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滴虫、霉菌性阴道炎疾病的白带检验结果观察

2022-01-20王美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23期
关键词:滴虫性滴虫霉菌性

王美僯

阴道炎是妇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患者多以白带异常以及外阴瘙痒为主要临床症状[1],虽然疾病本身并不十分严重,但是由于其发病率比较高,且在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很容易发展为宫颈炎、盆腔炎等其他感染性疾病,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正常状况下,女性生殖系统的免疫防御系统能充分防御并抵抗外来菌类,保护阴道健康,但到该系统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就可能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症,包括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2],最为常见的当属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本文将2016年1月—2020年12月的5年间在我院性病防治门诊接受白带检验的阴道炎患者1 00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滴虫与霉菌感染率的逐年变化情况、感染的年龄分布情况等,并对白带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的5年间在我院性病防治门诊接受白带检验的阴道炎患者1 00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的受检女性235例,2017年的受检女性236例,2018年的受检女性259例,2019年的受检女性185例,2020年的受检女性93例。

受检患者的年龄均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平均年龄(38.28±8.12)岁,其中,年龄在18~20岁之间的有111例,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有298例,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有368例,年龄在41岁及以上的有231例。

已婚和未婚的分别有607例和401例。

纳入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女性;接受白带检验时受检者在非月经期;患者自愿接受检查,且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子宫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合并其他机体炎症且三个月内有感染治疗药物使用史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已经绝经的女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带检验,检验时由专业妇科医生进行操作,指导受检者取膀胱截石位,将双腿自然分开后,通过扩阴器将受检者的阴道扩张后,在其中插入窥阴器,便于后续操作。使用无菌棉拭子在患者的阴道后穹窿、阴道侧壁、宫颈等位置沾取其分泌物,对其气味、颜色以及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后,将沾有分泌物的棉拭子置于含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尽快送检。采用光学显微镜对放置在玻片上的标本进行放大观察,如果观察到带有鞭毛的梨型原虫在进行旋转运动,可以判断为滴虫阳性[3];然后在玻片上滴入1~2滴的氢氧化钾(浓度为10%),在高倍镜下进行观察,如能观察到霉菌孢子或者菌丝分支可以判断为霉菌阳性[3]。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全国第三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进行。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年份、不同年龄阴道炎患者的滴虫感染率、霉菌感染率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滴虫感染、霉菌感染患者的白带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不同年龄受检女性的滴虫、霉菌感染率统计

1 008例接受白带检验的女性中,21例检出滴虫感染,感染率为2.08%;200例检出霉菌感染,感染率为19.84%。从2016—2020年,无论是滴虫还是霉菌的感染率都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状态。滴虫感染率以年龄在31~40岁之间为最高,感染率为3.53%,而霉菌感染则在41岁及以上年龄为最高,感染率为27.27%。见表1、2。

表1 不同年份受检女性的滴虫与霉菌感染率统计[例(%)]

表2 不同年龄受检女性的滴虫与霉菌感染率统计[例(%)]

2.2 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白带检查结果分析

对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白带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可见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白细胞+++及以上的检出率为85.71%(18/21),显著高于上皮细胞+++的检出率(0);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上皮细胞+++及以上的检出率为72.00%(144/200),显著高于白细胞+++及以上的检出率17.00%(3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白带检查结果分析[例(%)]

3 讨论

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都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无论是滴虫感染还是霉菌感染都会改变女性阴道环境的酸碱性,破坏其正常的天然防护屏障,并能进一步对女性的生殖系统造成继发性感染[4]。其中,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是毛滴虫感染,这种毛滴虫可以寄生在人体的口腔以及肠道、阴道等多种地方[5],它可以直接或间接传播。滴虫病主要寄生在男性生殖道上,因此男性生殖道内的滴虫病会通过性交传染给女性。直接的传播途径有游泳池、温泉池、浴缸、衣物、浴缸、相关的阴道检查设备等。受炎症影响,患者会有阴部灼伤、性交时瘙痒疼痛等症状。妇女检查发现阴道、宫颈黏膜红肿,有散在红斑或隆起。除了白带增多的症状外,患者的白带呈黄绿色,部分呈黄白色、乳白色,常起泡沫。滴虫会寄生在阴道内,还会侵入尿道、尿道旁腺,甚至是肾和膀胱,引发炎症,如尿道炎(尿频、排尿痛、尿急、血尿等泌尿刺激)、,前庭大腺炎、膀胱炎。寄生在阴道并诱发滴虫性阴道炎的毛滴虫还具有传染性,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治疗,可能会蔓延到生殖系统的其他部位,诱发感染,甚至可能导致不孕。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除了常见的白带异常以及外阴瘙痒的症状外,还常伴有性交痛,影响正常夫妻生活,容易引起家庭矛盾。

