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献计量的视角评价建党百年我国医学科技发展

2022-01-19袁子焰高东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6期
关键词:发文论文医学

李 玲 杨 渊 袁子焰 秦 奕 高东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20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九大报告不仅明确了大健康观的核心要义,即“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2]。医学科技是推动医药卫生事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善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3]。本文旨在探究我国医学科技在建党百年来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医学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基于对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的数据搜索,采用文献计量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科研文献体量、质量、国际合作等多方面客观展现我国百年医学科技研究发展的态势和成就,从而体现我国医学科技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在建党百年来的发展中日益增强,不断突破,由此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4]。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系统检索SCIE,检索时间:1921—2020 年。纳入标准:①地点为中国(不含港澳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②研究领域为生物和生化学、临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和基因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药物学和毒理学、精神病和心理学。

1.2 研究方法

将纳入文献以CSV 格式导出,采用Excel 2010 完成数据转换。数据分析、统计,图表制作均使用Excel 2010 完成。

2 结果

2.1 科研论文数量

1980 年,我国年全学科科研论文产出2003 篇。1980—2020 年,我国全学科范围科研论文产出总量以年增长33.87%的速度快速上升,到2020 年,年产出近70 万篇科研论文。同时期我国医学科研论文产出总量也以每年34.84%的增长速度上涨,从1980 年仅有486 篇医学论文发表到2020 年单年度发表了近20 万篇医学论文,在全学科科研论文总量中始终占有20%左右的比例。尤其近1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占比稳步攀升,占我国全学科科研论文总量的比例为28.03%。见图1。

图1 1980—2020 年我国全学科及医学学科科研论文发文量和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占比变化趋势

截至2020 年,我国全学科科研论文累计总发文量为703.12 万篇,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2039.10 万篇),排名世界第2 位,后续分别为英国(546.97 万篇)、德国(428.48 万篇)、日本(362.99 万篇)和法国(294.89 万篇)。金砖国家中,印度192.65 万篇、俄罗斯128.54 万篇、巴西116.21 万篇和南非40.26 万篇。医学科研论文累计发文总量排名,我国以累计155.69 万篇的总发文量位居世界第4 位,前3 名分别为美国(881.75 万篇)、英国(225.45 万篇)和德国(171.18 万篇)。日本(142.78 万篇)和法国(111.37 万篇)位于我国排名之后,金砖国家分别为印度40.51 万篇、巴西39.65 万篇、俄罗斯17.88 万篇和南非10.14 万篇。

1953 年我国在国际期刊发表第一篇医学科研论著,1980—199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总量达1 万余篇,1991—200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超过5 万篇,2001—201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已超过26 万篇,近1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突破100 万篇,跻身全球第2 位。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从占全球医学发文量的0.2%提升至17.0%,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

从医学科技论文产出规模在全球占比来看,1981—1990 年,我国医学科技论文发文量在全球占比不足1%,仅数万篇;2001—2010 年,我国医学科技论文发文量达到26.53 万篇,全球占比上升至4.08%,医学科研产出体量已接近法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2010—202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发文量超过100 万余篇,全球占比为11.60%,已超过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发达国家,世界排名跃升为第2 位。见图2。

图2 1981—199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部分国家医学科研论文数量(篇)及占比(%)变化趋势

2.2 科研论文总被引频次

1990 年之前,我国医学科研论文每年被引频次不足5 万次;1981—1990 年总被引频次为28 万次,占全球被引频次的0.32%;1991—200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年被引总被引频次超过100 万次;2001—2010 年累计总被引频次突破750 万次,全球占比2.57%;2011—2020 年我国医学科研论文总被引频次超过1400 万次,超过日本、法国和德国,全球占比达到6.72%,跃居世界第3 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见图3。

图3 1981—1990 年、1991—2000 年、2001—2010 年、2011—2020 年部分国家医学科技论文被引频次(次)及占比(%)变化趋势

2.3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ategory normalized citation impact,CNCI)

从CNCI 变化趋势来看,CNCI 值从1980 年的0.50 上升至2020 年的1.46,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增长了2 倍。

