.8厘米,高7.4厘米,底径5厘米(图十三,1)。M1:2,敞口,口沿部饰带状条纹,鼓腹斜收,高圈足。口径14.1厘米,高8.6厘米,底径5.5厘米(图十三,2)。

壶1件。M1:3,敞口卷沿,溜肩鼓腹,斜向内收,平底;肩腹部设短流,对侧肩部设耳,耳部残缺。口径高15.2厘米,腹径16.7厘米,底径6.5厘米(图十三,3)。

陶罐1件。M7:1,卷沿,弧腹斜收,平底。口径8.2厘米,腹径13.1厘米,底径8.8厘米,高15.2厘米(图十三,4)。

铜镜1面。M4:1,直径10.2厘米;圆形光面,镜缘隆起,内饰一周弦纹,花纹被绿锈覆盖,直径10.2厘米(图十三,5)。

图十三 明代出土遗物

铜钱2枚。出土于M1棺内中部,一枚为淳化元宝,一枚为熙宁元宝。

四、清代墓葬

清代遗迹主要有墓葬、河道。墓葬M3、M8、M10、M13、M14、M18—M22,其中M18—M22共五座墓呈“品”字形排列。根据墓葬形制、棺木规格及埋葬方式,判断此五座墓为清代家族墓,皆开口于第②层下。河道编号HD1。

(一)墓葬形制

M3 位于T2007西南部T2006西北部,方向171°,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30厘米,宽75—80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现地表向下6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留痕迹,结构不详。棺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棺痕长206厘米,宽40—50厘米,残高2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留部分肢骨,头向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棺头部清理陶壶1件(图十四)。

图十四 M3平剖面图

M8位于T1809西部,方向356°,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30厘米,宽70—80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软,结构较疏松。现地表向下28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木质,腐朽呈灰痕,平面呈梯形,棺痕长210厘米,宽40—45厘米。人骨架保存较差,呈粉末状,大致可辨头北、足南,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图十五)。

图十五 M8平剖面图

M10 位于T1605西南部,墓口距地表30厘米,方向262°,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东西向。墓口长250厘米,宽84—96厘米,深65厘米。墓内填土为灰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留痕迹,结构不详。棺平面呈梯形,西宽东窄,棺痕长215厘米,宽40—60厘米。留部分前挡板,底板五块,腐朽严重,局部呈粉末状。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留部分肢骨,头向西,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前挡板外西部清理瓷罐1件(图十六)。

图十六 M10平剖面图

M13 位于T1604中部,方向165°,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40厘米,宽70—80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现地表向下4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粗糙,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尚留底板,五块板拼合而成,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棺痕长210厘米,宽50—60厘米。底板厚4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留部分肢骨及头骨,头向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图十七)。

图十七 M13平剖面图

M14 位于T1604东南部,T1603东北部,墓口距地表30厘米,方向178°,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250厘米,宽95—100厘米,深20厘米。墓内填土为黄褐色花土,土质软,结构较疏松。内置一棺,木质,腐朽严重,结构不存,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棺痕长205厘米,宽50—60厘米。人骨架1具,保存较差。留部分肢骨及头骨,头向北,面向不详,仰身直肢葬。头上部左上角出土陶罐1件,腰部出土铜钱1枚(图十八)。

图十八 M14平剖面图

M18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170厘米,宽160厘米。现地表向下130厘米至墓底。墓壁陡直向下,壁面较光滑,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保存较好,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西南东北对角放置。长108厘米,宽30—36厘米,高48厘米。棺盖厚5厘米,侧板厚5厘米,挡板厚2—3厘米,底板厚4—5厘米。底板前高后低。棺内中部用两块厚1厘米的木板隔开,内宽10—13厘米。棺内人骨散乱分布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墓(图十九)。

图十九 M18平剖面图

M19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双人合葬迁葬墓,南北向。墓口长150厘米,宽125厘米。现地表向下140厘米至墓底,底部长130厘米,宽115厘米。墓壁斜直内收,壁面较光滑,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保存较好,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长95厘米,宽50厘米,高39—42厘米。棺盖厚8厘米,侧板厚8厘米,挡板厚2—3厘米,底板厚4—5厘米。底板前高后低。内部一隔板把棺室平分为两部分,分别放置人骨渣两具,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图二十)。

M20 为梯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170厘米,宽130—150厘米。现地表向下110厘米至墓底,底部长158厘米,宽120—140厘米。墓壁斜壁内收,壁面较光滑,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保存较好,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西北东南对角放置。长105厘米,宽40—55厘米,高50—55厘米。棺盖厚5厘米,侧板厚5厘米,挡板厚2—3厘米,底板厚4—5厘米。底板前高后低。棺内人骨分布散乱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图二十一)。

