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及其启示镜鉴

2022-01-20冯颜利

湖湘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列宁社会主义

关键词:列宁;和平共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2)01-0005-09

一、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

思想是对时代的反映,因此,任何一种思想其产生和形成都必须依据时代和现实存在着的条件为基础。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旋即建立了新政权——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苏维埃)。新政权虽然已经建立,但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新政权面临的局面异常复杂、危急。有鉴于此,列宁在借鉴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以及结合俄国现实发展需要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和平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交往,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和平共处”的思想理念。

(一)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波诡云谲

首先,帝国主义之间“各有打算”。一战之后,各战胜国家主张严惩法西斯德国,重新进行国际秩序的调整,并推动了实质为帝国主义权力分配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各主要资本主义参与国都想在这一体系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国际社会拥有更多发言权和势力划分。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则希望尽量削弱对方权利,以便能获得更多的势力范围和发展资源。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则力图削弱德国势力,从中谋取好处,最终一统欧洲。如此,在看似一团和气的凡尔赛体系之下掩盖着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利益斗争,各帝国主义国家都有自己的斗争目标,彼此之间心存戒备。可以说,从一开始,这一体系就具有不稳定性。

随着美国和日本等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在一些地区和重要领域,它们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了一些旧的帝国主义国家。新兴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于现状,要求对全球势力范围进行重新划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市场,这必将招致旧帝国主义的打压。旧帝国主义国家的复仇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当二者之间矛盾聚集到临界点时,必然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整个世界难以处在和平稳定之中,必将爆发新的战争。德国闪击波兰后,波及范围更广、时间更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欧洲开始全面爆发。

其次,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列宁所领导并创建的新政权由于同整个资本主义是相对立的,因此,遭到了广大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打压和遏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政权。为打压苏维埃政权,帝国主义国家采取了包括经济制裁、遏制孤立、武装进攻等措施,意图扼杀苏维埃政权。对此,列宁早有预料,并带领苏俄人民积极采取应对之策,成功捍卫了新生政权。在俄国处于水深火热之境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不容乐观。一战中,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投入巨大,战后也面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重任。俄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国土辽阔,天然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如亚麻、小麦等,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具有这些源源不断的物质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要想实现恢复经济的目标,就必须与苏俄进行贸易往来。

就经济问题而言,如果不是从国际视角寻求出路,而仅仅是从个别国家或某些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如果欧洲没有俄国,它将很难从战争的灾难中恢复过来。俄国小麦、亚麻、白金和矿产资源丰富,是许多欧洲国家最大的原料供应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要想恢复经济而不与俄国发生经济联系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国内民众和经济發展的压力,资本主义国家虽不甘心给俄国送去黄金白银,但它不得不改变对俄国的政策,被迫接受与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和贸易往来。

再次,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形势不容乐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为国际社会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资本主义国家在着手恢复生产的同时加强了对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镇压,无产阶级革命一度陷入低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无疑给处于“寒冬”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鼓舞了斗志。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非得是世界性的。只有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革命运动兴起,各国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一直期待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到来。但此时,从战争中腾出手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斗争矛头指向了本国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发展严重受阻,损失惨重,迎来了发展历史上的“寒冬”期。

世界革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革命成果被摧毁。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冬季”,列宁对欧洲先进国家革命胜利寄予的希望也随之破灭,不得不对俄国革命前途进行思考——将同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作为现实问题加以研究。

(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政治方面,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一开始就面临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镇压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威胁,具有不稳定性。为了对外释放俄国希望世界和平的信号、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签署了《和平法令》,呼吁所有交战方的人民和政府立即就一项公平民主的合约进行谈判。但是,俄国内部的反革命势力不甘心失败,希望将苏维埃政权予以扼杀,所以从一开始就对新生政权施以武装干涉。第一个成为白卫队反革命旗帜的领导者,并挑起内战的是临时政府的前任领导人和俄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克伦斯基;紧接着1917年10月至1918年2月,俄国境内发动多次叛乱;1918年11月,在同盟国的策划下,高尔察克发动武装叛乱,推翻了鄂木斯克地区的苏维埃政权。虽然这一系列武装叛乱均以失败告终,但却消耗了苏维埃政府的大量精力。

