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城市城市森林规划

2022-01-21甜,孙丽,许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运城市绿地造林

暴 甜,孙 丽,许 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010)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也是山西省生物多样性最为典型的区域,自然条件优越,为建设多种类、多模式、多效益、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书记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下[1],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战略部署。

1 运城市概况

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金三角[2],坐标东经110°15′~112°04′,北纬34°35′~35°49′,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以中条山与晋城市毗邻,西、南方向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南北以两山(吕梁山、中条山)为屏,峨嵋岭横亘东西,中央千里平川(运城盆地),三条“母亲河”(中华母亲河黄河、山西母亲河汾河、运城母亲河涑水河)交汇,盐湖、伍姓湖等点缀其间,山水格局和自然禀赋鲜明独特[2]。

历史人文方面,运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既是华夏文明起源之地(如三条“母亲河”、世纪曙猿、中国之“中”的起源等)、神州文脉传承之基(如用火起源、尧舜禹的相关记载、后稷中华农耕文明、嫘祖桑蚕养殖等),也是中华文化荟萃之所(如河东中原文化、根祖文化、关公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事弘扬之域(如王勃、柳宗元、司马迁、关汉卿、裴氏家族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悠远。

运城市林木覆盖面积为54.45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38.4%。林地分布现状与特点是,生态与用材林以次生林为主,既有天然林也有人工林,分布不均,逐渐向绛县、夏县、垣曲、平陆等县的山区乃至深山区集中;在汾河、涑水河、黄河等流域的平川盆地,林地主要为干果经济林和四旁树,主要集中在运城盆地和峨眉岭台地,如万荣、临猗、闻喜、新绛、稷山、河津及中条山前沿的芮城、永济、平陆等县市。生态与用材林树种以油松、华山松、侧柏、白皮松、栓皮栎、锯齿槲栎、橿子栎、麻栎等为主,经济林树种以苹果、梨、桃、核桃、柿树、花椒、红枣、山楂为主,四旁树以杨树、柳树、国槐、泡桐等为主。

运城市城市森林建设既有基础条件和优势,也存在如下需要提升的方面:各县市老城区绿化空间较少、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绿地公园建设有待进一步升级;荒山绿化是生态建设的最大短板和瓶颈,荒山造林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水平较低且不一致,尤其是绛县、闻喜、新绛等县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内涵研究、挖掘与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称号差距巨大,亟需系统整理、研究、挖掘与利用;与林业经济相比,林业生态宣传力度明显偏弱,生态文明宣传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 运城市城市森林建设目标

以青山、碧水、郁林、丰田、翠湖、绿草、宜城为目标,“绿色河东,多彩运城”为格局,建设“山为依托,水为纽带,林为屏障,田为支撑,湖为点缀,草为拓展”的山(中条山、吕梁山)、水(黄河、汾河、涑水河)、林(天然林保护、人工林新造、经济林发展)、田(农田林网、村镇绿化、乡村产业)、湖(盐湖、伍姓湖等)、草(城市绿地、草地资源、生态修复)等生态系统统筹规划、相融共生的国家森林城市。

3 建设思路

3.1 拓展城区绿地空间

在城市绿地建设方面,运城市下辖的13个县市区各有差距,需要在未来建设中从增乔木、建公园、拓绿地、育大树、修景观等方面入手[3],结合城区扩展新用地、城市空间的调整完善,加强各类绿地建设,通过建设滨河(汾河、涑水河流经多个县市区的城区)带状休闲公园和街头绿地,增强公园绿地分布的均衡性,完善绿地空间布局,切实提高居民的绿色福利和生活品质。在绿化树种选择中,特别是盐湖区和新绛县要优先选取冠幅较大的乔木树种,万荣县和闻喜县需加强林荫道路建设,推动城市绿化美化。

3.2 提升乡村绿化水平

把村庄绿化与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相结合,充分利用好房前屋后、道路两边、荒沟荒坡等空旷地块,实施“一村万树、绿满村庄”工程,将村庄绿化纳入运城市林业工作重点,统筹安排落实。加大乡村休闲绿地建设力度,按照“绿篱提档、花木补植、小品补建”要求,着力扩大乡镇公园和村庄休闲绿地面积,增加配套设施,抓好绿化提档,促进乡村生态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同时积极推进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

3.3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结合运城市部分区域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等现状,全面实施精准提升工程,大力营造混交林,广泛使用乡土树种、适生树种、长生树种;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做好新造林的管护工作和低效林的改造工作,进一步提升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4]。

3.4 攻坚修复受损弃置地

运城市受损弃置地类型多、分布广、修复难度大,需作为重点攻坚解决,通过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带动全市受损弃置地修复,切实改善和提高修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采用人工手段修复矿山废弃地土壤,种植适生植物,防治水土流失,还原山体绿色面貌。

3.5 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针对目前生态文化载体分散、缺少的问题,以运城市现有自然、文化遗址场所为依托,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乡土植物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生态农业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等不同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5],并构建沿道路水系、串联各个生态休闲场所的绿道网络,创造更多优质公共生态产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和生态宣传活动,全面系统展示独特的森林资源、湿地资源优势,并与底蕴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相融相通,彰显和促进城市文化与绿色文明和谐发展。