霉菌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原因则是白色念珠菌感染[6]。这是真菌的一种。白念珠菌在全身或阴道免疫功能下降时会大量繁殖,引起阴道炎的不适症状。霉菌性阴道炎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这些症状中,瘙痒的症状有轻微和严重之分。阴道炎症严重时,瘙痒剧烈、烦躁不安,伴有排尿疼痛、尿频、性交痛等症状。白带一般较厚,主要是豆腐渣或乳块。调查数据显示,在部分孕妇或非孕妇的阴道中都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孕妇阴道中存在白色念珠菌的比例略高,大约在30%左右,而非孕妇相对低一些,也有15%左右[7]。但正常情况下,即使阴道中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病菌的数量也很低,不会诱发相应的临床症状,但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者阴道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时,白色念珠菌就会开始大量增殖,并导致患者出现阴道炎症感染的情况,临床上将这种病菌成为条件致病菌[8]。合并霉菌性阴道炎的孕妇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可诱发胎膜早破,增加早产的风险;在非孕妇患霉菌性阴道炎时,重者也可引起不孕症。因而,对这类阴道炎患者的早期筛查和救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2016—2020年5年内共计1 008例接受白带检验的女性受检者的检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无论是霉菌性阴道炎还是滴虫性阴道炎的患病率总体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提示广大女性要积极注意生殖卫生和生殖健康,定期体检,一旦有阴道炎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就医,避免病情延误。研究认为,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的主要传播途径都是性传播,提示在性方面也要注意安全和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导致炎症发生。

整体上看,21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31~40岁之间的女性感染率最高,为3.53%,其次是21~30岁和41岁及以上的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性生活活跃度和生育情况有关,31~40岁之间是女性性生活活跃度最高的时期,也是生育高峰期,与其高发病率也呈现出对应关系。而200例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41岁及以上的女性感染率为最高,达到27.27%,这可能与40岁以上女性机体中的激素水平发生改变,雌激素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对阴道中的酸碱度环境造成影响,阴道中的乳酸杆菌没办法维持最有益的弱酸性环境,阴道的屏障功能降低,更易受到霉菌侵袭,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9-12]。

对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患者的白带检验具体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滴虫性阴道炎患者中白细胞+++及以上的检出率显著增高,达到85.71%,而其上皮细胞+++的检出率为0,霉菌性阴道炎则表现出上皮细胞+++及以上的检出率高(72.00%),白细胞+++及以上检出率低(17.00%)的特点。通过白细胞与上皮细胞的不同检验结果,可以对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进行预判和评估,但检验人员仍需认真地寻找病原体,以免漏诊和误诊。

在治疗方面滴虫性阴道炎可用甲硝唑杀灭滴虫。单纯霉菌性阴道炎多是局部用药,克霉唑阴道栓是主要治疗方法。对于妊娠霉菌性阴道炎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对胎儿有影响。总的来说,无论哪种类型阴道炎,均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做到:(1)科学、合理的运动,均衡饮食,少吃刺激食品。(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经常更换内裤,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浴缸,内裤和袜子不要同盆洗。但不能过度冲洗阴道,因为阴道内部环境呈弱酸性,能与各种菌群共存,相互制约,形成自然防御系统,抑制某些菌群的过度繁殖。但是如果清洗阴道,无疑会破坏阴道弱酸性环境和菌群的相互制约,降低阴道上皮细胞的抗病能力,从而引发阴道炎。(3)尽量选择棉内衣,保持干燥。分泌不足时,尽量少用垫料,经常更换垫料,避免细菌滋生。(4)抗菌素可抑制某些导致大量病菌产生的有益细菌,增加阴道炎的危险。所以不要滥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近年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的感染率都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状态,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率高于滴虫性阴道炎,通过白带检验可以对两种阴道炎进行诊断和鉴别,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保障女性的生殖健康。

猜你喜欢

滴虫性滴虫霉菌性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9611例孕期妇女阴道分泌物结果分析
滴虫性阴道炎的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滴虫性阴道炎的选择用药
阴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分析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对肺部蠊缨滴虫感染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奥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