与此同时,外国势力也对苏维埃政权虎视眈眈。1917年底,属于一战参与者的英国就将军舰驶往俄国军事重地摩尔曼斯克附近,伺机开展军事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又将之前对德战线兵力调往俄国周围,对其进行军事封锁;1919年,以英國为首的十四个武装干涉力量又集结起来,妄图将新生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进行外部军事干预的同时,德国也大力扶植旧俄将军邓尼金等人建立南方反革命武装,并对其反革命斗争给予物资援助。因此,苏维埃政权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复杂环境,新政权急需和平的环境进行自我建设。

其次,经济方面,沙皇政府本想通过参与一战的方式对国内突出矛盾予以解决,然而,七年的帝国主义战争和内战不但没有缓解国内矛盾,反而给俄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破坏。

连年战争使俄国无暇顾及生产发展。俄国国内系列工业生产所需原料同七年前相比有大幅下降,且难以供应经济恢复与发展,面包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由于濒临停滞的社会生产而无法满足民众需要。列宁曾将战后的苏维埃俄国现状描述为一个被殴打致残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缓慢向前爬行。为了应对当时国内外武装叛乱,列宁不得不带领俄共(布)实施了临时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虽然保障了战争的需要,但也带来了民众生活必需品匮乏、社会生产失衡、国内动荡不安的严重负面影响,并一度对苏维埃政权的公信力造成了损害。诚然,列宁深刻意识到,依靠自己进行经济和工农业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外部封锁和国内满目疮痍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俄国难以依靠自身闯出新路来。因此,必须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而争取广阔的外部市场和技术援助,借鉴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来发展俄国。

二、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核心内容

列宁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立即在国内发布了《和平法令》,同时,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合约》,这一系列难以令人理解的行为为新政权赢得了非常宝贵的喘息机会,和平共处的思想初步成形。1919年12月2日,列宁指出:“苏维埃俄国希望争取和平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并与各国人民实现和平共处。”[1]至此,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正式提出,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交往实践中丰富内涵,逐渐成为一种处理不同制度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

(一)同别国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列宁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因此,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开展对外交往时应坚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的国与国交往原则,这也是列宁和平外交思想的最终立足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应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在兼顾双方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开展互惠合作。

列宁十分认同合作共赢这一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一个没有任何武装力量的小国,无论多么脆弱,都可以得到保护,也应该得到保护,俄国在此时除了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祈求和平,没有其他任何的别的想法。十月革命后,为了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承认,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封锁,列宁采取了有力措施推进睦邻友好的进程。这一举措不久就收到了实效,1920年,俄国陆续同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列宁指出:“对于亚洲与欧洲,我们坚持一视同仁,即与各国实现和平共处。”[2]此后,俄国在实践中也是积极践行这一原则,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于1924年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列宁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与积极践行,赢得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同时也使得俄国能够在整个国际社会中开始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不断发展经济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注重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列宁认为:按照目前发展趋势,资本主义国家将会长期存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他们加强贸易往来。[3]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党立足俄国具体现实,从恢复战后经济发展的社会实际出发,认为开展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有两个重大意义,其一,能够进一步促进本国整体经济发展,从而缓解国内矛盾,巩固好俄共(布)的执政地位;其二,使得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放松对俄国的敌视,改善俄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封闭僵化的关系,有助于恢复生产和发展本国经济。

要想尽快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缓和俄国国内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开展对外贸易往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之举。这也就意味着,俄国必须突破经典作家所主张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道,由俄共自己来探寻新的国家发展道路。因此,列宁下定决心“向后退”,不仅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同一些资本家合作来发展本国经济。这一举措使俄国经济开始不断发展起来,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执政地位也逐渐稳固了起来。俄国如果固步自封,仅靠自身力量来发展经济,那起步发展就更加艰难。同样,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与俄国加强经济往来的现实需要。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作为一战的参与国,在战争中无论是人员还是经济都严重受损,也面临着经济复苏的严峻任务。对于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俄国拥有的高质量农作物可作为社会生产的原材料和燃料,同时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这符合资本主义国家节省生产成本的现实需要。这也进一步说明,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利益的要求,利大于弊。

在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中,列宁认为不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往来,苏俄不能迅速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俄国必须表现出与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合作的诚意。在某种程度上,俄国政府实施了使资本主义国家有大利润空间的经济外交政策。1921年3月,苏俄代表与英政府在伦敦签署了一项临时贸易协定,这标志着其对苏维埃政府合法性的承认。同年,苏维埃政府向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美国五国提交了一份照书,如果各国愿意承认苏维埃政府,签订全面合约并向俄国提供贷款,新政府愿意承担欠下的系列外债,这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为了进行和平共处的贸易往来做出的巨大妥协与让步。在1900年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国际会议期间,苏俄和德国私下分别举行会谈并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这不仅加深了两国经贸合作,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俄国的经济封锁,而且进一步打开了苏维埃政府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

