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期COPD接受不同疗程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2-01-20林诗烽陈黎仙林国勇王智勇戴剑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稳定期阿奇霉素

林诗烽 陈黎仙 林国勇 王智勇 戴剑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1]。疾病发生受气道/肺泡异常的直接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会明显降低患者肺功能,使疾病呈快速进展性改变,提高病死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会明显降低患者肺功能,使疾病呈快速进展性改变,提高病死率。由于糖皮质激素可发挥确切的抗炎,缓解病变反应的效果,因此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具备较高的应用率,其中布地奈德为代表药物。但长期反复用药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治疗难度加大,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自身机体的综合机能与免疫力较差,激素类药物应用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过程中,细菌或病毒可能为感染源,但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却无统一定论[3]。同时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入到稳定期后,虽然患者的疾病症状会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旧需积极治疗,促使肺功能改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阿奇霉素为半合成的十五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在多种感染病变中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可发挥抗菌效果,同时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4]。有研究报道,长期采用小剂量阿奇霉素口服可使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改善,减少患者呼吸困难的发生[5]。本次研究就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8例,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不同疗程的阿奇霉素治疗后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6例。A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1~85岁,平均(62.88±7.43)岁,病程2~16年,平均(5.85±2.10)年;B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0~88岁,平均(62.41±7.23)岁,病程2~15年,平均(5.95±2.01)年;C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44~87岁,平均(61.76±6.35)岁,病程3~15年,平均(5.99±1.89)年。三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慢阻肺诊断标准[6];非疾病急性加重期;入院前2周未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肺结核、心力衰竭的患者;肺部手术史患者;胸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并为患者应用噻托溴铵粉雾剂(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国药准字:H20140954,规 格:18 μg/吸),每 次1吸,每天1次;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葛兰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64,规格:50 μg/250 μg/吸),每次1吸,每天2次;阿奇霉素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67,规格:0.25 g/片)每天0.25 g,A组连续用药6个月,B组连续用药12个月,C组连续用药18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三组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A组)、12个月(B组)、18个月(C组)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吸气容积(FVC)和FEV1/FVC,检测仪器:德国Jaeger公司;型号:Master Screen Diffusion肺功能仪;(2)三组治疗前后1年内急性呼吸加重次数与6 min步行距离(6MWT);(3)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头晕、腹泻、肝损伤以及心悸。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C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吸气容积(FVC)和FEV1/FVC均高于A组与B组,B组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FEV1(L) FVC(L) FEV1/FV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n=36) 1.38±0.44 1.59±0.57 2.66±0.65 3.11±0.55 53.41±4.42 55.82±3.58 B组(n=36) 1.40±0.49 1.95±0.68 2.70±0.71 3.50±0.61 53.37±4.55 60.21±3.88 C组(n=36) 1.36±0.35 2.30±0.70 2.61±0.55 3.89±0.68 53.11±4.58 65.32±4.21 t(A-B)值 0.182 2.343 0.249 2.849 0.038 4.989 P(A-B)值 0.856 0.018 0.804 0.006 0.970 0.001 t(A-C)值 0.213 4.719 0.352 5.351 0.283 10.314 P(A-C)值 0.832 0.001 0.726 0.001 0.778 0.001 t(B-C)值 0.399 2.152 0.601 2.562 0.242 5.355 P(B-C)值 0.691 0.035 0.550 0.013 0.810 0.001

2.2 三组治疗前后急性呼吸加重与6MWT比较

C组治疗后急性呼吸加重次数低于A组与B组,6MWT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急性呼吸加重与6MWT比较 (±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急性呼吸加重与6MWT比较 (±s)

组别 急性呼吸加重(次/年) 6MWT(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n=36) 2.43±0.35 1.90±0.22 232.61±26.49 325.67±40.52 B组(n=36) 2.38±0.42 1.45±0.20 226.82±30.14 409.52±35.61 C组(n=36) 2.40±0.33 1.13±0.18 230.62±21.28 413.68±42.68 t(A-B)值 0.549 9.081 0.866 9.326 P(A-B)值 0.585 0.001 0.390 0.001 t(A-C)值 0.374 16.253 0.351 8.973 P(A-C)值 0.709 0.001 0.726 0.001 t(B-C)值 0.225 7.136 0.618 0.449 P(B-C)值 0.823 0.001 0.539 0.655

2.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空气环境的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导致机体气流持续性受限,同时会引发机体肺通气功能障碍,导致呼吸衰竭,具备较高的致死率[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临床呼吸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在世界范围内均具备较高的发病率,是各个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有资料显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吸烟率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预计到2060年,全球每年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会达到540万人左右。而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死亡率提升的因素中,病情反复急性加重属于重要因素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后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对治疗效果产生严重影响,使患者的疾病预后变差。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处于稳定期时,也需要开展持续治疗,以避免急性发作。临床上通常为患者应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以促使疾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并使患者的肺部通气功能与气体交换得以改善,将呼吸道存在的局部炎症反应减轻,避免患者的肺功能出现进展性恶化。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处于稳定期时,细菌感染可能引发患者的呼吸道组织出现炎症,使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入急性期,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为患者维持性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预防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维持具有积极意义。有研究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使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机体气道细菌定植减少,使疾病进展速度减慢,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率最高[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阿奇霉素属于常用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之一,其不仅具备抗菌功效,同时可发挥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可使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调节,从而使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将疾病的进展速度减慢,增强肺功能。有研究称阿奇霉素在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9]。

本次研究的患者口服不同疗程阿奇霉素,结果显示,C组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均高于A组与B组,B组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高于A组,C组治疗后急性呼吸加重次数低于A组与B组,6MWT高于A组,提示随着阿奇霉素治疗周期延长,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逐渐改善,同时急性呼吸加重得到缓解,患者的运动能力增强[10]。阿奇霉素具备调节免疫以及负向调节生物被膜的作用。同时有研究报道阿奇霉素可有效改善肺炎患者肺功能[11]。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易导致患者出现免疫力降低,而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奇霉素,可使患者机体免疫力提高,并将病毒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降低[12],使患者的急性呼吸加重次数减少,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阿奇霉素具备较长的半衰期,可达到72 h,因此可使血药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于红霉素,阿奇霉素在体内进行代谢时,无需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因此不容易导致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出现,同时对肝脏产生的损伤较小。同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与C组;B组与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提示阿奇霉素应用时间超过6个月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采用阿奇霉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患者的用药监测工作,当发现患者出现阿奇霉素相关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停止用药,并评估不良反应的程度,及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再决定是否继续为患者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避免对患者产生更为严重的伤害。有研究报道,长疗程用药是导致阿奇霉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13]。但对于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也需引起重视,做好监测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受长期(18个月)阿奇霉素治疗后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猜你喜欢

稳定期阿奇霉素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阿奇,出发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舒利迭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特色疗法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进展
核糖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