3.6 加强建设宣传力度

在宣传、建设活动中突出运城市及下辖各县市的自然资源特色和文化优势特点,从设施样式、宣传口号、活动模式等方面入手,体现差异性和独特性;结合原有文化节事活动,更好彰显城市建设特色,展示运城整体形象;加强森林城市宣传力度使之深入民心,增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调动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市上下重视、支持、配合,协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局面。

4 总体建设布局

按照运城市山水格局、城市发展趋势和林业建设需求,运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为“一核驱动、多极支撑、廊带联通、三区协同”,点、线、面相结合(图1)。

图1 运城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图

4.1 “一核驱动”

一核即运城市中心城区,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4.2 “多极支撑”

多极包括运城市下辖的2市10县的主城区,作为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撑极点。

4.3 “廊带联通”

4.3.1 一川——运城盆地平川建设带 包括运城市运城盆地内的平川区域,该区域是运城市乡村绿化、经济林建设、森林质量提升和道路水系等通道绿化的重点区域。

4.3.2 一带——峨眉岭综合发展带 包括运城盆地以北、汾河谷地以南的峨眉岭区域,未来将通过造林绿化工程、经济林建设等,重点针对磨盘岭等特殊单元开展生态整治的同时促进各类绿色产业的发展。

4.3.3 两屏——中条山、吕梁山生态屏障带 包括中条山、吕梁山作为运城市南北两侧的生态屏障带,未来是进行生态保护、林地质量提升、生态服务产业、受损弃置地等建设项目的重点区域。

4.3.4 三廊——黄河、汾河、涑水河绿色廊道 包括黄河、汾河、涑水河沿岸生态廊道的建设,以及流域内湿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相关工程,其中沿黄绿色生态保护带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支撑,也是运城市森林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实施区域。

4.4 “三区协同”

4.4.1 北部增量完善区 包括新绛县、稷山县、河津市、万荣县、闻喜县平川区等。该区域以补齐短板、提高各项指标相关的基础条件等为主要措施,包括造林绿化、村庄绿化、城区美化、生态修复、公园绿地建设等相关工程。

4.4.2 盐临夏中心建设区 包括盐湖区、临猗县、夏县的平川区域等,该区域主要是结合运城市发展规划中的盐临夏一体化相关措施,重点推动运城市中心城区的绿化美化工作,同时加强运城市南山受损弃置地的修复工程,形成运城市森林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区域。

4.4.3 南部保育提质区 包括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和闻喜县的山区等,该区域是目前运城市生态环境和森林质量最好的区域,未来主要是开展生态保护、推动城区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发展绿色产业,全面推动区域内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5 重点绿化建设工程

5.1 城区森林建设工程

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建设分布均匀、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体系,打造以沿道路、水系的带状公园为脉络,以街旁绿地和服务于广大居民的社区公园为基础,以大型综合公园为重点,以专类公园为特色的公园绿地系统,通过扩建禹都公园、东郊公园,新建岳北公园、盐湖公园等绿地建设,使全市平均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3%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84 m2以上,城区公园绿地500 m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1.21%以上。公园绿地建设在乔灌草多层植物搭配基础上,要特别注意加大乔木种植比例,主要栽植树种如国槐、法桐、柳树、栾树、柳树、白皮松等,乔灌比应大于1∶2.5,以提升城区树冠覆盖率。

5.2 城乡四旁增绿工程

为构建森林城市生态体系,串联各类森林绿地生态斑块,将森林福利惠及城市各处,规划开展城乡四旁增绿工程。将造林绿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相结合,拓展城区绿地、近郊森林生态空间;将造林绿化与乡村绿化建设相结合,拓展农村“四旁”造林空间;将造林绿化与生态流域治理相结合,拓展江、河、湖“三滩”造林空间;将造林绿化与道路廊道绿化相结合,拓展交通沿线荒山景观提升空间;将造林绿化与工业园区绿化增景相结合,推进工业园区未利用土地绿化造林,对厂区实施绿化增景,对影响景观的边角空地进行绿化全覆盖,拓展未建设用地造林空间。努力扩大国土绿化新空间,构建点带片网相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5.3 通道绿化升级工程

按照“线状增色、点状增景、片状增效”的提档升级思路,巩固并提升现有道路防护林带绿化质量水平。在防护林带内侧增加有季相色彩变化的小乔木或灌木的栽植比例,如紫叶李、五角枫、樱花、紫薇、丁香等,外侧以高大常绿乔木为主,如白皮松、油松、桧柏等,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树种配置模式。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树种补植、栽植,提档升级,补充道路绿化的层次和色彩,实现骨干道路绿化、美化、彩化、景观化水平,提升运城市道路网络的生态景观。

加强运城市各主要水系河流的滩涂防护林和沿河生态防护林带的建设,建立河流水岸绿色屏障。在对绿化断带区域的水岸配植防护林带中,对不与耕地相邻者以乔灌草进行混交为主,乔木可用毛白杨、新疆杨、垂柳、榆树,小乔灌木可选火炬、刺槐、紫穗槐等;与耕地相邻的近河侧以杨柳为主,后侧以核桃林带为主。

猜你喜欢

运城市绿地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走进绿地
未完成造林任务有何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