(三)坚持适当妥协原则

为了实现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打破帝国主义对苏俄的封锁,列宁在对外交往中坚持适当妥协的原则,采取灵活策略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苏俄呼吁各国结束战争,呼吁各国谈判并签署“和平共處条约”。列宁坚持主张政策不能没有灵活性,不能让帝国主义感到毫无变通的可能。否则,会使帝国主义以为共产党人没有诚意,落人以柄,导致无法进行和平谈判。而且在绝对实力面前,俄国不能不做出让步。德国违背协定突然对俄发动进攻,并侵占了德文斯克以及俄国其他城市,直接威胁首都彼得格勒。为此苏俄不得不接受德国提出的更加严苛条约,做出更大的让步。列宁顶住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巨大压力,签订了一张比以前严苛的多、屈辱的多的协定——《布列斯特合约》,以争取换得和平发展的机会。

列宁认为,是否“背叛社会主义”、能否“保卫苏维埃政权”是判断是否能够与敌人妥协的两个基本标准。由于俄国国情特殊,在之前是既有封建残余,也有资本主义势力,因此,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发达且极其薄弱的环节之中,这是对俄国国际地位最形象生动的描述。面对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围剿,列宁意识到必须首先同一方缔结单独合约,以摆脱两大集团的合力围剿,在与帝国主义其中一方签订友好合约后,再利用两方之间的矛盾,争取短暂的和平时期,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布列斯特合约》是苏俄当时必须签署的一份不平等合约,如果不签订,战争将会不可避免,新政府很可能被推翻,合约将由另一个政府而不是苏维埃政府签署。从保卫革命成果,维护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出发,适当的“妥协”是一种正确的战略选择,这为无产阶级赢得了休养生息的黄金时期。

(四)善于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因此,善于分析并利用矛盾来解决问题是列宁将辩证法用于实际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利用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并逐个击破则是有效突破资本主义的包围圈,为俄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关键问题。1920年末,列宁就指出:“应该坚持善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赢得本国发展空间这一原则。”[4]59对于苏维埃俄国而言,要想在帝国主义主导的国际大环境下赢得发展空间,要实现与其和平共处,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并逐个击破,从而有效突破资本主义的包围圈。资本主义并不是铁板一块毫无缝隙,苏俄只有从一个协约国或者几个协约国入手,并以此为突破口,才能最终实现同帝国主义国家多方的和平共处。列宁与德国签署不平等的战争协约是该战略的成功应用,与德国签订合约使苏俄人民摆脱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联手遏制苏俄发展的阴谋。

列宁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了准确的分析,指出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三对矛盾,分别是日本和美国、德国、协约国之间的矛盾。针对日本与美国之间的矛盾,列宁的分析表明,美国不仅是俄国斗争的对象,也是未来俄国合作的对象。日本弹丸小国却拥有大量殖民地,而美国也想占有日本的殖民地,利用这一点,苏联向美国提供了原本被日本占领的苏俄领土,并成功地激起了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关于美国与其他盟国之间的矛盾,列宁指出:“任何能够加剧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的最小机会,都要用双手抓住不放”。[4]70利用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合约》压制了德国的发展。德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起之秀,发展潜力巨大,但凡尔赛合约签订之后,德国却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抛弃,成为众矢之的,孤立无援。1922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热那亚会议上,苏俄和德国独立签署了《拉巴洛条约》,该条约打开了苏俄对外贸易的僵局,也粉碎了协约国孤立德国的阴谋,加剧了德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做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难以勾结起来反对我们”。[5]

(五)以思想教育和军事武装应对帝国主义侵略

从根本上来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立,二者之间的长期和平共处不具有现实性,因而只能是利益制衡上的相对和平。因为这是“重新进行的新一轮对外扩张的战略准备,一旦完成这一准备,又将发动新一轮的帝国主义战争。”[6]当时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暂时的相对和平状态,也是帝国主义其时没有能力消灭红色政权的缓兵之策,具有不稳定性。

