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平遥古城灭火救援力量不足与解决对策

2022-01-19邴震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期
关键词:消防站消火栓场所

邴震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机械园南街消防救援站,山西 晋中030600)

平遥古城年代久远,砖木、木结构建筑较多,尤其是2019-05-30武庙火灾发生以后,针对文物古建筑的防灭火工作及方案、策略逐渐细化完善。但是,从现有情况看,其在灭火救援力量方面仍存在不足的问题。

1 平遥古城基本情况

平遥古城位于平遥县境北部,1997-12-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平遥古城城墙周长6 163 m,墙高约12 m,整个古城面积225万m2,是中国境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共28家,其中国家级7家(均列为重点单位),市级2家,县级19家。平遥古城除各景点场所配备的消防设施设备外,古城内建有消防救援站一座,市政消火栓220处,居民配发的免费灭火器9 000余具。

同时,在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3 700余处年代久远的民居建筑,其中近400处非常完整。平遥古城也是唯一拥有常住居民的古城,平遥古城居民4万余人,古城人员多而杂,常驻居民以老年人居多,消防意识较为淡薄,游客、商人、中外友人流动性大,消防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群无形之中带来了不小的消防安全压力。加之居民房屋皆是老旧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隐患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平遥古城灭火救援工作虽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地理位置、灭火条件和场所条件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消防救援站位置分布

平遥古城内设有一处消防救援站,其中古城消防救援站位于衙门街,临近平遥县衙,位于古城步行街区域。从位置上来说,古城消防救援站位于古城中部偏南方,实际位置位于古城步行街繁华街段。在此处,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由于步行街区较为繁华,其实际人流量与火灾隐患均较大,位于步行街区,有助于对旅游景区的消防安全控制,能够较为快速地对旅游区域的火灾及突发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然后,对于文物古建筑保护来说,由于古城内大部分文物古建筑集中于古城的东部、南部,步行街区文物古建较多,古城消防救援站位于古城中部,且毗邻平遥县衙,对于大部分高等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较为有利。最后,对于日常消防巡逻与熟悉演练等工作来说,古城消防救援站所处位置位于繁华街市,对于开展日常巡逻和古城内场所熟悉演练工作较为有利。但是,地理位置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出动较为不便,虽然古城消防救援站地处繁华街区,站内消防车辆均为小型车辆,但由于位置处于古城派出所背后,出入存在一定的阻碍情况。然后是古城步行街与普通街道存在栅栏,虽然有相关联动机制,但出入步行街区仍会造成出警时间延长。另外,节假日期间,古城游客较多,以2019年国庆节数据为例,游客峰值为17万人,且大多集中在步行街区,现实的街区场景是人满为患,行人都无法正常走动,消防救援车辆的出入势必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出警时间。最后是古城消防救援站的位置对于古城西部北部辐射能力不强,古城消防救援站位于南部,对于古城的北部尤其是西北部的灭火救援工作展开,在出警时间方面,无法达到第一时间到场的要求。以古城消防救援站与古城西北角进行测算,路程距离约2.3 km,但实际行车时间在游客较多的时刻将会达到15 min以上,与5 min到场的设想相去甚远。

2.2 供水问题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对古城灭火设施造成一定的局限性,除个别场所修建消防水池外,其他场所的实际灭火救援站中,主要靠连接古城供水管网的消火栓提供。目前平遥古城内消火栓共有220余处,按照GB 50974—201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要求,市政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 m,间距不应大于120 m。古城主要水源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以最长的东大街、西大街为例,长度1 550 m,共有消火栓12个,虽然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由于古城的特殊性,其消火栓间距应当更短。同时,对于一些较为狭窄的街道,消防车无法顺利通过,在这些街巷中无市政消火栓的分布,若需要消防用水,只能通过干线水带从附近消火栓处引水,一方面水源可靠性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水压大小有时会因水带长度产生压力损失,这些部位的供水能力将会大打折扣。

