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青年体检人群体质量指数与血糖和血脂及血压相关性分析〔1〕

2022-01-24黄冬清罗珍玉黄小知陈丽平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肥胖率高脂血症空腹

黄冬清,罗珍玉,黄小知,陈丽平

(广西医学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肥胖已经被认为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影响人身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且是引起多种疾病的相关因素,如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心理障碍等[1]。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对2015年—2019年的近6 亿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表明,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2]。根据国家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4]等文件,把体质量管理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全民健康”的政策与方针,共同倡导“三减三健”,达到健康体质量的目的,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的健康。因此,为预防超重及肥胖的发生,本研究对体检人群的既往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体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压、血糖、血脂的相关性,为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超重、肥胖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 952 例中青年人群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其中男616 例(31.56%),女1 336 例(68.44%),年龄(39.51±9.17) 岁;体质量指数(BMI)(23.02±3.37) kg/m2。根据BMI进行分组:体质量低下114 例(5.84%),体质量正常1 177 例(60.30%),超重499 例(25.56%),肥胖162 例(8.3%)。腰围(78.43±9.88) cm,空腹血糖(5.14±0.93) mmol/L;收缩压(120.01±16.53)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76.58±10.80) mmHg;总胆固醇(5.18±0.9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49±0.31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05±0.73) mmol/L,甘油三酯(1.39±1.13) mmol/L。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8 岁≤年龄≤59 岁;临床资料、检查结果齐全者;未经过降血脂、降糖药物治疗者;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遗传性肥胖、罹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妊娠者、严重心理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标准:基本资料缺失或不完全者。

1.3 方法

1.3.1 血压和身高及腰围测量

由专业护士按照规范的标准进行检查,用统一型号的超声波身高体质量测量仪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自动计算BMI。根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BMI<18.5 kg/m2为体质量低下,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血压测量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血压测量要求,所有体检者采用欧姆龙HBP-9020型血压仪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5]: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

1.3.2 生化指标检测

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使用AU5800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7.0 mmol/L即可诊断为高血糖。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5]的标准,血脂异常是人体脂蛋白代谢异常改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即高脂血症。总胆固醇≥6.22 mmol/L、甘油三酯≥2.2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4 mmol/L,满足其中任意一项即诊断为血脂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人群的肥胖和超重比例及疾病情况

男性的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性,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检出率也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的肥胖和超重比例及疾病情况 例(%)

2.2 影响BMI的单因素分析

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按体质量指数分为四组,各组参数比较见表2。各组人群的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压、血脂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压、血脂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呈递进关系。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高,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呈上升趋势,提示超重者、肥胖者的慢性病风险比体质量正常者高。

表2 不同BMI分组的空腹血糖和血脂及血压情况

3 讨 论

超重和肥胖及其并发症发展日益凸显,给医疗体系带来巨大负担。《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超重,肥胖人数仍然呈快速上升趋势,慢性病患病率及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高达34.3%和16.4%,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8.5%,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病率较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2]。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因此,提高人民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本研究报告了中青年不同体质量指数体检人群在一个区域内的抽样调查。大样本(1 952 例)、资料齐全确保了目标人群的代表性。我国超重、肥胖以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患病率仍然逐年增加。早在2002年我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45~59 岁人群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9.8%和17.2%[6]。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人群超重率为25.56%,肥胖率为8.3%,低于我国平均水平。本研究发现,中青年男性超重率、肥胖率及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与鞠香丽[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区人群差异、饮食结果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体质量管理意识有关,女性的体质量管理意识较男性强。

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体质量的增加有关,超重、肥胖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于体质量指数正常的人群,超重、肥胖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人群的2.4倍和3.3倍[8]。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为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随BMI升高呈递进关系,这与以前的报道一致[9]。本研究还发现,年龄、腰围及空腹血糖、血压、血脂增高与BMI相关,是BMI重要影响因素,并随BIM升高呈递进关系,结果与以往的研究[10-11]一致。血脂水平与肥胖密切相关,BMI是决定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12],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13],均衡饮食和改变膳食结构有降低体质量、血压和改善血脂等效果。所以应重视BMI的变化,改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控制体质量,从而预防超重、肥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研究对象为中青年人群,不能代表全年龄段人群的特点。研究对象仅为广西地区人群,不代表全范围人群。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开展超重、肥胖水平的调查,分析不同性别超重、肥胖人群的分布情况,并进行体质量指数的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有利于对超重、肥胖人群进行个性化、规范化的健康管理,将对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要达到预防超重、肥胖发生的目的,应加强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猜你喜欢

肥胖率高脂血症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关于空腹的这些真相
探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效果
高脂血症的日常保健护理该怎么做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空腹喝水
空腹
两种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60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治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