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研究

2022-01-31林诗卉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协同工作三全育人管理人员

林诗卉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形式与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要求,由于其教育观念、体制与制度等较为落后,所以应推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三全育人”体系可以满足这项要求,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但高校在这项体制下建立完善的部门协同机制会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是一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也是一项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教育思想,这种理念包括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三个思想。全员育人要求的是高校应让包括学生在内的老师、管理人员、同学、父母乃至实习单位等树立起育人的责任,相互配合,有效交流,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

全方位育人指的是高校应将适合时代发展的良好德行、智力、身体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与劳动能力等多方位因素,全面落实进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将各项工作渗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与服务等各个方面,将表里教育融合,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教育等融入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全程育人则要求教育要全程贯穿大学生的整个阶段,从入学教育到就业分配,每个阶段都应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深入大学生生活,有效解决学生在各个时间段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更加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育人”体系下建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意义

促进管理部门开放式发展。协同机制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性,只有不断优化系统协同的开放程度,与社会发展与校园演变进行结合,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跟进时代步伐,充分利用高校特有的环境,平衡系统管理,让部门系统更加有序。开放性的部门协同机制也可以推动高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的协调性,将各个分布的关系调和,将权责相渗透,树立开放协同性的行政管理文化。

推动部门机构注重育人思想。在管理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促进着高校部门形态的转变。部门协同质量受部门结构所影响,而部门结构是需要不断随着发展进行调整与优化的,为了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与管理模式,而无论任何时间,高校部门理念最应该注重的就是育人思想,培育学生向着有利于自身与社会的更好方向发展,三全育人体系有利于推进部门机构更看重结合时代的育人思想,促进部门的有效整合[1]。

有利于高校部门开展育人工作。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合作的关系,各个部门开展协同工作的过程中,各部门工作人员应自觉推动事务的处理向有序状态发展。“三全育人”较为复杂,高校可以将权力下放,让各部门通过配合、沟通与协商,共同寻求解决方法,也可以利用系统组织性为基础,让部门自主管理,通过借助上级力量实现二者协作,协同处理问题,各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师生关系,倾听教师与学生的诉求与想法,结合需要解决各项问题,同时也加强各部门联系与沟通。

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现状分析

重视程度不到位

很多高校在开展管理育人的协同机制时缺乏重视程度,整体设计不完善,缺乏有效地保障。育人应在多方面进行,走入学生生活,如课堂、食堂、宿舍等,让学生有新思想、会学习、懂生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

很多管理人员对于自己职责的范围认识较为模糊,缺乏对平时管理的认识,也因为高校教育改革,很多功利性因素进入到各个服务机制中,影响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为发挥育人功能提供阻碍。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方面协同运行存在问题,各部门缺乏配合,各自为战,难以实现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因此造成了管理分散的问题,浪费资源。

评价反馈有误区

管理育人协同工作的跟不上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的缺陷,缺乏对科学规划与资源整合方面的专业人才,协同工作缺乏严谨性,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轨,系统缺乏了完整性的实施方案。

有些管理人员对于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与要求尚不够明白,没有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再加上分层管理机制不足,缺乏创新方法与理念,难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由于评价方法没有运用科学评价方法,很多高校都不结合实际情况,套用其他学校的管理机制,难以形成对管理育人部门协同工作的有效评价,缺乏反馈,导致多个关节环节滞后,虽然协同育人的实践形式越来越丰富,但实际效果却得不到保证,由于不考虑自身情况,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水平大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本身较为边缘化的地方的普通高校,则很难实现协同融合工作,需要更加完善的体系。

管理服务有短板

部门协同时教育部及相关部门最近才开始实施的计划,在相关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很多管理部门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懒惰思想,部分行政人员也认为教育方面不是自己的职责领域,也有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不擅长相关技巧,将表面功夫强硬融入进教育协同工作中,效果不佳。

据统计表明,仅有38.6%的高校在章程中提出协同机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其当成自己的责任。由于缺乏相关管理制度,再加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有些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教育部也没有明确持续性的关注该项工作,除了中科院系统内的科研院所外,大多数高校落实教育协同工作都难以取得成效,就是因为相关制度建设还存在缺陷,很多高校管理育人监督机制还存在短板,缺乏责任追究制,导致这项长期工作难以被深入落实[2]。

“三全育人”体系下建立高校部门协同机制的实践策略

加强重视,优化协同运作机制

相关高校应加强重视程度,可以成立三全育人部门协同工作的小组,由部门决定小组成员,让参与协同人员对部门协同发展的目标加以熟悉,明确分工,互帮互助,更有力提升协同工作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明确了教育流程中各环节的重点需求后,推动部门间或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更具原则,让高校组织机构适合发展路线,避免设计理念与实际工作脱轨的问题产生。而在各个部门的人员都明确工作目标后,可以实行各项措施,鼓励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工作,并探寻优化新方法,提升部门协同工作的整体融合程度。

人事部门应负责部门协同的考核,并利用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便利,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运用大数据管理育人平台建设,全方位收集学生线上线下与校园内外的各类信息,掌握学生情况,努力开创三全育人的新局面,充分利用数据化模式,以信息化数字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通过建立健全教育与服务等系统,处理学生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效果,让各部门通过数字化系统明确需要协同处理三全育人体系的事务。

构建立体评价机制

想要促进高校的三全育人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应建立分明的数据指标。由于高校部门协同工作涉及很多部门的相互配合,所以更加需要系统性的指标体系,并面向各类管理育人工作,制定不同的制度,同时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需求,让学生自身的发展与需求相融合,为此应构建立体的评价反馈机制。

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其不但可以深化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逐步分析学生情况,不断完善评价方式与方法,也为行政人员管理工作提供参照依据。优化的评价机制与结果可以让高校协同工作更加有效,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提升协同工作的质量,保证协同工作中信息传递的及时与畅通。

评价结果也应该成为管理育人的辅助,让辅导员、管理员等更加主动参与育人工作,并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找出工作中的问题,掌握学生实时动态与发展方向,有利于管理育人队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并开展多样的干预与扶持活动,将评价反馈结果与三全育人体系更加有效地结合。

完善管理机制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完善管理监督制度。高校可通过归纳梳理不同机关部门、岗位,不断优化各个操作环节与整体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各流程的监督考核机制,构建调查、通报、追究、整改的整套监督体系,实施重点专项检查、动态常规检查与跟踪清单调查的方法,将责任落实到所有工作人员心中,方便三全育人工作的效果,确保部门协同机制的质量。

高校应全面监督,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调查,并实时掌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情况,如果发现管理人员不能胜任或出现问题,应及时对其处理,责令整改工作态度与方法,并加强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并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确保协同工作有力展开[3]。

也应加强对于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与监督,通过深入学生、走访师生、平台反馈等方式,全方位把控辅导员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高校也应不断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让各部门保持充分活力来迎接工作挑战,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强化师生全员育人理念,通过开展培训与会议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特色定位,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分层管理,协同合作的理念与机制,提升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的沟通,深入协同难点,共同展开讨论,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转变为实用。

总而言之,在“三全育人”体系的新形势下,高校各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机制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与家庭的全方位配合,切实发挥各自的优势,也需要高校间各部门守望相助,相互沟通,为此应不断优化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立体评价系统,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做出帮助。

猜你喜欢

协同工作三全育人管理人员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提升探讨
基于BIM体系的造价管理优化研究
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工作探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宝贵的眼睛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