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品牌构建与运作模式思考*

2022-01-19王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品牌化美育设计

文/王荔(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美育”即“审美教育”。于1793年由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主旨是促进人性的完善,即使个体能够通过美育达到自由、提升道德。德国审美教育家奥图、瑞希特认为审美教学目标应关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与心理动作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美高校将美育纳入通识教育部分,强调以美育来推动人的全面成长,在世界各国美育都被作为教育领域重要目标之一。

20世纪初,美育为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教育家所引入我国。此后,美育在我国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并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共同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新精神、新动力和新指引。

2020年12月18日,“面向未来的美育之路”学术论坛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探讨在新的世界格局和历史方位之下,美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1]。教育部召开了第五场“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指出全国87.6%的高校已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八成以上的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学校美育的成果正在逐渐显现。

一、融合“大设计”观念构建美育品牌的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倡导美育。他不仅肯定了美育强大的育人功能,并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以美好生活、美好体验为目标的“大设计”相关理念与实践也正在溢出传统的经济领域、进入社会精神层面,以多层面全视角的审美介入、扎根时代生活,其提倡的多类别的表达形态、多样化的传播途径[2]以及与时俱进的审美态度为审美教育打开了新的视角。学者曾繁仁[3]在《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一文中提出:美育的目的绝不是单纯的培养某种审美的技巧、艺术的技能,而是培养审美的人生观,亦即培养“生活的艺术家”,使其自觉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对待社会、自然、人生与自我。

因此,美育的本质不是单一的技能教育,而是针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展的教育,高校学生是新生活方式与个人价值理念的引领者,同时也是具有不稳定的特质、较易受消极文化影响的群体。美学家朱光潜曾指出:美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曾辉[4]在《大设计观与社会创新设计》中指出了科技的发展不是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唯一核心,文化和设计的力量可以让人更好地回归人性的良性发展,“大设计”提倡整合艺术、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商业模式等多学科视角和方法,淡化设计边界,赋予设计更丰富的角色与使命,既关注个人生命自适其美的身心安顿问题,也重视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美美与共的关系问题。

综上,相关研究体现了“大设计”概念强调以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其体现深切的审美导向意义与人文价值关怀,有利于培养更加健全的人,对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有深远意义,对于拓展美育学术思维,促进美育内涵与外延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品牌(Brand)作为“大设计”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讲是个体和团体的一种识别符号、一种精神象征、是价值观的核心体现,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目前,学界鲜少以艺术设计角度切入高校美育品牌建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而高校美育亟待依托设计专业的特点和不断创新的实践精神,提炼高校美育品牌内核,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和经营理念,开展特色化、专业化、样本化的品牌建设研究[5]。

二、高校美育品牌构建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经验逐渐拓展至日常生活领域,即美育被转换为增强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在此语境下,以社会参与为导向,经由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审美行动,审美教育意在帮助个体通过内在审美能力的不断扩充,以实现个人自由自律与社会秩序的协调。那么面对活跃的年轻群体,高校在美育品牌建设中应考虑以下层面的问题:

(1)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利用设计学科的整合优势以美育人,以美凝聚和引导学生,营造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美的氛围。不仅以美育品牌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办学特色,更能以美育促进德育,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将高校美育品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如何围绕实现“培养创造性文化”这一目标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美育活动形式。构建跨学科平台,增强互动,通过校内校外不同领域的协同工作,以品牌整合的思路将“美术”“设计”“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相结合,学生也参与策划运营基于综合性项目型的课堂模式,此外应注重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和民族民间艺术与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以设计思维与创造性转化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同时注重汲取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以高校美育品牌化的鲜明形象推广特色文化、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美育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师资培养。发挥全方位、多维度的美育优势。

同时,还应关注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包括如何在美育品牌化过程中厘清其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层性,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以及在高校普遍存在的美育相关工作人员和资金不够充裕的情况,探究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动模式,解决美育实践活动中的资源共享和人员协调问题。

此外,如何面对成长经历、专业方向不同的审美基础有较大差异的高校群体,真正通过美育品牌化进程中的持续输出,实现个人审美能力到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并建立系统的、简洁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也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融入大设计观念的美育品牌化研究路径

