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视野下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管理模式研究
——以上海市奉贤地区高校为对象

2022-01-31朱旭阳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管理

朱旭阳

(上海商学院 上海 201400)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深造。2010年颁布的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各高校要结合本省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与管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为各民族共繁荣、共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内地普通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发展少数民族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巩固国家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教学资源丰厚,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只是高校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文化多元性,不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让高校校园文化更趋向于包容与多元。同时,由于文化差异、语言等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会有不和谐的事件发生。另外,调查显示,2009年发生的乌鲁木齐的“7·5事件”、2014年“昆明事件”和“4·30事件”的发生,参与人员多为“80后”“90后”的青少年为主,呈现低龄化特征。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稳定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大融合的民族环境。

影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高校更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统战工作,重视引导和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在行动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维护祖国统一,把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塑造健康身心结合起来,并教育学生自觉承担起振兴国家的历史使命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

高校对于少数民族服务管理现状

教育、经济层面的政策倾斜。从针对奉贤地区的四个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分析中,不难看出,虽然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方面提供了不少支持方案,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帮助新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因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地区教育差异的问题,除了在就读高校之前的一年预科制度,同时,各高校也会考虑到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不同的问题,从各个教育层面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扶持。部分高校会选择在素质教育方面给少数民族学生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支持。比如针对课程需要重修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务处会给予免费申请的政策;还有通过设立奖学金、特殊补贴的形式,从经济层面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这类管理模式给了少数民族学生很直观的帮扶,减轻了因为学业差距导致的经济问题。

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管理。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宗教信仰、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高校党委学生工作部会配套相关的辅导员,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定期的思想交流以了解其目前的思想动态,将一些因文化差异、信仰差异导致的同学矛盾等校园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该管理强调了行为方面的管制,注重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与校园秩序的稳定。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文字、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等权利的同时,强调各民族学生一律服从管理和严格规范。

开展包含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党委的领导、校团委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会作为被高校学生广泛参与和喜爱的学生组织,在组织文体活动、思想宣传方面都有其广泛的受众与追随者。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这个群体时,调查显示很多高校都会在文体活动、社团建设、文化宣传等方面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比如组建少数民族舞蹈队、合唱活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高校对于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缺失的部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以服务普遍性的学生为主,极少有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的比较针对性的活动与管理方式。正如前文所提到,调查过程中显示,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德育工作倾向于经济、教育政策的倾斜,少数民族辅导员未配备至基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关注也无法覆盖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在宗教信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德育工作时并没有进行差别性的划分,导致思想层面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

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方式简单化。在强调“教育就是服务”的今天,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仍一直停滞在“管”的节点,管理方式停留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导致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往往比较被动,无法与高素质教育相适应。

与少数民族学生直接对接的基层辅导员群体,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照顾也比较泛化,辅导员缺乏专业的心理、民族宗教方面的知识,往往在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发生问题时才出面进行调解,而不专注“防”的行为,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打破文化壁垒,融入高校生活。

针对少数民族的创新创业项目较少。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等到毕业,他们会选择回故乡去而不是留在上海,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上海比较高的生活水平,更大部分的原因是大学四年,他们对于社会的融入度不高,感觉上海就业机会不太明朗,学校的就业扶持力度也不大,相比之下,回家乡工作会更稳定。

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改进策略

将少数民族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显示,不少少数民族学生都有“抱团取暖”心理。在他们看来,同乡,同民族的朋友更能理解他们的想法与生活习惯,不太容易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虽然可以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些心理慰藉,但是明显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融入的。

在党委的领导下,团委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周、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示等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认同度,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的平台,鼓励更多少数民族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去。同时,通过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推广类社团,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学生社团形式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找到有家乡味道的团体,也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像周围的同学宣传自己的家乡,寻求更广泛的认同,缓解思乡情绪。

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疏导。少数民族学生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读书,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会导致一系列少数民族学生难以融入的情况发生,而高校德育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情况的加剧。许多高校有心理工作站,甚至学校社会工作站,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干预还不够,仍处在被动阶段。而心理适应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融入新校园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高校应该加强心理、社会工作的干预管理,通过心理工作站、学长的传帮带及社会工作中心多层次的服务来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不适应等情绪。

鼓励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学生会。高校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的自治组织,通过普通学生的群策群力,将广大学生的需求反映到各种校园文化中,而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依旧较低,很难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反映到的工作中去。所以,通过适当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有利于更亲近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和对校园文化的需求,帮助更好地预测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趋势,有效反应少数民族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中少数民族的学生骨干的口口相传,加强少数民族的自我管理,使得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样化且贴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偏好,帮助他们提升校园融入感和责任感。

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技术指导。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给了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但是却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有创新创业相关部门的前提下,应加强多方位的就业创业服务,以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使得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能够有所成就。在调查过程中,有些学校存在有创新创业部门,但是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宣传,为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多方向、宽领域的就业指导与政策扶持,体现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温情,鼓励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扎根上海、服务上海。

改善后勤保障与校园宗教活动管理。不少学校食堂设立了清真食堂,但是菜色比较单一,长此以往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需要。建议定期开展民族美食周,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菜单。科学区分民族和宗教,坚持以教育和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进行校园管理。

综上所述,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和管理过程中,想要系统的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必须从多方位入手,整合全校资源,结合本校的实际资源情况,努力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教育层面提供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质量,为稳定民族团结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