图二十 M19平剖面图

图二十一 M20平剖面图

M21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160厘米,宽155厘米。现地表向下100厘米至墓底,底部长150厘米,宽145厘米。墓壁斜壁内收,壁面较光滑,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保存较好,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西北东南对角放置。长100厘米,宽40—50厘米,高45—58厘米。棺盖厚8厘米,侧板厚6厘米,挡板厚2—3厘米,底板厚7厘米。底板前高后低。棺内人骨分布散乱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图二十二)。

图二十二 M21平剖面图

M22 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单室墓,南北向。墓口长150厘米,宽146厘米。现地表向下135厘米至墓底,底部长140厘米,宽136厘米。墓壁斜壁内收,壁面较光滑,底部较平坦。内置一棺,保存较好,为榫卯结构。前后挡板插入两侧凹槽内,侧板置于底板之上,插入底板凹槽内。棺平面呈梯形,北宽南窄,西北东南对角放置。长70厘米,宽38—40厘米,高28—30厘米。棺盖厚4厘米,侧板厚8厘米,挡板厚2—3厘米,底板厚7厘米。底板前高后低。内凌乱分布人骨渣,并有烧灼痕迹,应为二次葬(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 M22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为瓷器,另有陶壶、鼻烟壶及烟嘴各一件,钱币若干。

陶罐2件。M8:1,敛口,束颈,弧腹内收,平底。口径7.1厘米,高15厘米,底径8.3厘米(图二十四,2)。M10:1,敞口卷沿,鼓肩,腹部斜收,肩设系。口径5.7厘米,高14厘米,底径6厘米(图二十四,3)。

药瓶。T1903②:1,青花瓷,直口,腹部呈扁四方型,高足外撇,平底,腹部饰草叶纹。高3.7厘米,宽2.1厘米,厚1.4厘米(图二十四,4)。

陶壶1件。M3:1,红胎酱釉,敛口,带流,双系。口径6厘米,腹径10.5厘米,高13.3厘米,底径7.2厘米(图二十四,1)。

图二十四 清代出土器物

(三)河道

HD1位于发掘区中南部,T2405第②层下开口,打破第③层生土,开口距现地表层30厘米。平面呈长条形,东北-西南走向,斜壁,圜底,壁面较粗糙,无加工痕迹。口部东西长900厘米,南北宽450厘米,深120厘米。河道内填土分两层,第1层厚0—50厘米,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硬,结构较致密;第2层厚70—120厘米,灰褐色,土质较硬,结构较致密,包含物少,发现几块红胎浅蓝色青釉瓷残片。根据该沟的形状、地层关系和其他遗迹现象推测,为清时期的河道。另结合前期钻探情况、河道(HD1)走向和形状,以及填土和包含物判断,该段河道与发掘区东南部探方T2405北部河道段为同一河道(图二十五)。

图二十五 HD1平剖面图

结语

盐都区于彭村宋墓地文化内涵丰富,存在东周和宋、明、清两段时期的堆积,文化遗迹以灰坑最多,墓葬次之,另有少量灰沟和河道,对研究盐城地区从早到晚的墓葬文化变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M1出土两枚铜钱,一枚是淳化元宝,属于北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开始铸造的钱币;另一枚是熙宁元宝,属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铸造的钱币。由此,推测该墓的年代上限不早于990年。M1出土了两件瓷碗,器形厚重,青釉纯正,应属于明代龙泉窑的正宗产品,结合墓葬形制,我们初步判定M1年代为明代。M6出土了4件瓷碗,口沿外撇,圈足低矮,釉色青中泛黄,为南宋时期民窑仿龙泉窑烧制的产品。T1903②:2、T1903②:3瓷碗,腹壁斜直似斗笠,器壁更加轻薄,具备南宋仿龙泉窑系的时代特征。

M5出土的湖州铜镜,八瓣葵花形,上錾刻商号铭文“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浙江衢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蔡汉模墓的六瓣葵花形镜[1]图165、江苏常州市红梅新村一号墓出土的六瓣葵花形镜[2]上的铭文完全相同。据研究,湖州镜的生产兴起于北宋中晚期,发达于南宋中期,并一直持续到南宋末年[3],葵花形是湖州镜中最流行的形制,其数量占据现存湖州镜总数的一半。湖州镜基本没有铭文以外的装饰,在外观上不以纹饰取胜,偏好在形制上突破创新,这与铜合金降低易碎性的功能需要也有关系。作为商品自湖州销售入境的私铸铜镜,表明除真正的湖州石家镜外,也有仿造产品在市场上出现,铭文中的“真”标号,印证了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宋镜以其简约的外观、浓厚的商业气息逐渐在更大的社会群体中扩散,但其平民化的程度有限,也并非普通百姓所能使用的日常物品。据此,我们认为,M5墓主人是两宋时期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官僚富豪。

执笔:赵永正、苏楠、王若桐、唐文彪

猜你喜欢

土坑剖面图底径
村头的土坑
小兔的报答
广东省风门坳锡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标志
喷气式民航客机剖面图?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自埋”
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