(一)大设计与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本校为样本,秉承校训宗旨,依据学校类型特色构建美育品牌。利用大设计的学科优势增强美育活动的氛围感,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新,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学生的归属感[6],将培育和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利用大设计的学科优势以美育人,在校园中普及良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以造型创造能力和主题创作表现力为训练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觉探索能力,以创新之美凝聚和引导学生,营造潜移默化的美育氛围[7]。以艺术设计美育增强学校软实力和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高尚情操。将高校美育品牌和各类精神文化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育促进德育,建构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

(二)大设计美育平台构建研究

整合本校已经开展的美育课程和美育教育工作,增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动性,在大设计观念下搭建美育平台。展开场室建设与美育师资团队建设,打造美育课堂、美育联合工作坊、美育社区等实践项目,充分融入文化艺术、工艺技术、生活美学、创新创业等内容,将美育贯穿通识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促进各专业各院系乃至各高校之间的互通互动互联,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加强构建更高水平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8]。

(三)构建“四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选修与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理论+鉴赏+实践”的立体化美育课程体系。遵循美育的特点,以品牌化为主线推动高校美育建设,充分利用大设计的复合功能,从概念到可触端,以专题调研、元素提炼、策略演化、创意呈现、品牌推广作为设计路线的五个重要发散点。其中“背景文化梳理”和“课程内涵建构”属于本课程体系的研究重点,前者通过调研分析梳理信息,并以此作为后者深入挖掘的基础[9]。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与创作能力培养来确保课程内涵建构的多样可能性,帮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建立清晰的转化路径,同时利用高校的机构优势、专业优势来综合性地推动文化产业性质的规划和运作模式,既有助于本校美育课程阶段性、成果性的转化,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设计产业为基础,立足于把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语言转化为创意设计产出,把课程内容作为孵化器和转化器,扎根时代生活,激发高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创造活力。

(四)美育平台品牌化构建

图1 高校美育品牌化研究路径

基于以上构想,关于美育平台品牌化构建的探索可分为两个板块:其一,要与学校办学特色、设计专业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并依托地域优势构建美育品牌体系,其二,新时代美育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应注重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和民族民间艺术,同时注重汲取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以拥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以此设立专项课题,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模式。以本校为例,作为师范类高校,本身具有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应当大力推广校园文化,进而形成鲜明的校园品牌形象,同时将其融入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与传播。这是构建美育平台品牌化、特色化的主要思考方向。因此,我院试点在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课程“走出去”环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去相关民间艺术、非遗传承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文化创意公司的运作机制以及运营模式,与地方产业做生态性的有机整合[10]。在“请进来”环节中邀请了珐琅彩、布艺、皮具、手工书等在民间艺术、社会美育领域有较高造诣的第二导师、非遗传承人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及相关文创作品的制作工艺,并举办工作坊,将其技艺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以“非遗传承·文创衍生·创新平台”为主题举办校园创意市集,使校园美育活动的开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实践,旨在让各个专业的同学们通过此类活动感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以创意创新思想为驱动力,体验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与制作,为同学们提供艺术设计相关学习、创作、展示的平台[11]。同时也为学生提供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共享的“衍生孵化平台”, 为其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促进学生双创作品的品牌化与产品化。进而推进美育平台的品牌化构建。将大设计的理念与美育功能从生活方式的引领到精神层面的融汇,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为核心,逐步开拓高校美育的辐射领域[12]。

(五)评价与持续改进

对平台、课程、教学、学生发展进行的评价应以数据做为基本依据,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构性访谈等方式开展一系列专项调研。进行有效反馈,精准调整改进方向,通过美育品牌化进程中的持续输出更好地发挥大设计的美育功能与价值。

四、结语

依据学校类型特色进行合理的品牌构建研究,充分利用大设计观念的整合性进行战略性部署,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美育联动平台,将美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等各领域。并通过本土地域文化采集与梳理,进行文化产业规划和运作模式研发,以品牌塑造和推广的模式整合高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美育资源。构建特色鲜明、合理运转的高校美育品牌,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的破解路径,同时也能够为高校美育发展提供完整的模式样本,为跨学科跨专业的美育联动提供更多可能性。

猜你喜欢

品牌化美育设计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大兴路径”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美育教师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