帝国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是临时的、暂时的。列宁认为俄国虽正在从战争转向和平,但是不能忘记现阶段的“和平”只是暂时的,战争随时会死灰复燃。因此,苏俄时时刻刻要提防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反扑,思想教育上不能松懈,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抵御资本主义的思想对广大人民群众加以侵蚀,不能忘记帝国主义的本质。其次,苏俄要加强自身军队武装力量建设。为了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相处,必须拥有可以与帝国主义军队相抗衡的自己的军队。在列宁看来,只有自身拥有强大的军队,那么帝国主义才不敢轻易进犯俄国。苏俄军队和人民的英勇顽强抵抗,全民战备,粉碎了协约国组织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虽然俄国人民也饱受战争的困苦,但经过英勇反击,苏俄与帝国主义形成了一种相持不下的均势,这是和平共处得以形成的客观条件之一。

三、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启示镜鉴

在十月革命后所形成的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对于当时俄国赢得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当代也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反对新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在改革中走向民主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和平共处的基础是世界各国相互承认,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当代世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与国之间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正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单则易折,众则难摧。目前在国际秩序转型重建的关键时期,我国一直强调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仍然是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低迷,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希望在交往中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不断增多,摩擦和不和谐的声音也随之出现。因此,在更广阔的范围构建新型的国际秩序显得尤为迫切,对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在推动这一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中,应当坚持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争端中的协调作用,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建立新型全球治理模式贡献自己的力量,重建公平正义的新型国际关系。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球治理的平等参与,充分考虑各国的利益诉求,才能确保各参与主体在全球治理中权利与机会等多方面的平等,才能真正共商、共建、共享。[7]同时,世界各国都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承担相应责任,在坚持国与国平等交往的基础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二)推动构建平等交往的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不信任、相互戒备,让社会主义俄国找到了生存发展的一席之地。如果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信任,团结合作,那么社会主义俄国早期的发展将会更加困难。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中,他主张同一切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在对外交往中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弥补苏俄的不足。随着“和平共处”思想的深入人心,其蕴含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不断涌现。随着这一思想影响的不断扩大,苏俄外交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与一系列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英国也对苏俄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认。各国成了利益与共的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其外。

习近平指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中开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国将始终同各国和平相处,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治理体系,走国与国和平共处交往的新路。只有当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价值观念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可时,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通过继续深入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各自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大门,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持续性地推动国际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三)灵活应对国际间摩擦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处在两大帝国主义以及本国国内反动势力的联合包围圈中,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列宁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后提出“和平共处”思想,相对妥协不等于向敌人投降,而是希望通过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来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但是资本家不是慈善家,只有他们觉得有利可图他们才会与你交往,所以和资本家进行经贸合作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要适时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做出適当的让步与妥协,实行让资本家有利可图的灵活政策。苏俄政府拿出几千万或者几亿来租用俄国发展所必须的机器和机车,在经济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实则是为了取得稳定的发展环境,保障苏俄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

采取“灵活应对”的战略是在不侵犯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列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灵活地运用到同资本主义相处的过程中,有前提地进行“让步”,其目的在于维护苏维埃俄国的根本利益。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快速发展的势头势必引起某些国家的憎恨与打压。毛主席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两个拳师相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9]理性来看,我国虽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各方面还处于上升阶段,并且,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所以,在面对国际间一些摩擦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理性分析、灵活应对,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

(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从性质上来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对立。虽然资本主义依靠武力扼杀苏维埃政权的计划落了空,但他们绝不会就此收手,而会采取更加隐秘的方式对俄国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希望从思想上瓦解俄国。因此,要提高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的警惕意识,增强鉴别能力。英国前首相劳和·乔治指出,借助商业往来同样是实现英国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也曾强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0]要保持社会主义始终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前进、保证社会主义不变色,就必须不断提高鉴别力,防止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

虽然列宁主张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但他从不放弃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列宁执政时代成功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种种阴谋,但是苏共后期领导人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抵挡住西方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超级大国苏联轰然解体,令人惋惜。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与攻击。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为了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及颓废文化侵蚀,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把握,始终高度重视资本主义以各种方式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加以颠覆的图谋。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尽管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变化,但我们仍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我们也要看到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矛盾和不和谐、不确定的因素,许多国际争端还没有解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间节点,深入系统研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9.

[2]列宁全集:第3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5.

[3]列宁全集:第4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4]列宁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李慎明. 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87.

[6]李爱华.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专题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4.

[7]冯颜利,唐庆.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 [J]. 当代世界,2017(11):11—14.

[8]习近平.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6-29(2).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0.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列宁社会主义
拉美有多少“列宁”?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