图1 古城消防水源和车辆通行图

此外,平遥古城供水管网由于是市政与消火栓共用,因此,在用水高峰期时,例如午餐、晚餐时间,古城内居民用水量较大,消防用水会出现水压不足的情况。虽然在古城的上东门外修建一处1 800 m2蓄水池的增压泵站专门用于缓解古城消防用水矛盾,但是,由于管网及增压泵站所处位置,对于古城西部及管网末端的供水压力能否保证仍存在疑问。

2.3 文保场所自身问题

在平遥古城的众多文物建筑中,除其中的国保、省市保单位有专人进行看守外,部分县保单位有原住民居住其中,少部分县保单位长期不开放或处于无人看管。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管理较好,人员消防素质较高。但部分县保由于居住有原住民,且居住人员大多以老年人为主,其自身行动不便,虽有一定的消防安全意识,但行动较为不便,部分陋习也导致场所内火灾隐患较大,例如在部分县保单位中住有原住民的住户,存在室内电线私拉乱接和室内充电动自行车的情况。此外,一旦发生火灾,这部分老年人的报警、自救及逃生意识和能力较低,对灭火救援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根据15 min消防理论及火灾发展阶段曲线可知,由于老年人的报警意识较低,会极大地延长发现火灾时间和报警时间,从而耽误灭火救援工作的最佳时期。

3 解决对策

3.1 增建站点

平遥古城内除现有的一座二级消防站和各景区场所的微型消防站外,笔者认为,应当再增建2处消防站为宜。一处地址应选择在古城西北处,位置在电影宫(柴油机厂)附近为宜。此处消防救援站可以辐射至整个西部片区,此外,由于电影宫是各类活动的举办地,也有利于对于活动赛事的消防安保工作。另一处地址应选在古城东部东大街或上东门附近(例如上东门居民停车场),由于现有消防站位于中部,对于古城东部文庙、城隍庙、清虚观、火神庙等场所的辐射保护能力较低,因此,在东部位置建设一处消防站对保护东部文保单位及居民区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古城实际,消防救援站规模为二级站或小型站为宜,建设时需充分考虑古城风貌及消防车辆出入等影响因素。

同时,在增建消防救援站的同时,相应增配一些消防队员,例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配政府专职队员,增强古城消防救援力量。

3.2 加密管网

平遥古城内消火栓管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粗加密。其中,古城消火栓适宜加密至主干街道40~60 m间距、末端街道60~80 m间距。主管网、支线管网有所区分,考虑到古城增压泵站的作用,宜在适当位置增添单向阀,确保发生火灾时,增压泵站带压消防水能第一时间流向火灾场所。

同时,增强市政消火栓的可靠性。在日常的巡检巡查中,存在一定市政消火栓损坏的情况,例如消火栓漏水、阀门无法正常开闭、消火栓堵塞等情况,市政自来水公司应当定期派人对古城市政消火栓进行巡查。同时,由于平遥古城地处北方,应做好消火栓在冬季的保护,避免消火栓冻结。

3.3 加大宣传及保护

2018-09-30通过了新修订的《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其中专门针对古城消防安全设置条款:第十六条要求县人民政府消防主管部门制定古城区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制;第十七条在古城内禁止了燃放孔明灯、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等一系列高危火灾隐患行为,要进一步依规依法强化政府部门、居民、游客防火义务。此外,加强火灾扑救常识的教育,强化场所人员的自救能力。