2.4 高被引论文数量

2011 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仅有278 篇,2010—2020 年,我国高被引论文量以年均涨幅25.39%的速度增长,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印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0%、4.86%、4.23%、4.68%、4.97%和14.53%。2020 年,我国高被引论文量达到2154 篇,同时超越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举跃居世界第2 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高质量论文产出国,全球占比为28.28%。见图4。

图4 2010—2020 年部分国家高被引论文数量(篇)及全球占比(%)变化趋势

2.5 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发文量

1949 年以前,世界医学顶级期刊几乎没有我国学者参与发表的医学论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和《细胞》(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陆续发表文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从发文量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在顶级期刊上发文数量和占比都在提升。7 大顶级期刊中,我国在《自然》《科学》《细胞》和《柳叶刀》(Lancet)杂志的医学科研发文量年均增长率均超10%。见表1。

表1 1949—1979 年、1980—2020 年世界顶级期刊中国和全球发文比较

从我国在各顶级期刊上发文量全球占比来看,21 世纪以前,我国在各顶级期刊上的发文量占比不足1%。2010—2020 年,我国在《细胞》杂志上的医学科研发文量全球占比为6.79%,在《柳叶刀》杂志的医学科研发文量占比为6.37%,在《自然》杂志的医学科研发文量占比增加至5.06%,在《科学》杂志医学科研发文量占比增长至4.93%,在《新英格兰》杂志的医学科研发文量占比为3.32%。

2.6 我国国际合作研究成果

1980 年,我国医学科研文章中国际合作占比为15.43%,2020 年我国国际合作发文量是1980 年的570 倍,占比为22.33%。

3 讨论

论文数量是科研体量的直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规模的大小[5]。被引频次是引文分析用于科技评价中最具代表性的科学计量指标,广泛用于论文评价、期刊评价、科学家评价、机构评价甚至国家层面的评价,通常被看作学术影响力或研究质量的重要标志[6],也是论文发表后产生学术影响力的直接体现[7]。CNCI 是指一篇论文相对于同行论文的被引表现,是标准化且独立于论文规模的指标[8],另外该指标消除了学科、发表时间及文献类型等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是排除了众多影响因素的客观指标[9]。高被引论文是目前文献计量学领域的重要评价指标和情报源之一,其被定义为数据库中最近10 年被引频次排在同一学科前1%的论文[10],其在学术评价中的应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11]。本文基于SCIE 数据库,采取对医学科研文献定量分析的方式,分别从论文体量、研究规模、被引情况、学术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客观展现建党百年来,在党的引领下,我国医学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实施了一系列科研攻关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以及近些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围绕我国医学科技各个方面大力推进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12],我国医疗科研事业成果呈现出跨越式的增长[13]。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国家化,国际科学研究合作的增加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各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4]。无论是发达国家要保持在某一科学前沿领域的优势地位,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原本较为落后的起点上实现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都必须通过国际合作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利用,以实现有效提高本国科研竞争力[15-16]。目前我国已成为科技论文发表和科研产出的国际领先力量,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较新中国成立前显著提升,科技发展带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17]。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出生率为36.0‰,死亡率高达20.0‰,自然增长率为16.0‰,属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18-19]。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各种防灾减灾政策及技术的发展,我国人口死亡率近10 年始终保持在7.10‰左右[20]。人均预期寿命大幅增加,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 岁增长至2019 年的77.3 岁,增幅超过一倍以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世界排名从1960 年的第134 位上升至2019 年的第43 位[21]。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从解放前的200‰左右下降至2019 年的5.6‰[22]。孕产妇死亡率也大幅下降,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500/10 万降至2019 年的17.8/10 万[23]。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与现代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类似,科技发展也从以跟踪为主步入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24]。

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根本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把保障中国人民生活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指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鲜明提出“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以及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定信念。建党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大力推动了医疗卫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人民健康,同时大力发展医药卫生科研事业,多方面多维度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及人民健康促进保驾护航,未来我国医学科技在面向人民健康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更应根据国情开展针对我国国民健康问题的医学科学研究,为全人类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贡献[25]。

猜你喜欢

发文论文医学
医学的进步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医学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