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研究

2022-01-30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理论课课程思政思政

陈 赟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德道品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性人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高等院校的各类教师在其教授的课程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有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根本要求,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指引作用。

“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及内在涵义

课程思政的教学背景

习近平提出了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法的新阐释、新要求,那就是利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来全面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养,使青年人才在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社会实践、科学素养、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都满足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1]。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院校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塑造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思政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还远远不够,于是“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高等院校的其他课程或者专业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校里各个专业的教师、各个年级的教学、各种课程的学习中都渗透这思政教学的内容[2]。这就是所谓的全员、全程、全课程、全方位思政教学。

课程思政的本质涵义

高等院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具有两个基本层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向学生讲授特定领域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打破了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要求各类教学人员和教学活动都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工作,而不是将某一门课程狭隘的局限在工具性教学的范畴之内。因为教育的本质要求首先是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无论学生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心理、道德、个人修养、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处于健康、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工具。从这一层面来讲,课程思政再次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意义,那就是培养人,做到以人为本[3]。

课程思政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基本上都是在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但思政理论课的课时非常有限,同时学生还要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学习数学、英语、专业课等与其学分和就业联系更加紧密的课程上。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和老师形成了错误认知:相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相对较低。这种错误认识显然违背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因此,现阶段应该将思政教育工作全程、全方位地融入到各类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充分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促使各类课程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之间形成协同、互补进而加强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国家当前的形势与政策等,教学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政治、道德修养、爱国主义、国家未来的大政方针,其教学目标是显性的。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课程主体并非思政,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热爱祖国、拥护党、约束自我、善待他人的良好政治和道德素养[4]。如此,常规的思政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就形成了互补和促进的效应。

对非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新要求。高等院校中的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范畴,专业分类更多。“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非思政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有意识地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从顶层设计层面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度比专业教育、技能教育要高,因为前者关系到学生的品行,后者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对整个社会而言,品行的重要性要高于能力,因此,思政教育更加重要。其二是思政教学虽然重要性更大,但是其所占比重、时长却要控制得当,不能呈现出本末倒置的现象,思政教育不能“淹没”专业课教育[5]。

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出新要求。高等院校的非思政理论可教师在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缺乏经验、无从下手的局面。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的教师,更是不知道思政教育应该如何融入到高度理论化、数学化的知识体系中。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平衡的状态下做好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合理分配与融合,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高校思政理论课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6]。

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比传统教学模式下要大得多。主要原因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融合方式等并不了解,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思政教师就要做好理论与实践指导,为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提供基本方法和理论引导。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实际需要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尤其要加强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融合方面指导能力,学会利用热点问题来开展社会公德、传统美德以及个人道德培养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7]。

政治导向为根基。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水平,从建国之初的以农业经济为主变成现在的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和基建强国,教育、科研、医疗、社会服务水平、创新力等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提升。飞速发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经济规模的扩大让国内的企业和产品必须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寻求市场和发展空间,这就导致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加剧。原本占据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对新崛起的中国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警惕性,甚至有些国家还会以历史问题、人权问题为借口来污蔑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新闻早已呈现出全球传播、全球影响的态势,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优先确保青年人才跟党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做到绝对的忠诚和拥护,使高等院校的青年人才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光荣的时代任务,不要受到其他声音的干扰。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负责向学生讲解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校内推行“课程思政”时必须始终将政治导向作为根基,发挥思政课程对学生在政治素养方面的引导作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8]。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就必须确保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做好政治教学引导工作。

真正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深刻洞察社会结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推翻反动统治、推翻封建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历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让中华民族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学必须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独有的办学特点。马克主义作为一门集合哲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在内的理论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想象和复杂性,不少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讲解这些理论的过程中不能做到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形象、化高深为浅显,学生在也常常因此而感到这门课程枯燥、乏味。为了有效推进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应用场景和实际指导意义,要具备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师融入思政理论教学的能力,进而有效实现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之间的协同配合教学。

树立师德师风。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将青年人培养成具备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有益于社会安定的人,学生本人的法制意识、道德品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课程的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都要为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道德示范,学校应该大力推广师风师德建设。中国社会在过去短短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取得了西方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以及中国社会所提供的巨大发展空间导致大量的人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下,社会经验还比较欠缺的大学生群体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冲击之下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此时,更需要高等院校的各类教师借助师德师风建设来引导学生及时消除浮躁心态,让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之下对自己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专门从事此类教学引导工作的人员,自然要做到以身作则。

提升教研能力。第一,提高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论述和观点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很多教师在讲解思政理论时直接采用教材上的描述方法,更有甚者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必须努力提升教学能力,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国际国内的时政热点以及学生们的实际生活来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二,提高思政理论研究能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重视对教材的研读、对党政方针的研究以及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践,通过深入的教学研究活动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学。当前阶段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协助非思政课程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工作。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学科中,专业课教师擅长于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编程语言,但是却不擅长开展思政教育。如果课程设计不当,就可能使专业性极强的计算机课程“变味”。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协助这些专业教师做好课程设计工作。一方面要要突出思政教育在德育、价值观引导、政治导向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确保专业课教学的原有内容不受过大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针对这一课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帮助专业课教师设计授课内容,在部分专业小范围试点,跟踪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制定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教学方法,为各个专业的教师提供有效地示范和参考,进而全面促进“课程思政”在高校的各个专业中实现运用。

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对其他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指导能力。在教学工作中突出政治导向、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形象以及提升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将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课程思政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