政府也为古城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电方面采取的措施如下:①实施电力主干网增容改造。从古城内的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等14条重点街巷做起,实施古城内电力主干网增容改造工程,极大地缓解古城内用电矛盾。②分批整改居民住户三电线路。分批次对平遥古城内7 000余户居民住户的电力、电信、电视“三电”线路进行改造,实施穿管保护、规范敷设,对古城内各大街的电表箱进行更新维护,确保不漏电,保证用电安全。③专项治理经营场所电力线路安全隐患。对古城内经营场所内的电力线路进行整治,要求对电线一律实行穿阻燃的PVC管保护,加装空气开关,目前大多数场所都已整改完毕。但不可否认的是,居民住户家中的私拉乱接现象及不安全的用电现象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当地街道办及综治网格员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针对古城居民采暖方面,旧时古城居民采用蜂窝煤锅炉进行取暖,不仅污染环境,火灾危险性也较大,锅炉高温或飞溅火星极易引燃周围可燃物,同时烟道附近的木质结构也极易蓄热引发火灾。目前,已经开展了古城内锅炉取缔工作,积极推广电力、生物质锅炉等方式进行取暖,但此项工程也并非毫无漏洞,例如生物质锅炉也存在有一定的火灾隐患和风险,必须提醒居民按规定要求操作,避免火灾发生。例如电力取暖势必会造成古城内电网负荷增大,会带来一定的火灾风险,相关的电网扩容及电力改造工程也必须及时跟进。

3.4 提升防消结合意识

现在,消防救援工作的指导方针依然是防消结合,以防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些早期火灾报警探测设施和初期灭火装置对于文物古建筑保护是更为重要的,也是提升灭火救援工作的有力武器之一。在古城文物保护单位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例如无线烟感、智慧用电装置等设备,可以有效提升早期火灾探测的能力。从前期平遥古城部分单位智慧用电和无线烟感等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一方面这些装置可以提前预警、有效报警。仅在2019年,古城内部分文保单位因此类设备报警避免火灾就有3起。例如:在某文保单位,由于香炉内香复燃,引发无线烟感报警;在某文保单位,由于场所内三项电各项荷载不平衡,导致部分线路温度过高引发智慧用电报警。

除了利用器具预防以外,发挥微型消防站的作用,也是提升防消结合工作的重要保证。例如建立完备的微型消防站及配备全套消防器材。微型消防站人员在日常定期开展消防巡查,尤其在后半夜时段定时巡查,完善完备应急处置人员和应急处置流程,按“三知四会一联通”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分别进行初期火灾扑灭和人员引导疏散工作,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同时,定期开展消防演练,模拟火灾发生时如何进行扑灭。并且在景区醒目位置张贴习惯消防宣传标语,让游客树立起消防安全意识,杜绝不文明行为。

“消防工作,一半系于宣传”,要进一步织密“宣传网”。广泛发动“网格长”“平安妈妈”消防劝导团、夜间仿古“巡更队”“红袖章”消防志愿者进行消防宣传。例如平遥古城“平安妈妈”消防劝导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古城内义务宣传14年,通过走街串巷、深入住户的方式为古城居民游客普及消防知识,对古城防火特别是预防“小火亡人”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升公众对于古城消防工作的参与度和认知度,鼓励形成更为丰富和广泛的消防志愿者团体,强化对古城消防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让消防工作,“防火”挺在一线,让各类人员自觉主动接受消防知识的熏陶与洗礼,真正做到人人关注消防,人人了解消防,人人都是防火监督员,人人都是灭火小能手的效果。

此外,古城部分单位应当强化现代灭火设施的配置。以细水雾灭火系统为例,从灭火效率上讲,细水雾系统较为高效,能够将古建筑火灾控制在初期甚至熄灭。从水渍损失来讲,细水雾用水量较小,可以避免对文物本体的破坏。且由于用水较小,相关管道的敷设较容易,较便宜,误喷容错性较高。张波[1]在《拉布楞寺灭火系统的优化设计》中,对细水雾灭火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灭火效果显著。

因此,从各方面考虑,强化古城防火水平,提升文物古建筑专用灭火设施的配置,可以有效提升古城灭火救援水平。

4 结束语

平遥古城因其历史特点和文物本身的不可恢复性,消防工作尤为重要,又由于古城的特殊性,消防工作不能以其他场所的消防规范生搬硬套,部分措施在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找寻有效的代替方案,确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永远保存、世代传承[2]。

猜你喜欢

消防站消火栓场所
河南济源市政消火栓有了“身份证”
十堰2082个微型消防站助力火灾防控
市政消火栓与室外消火栓的系统探讨
小小消防站 安全大保障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上海奉贤提升微型消防站实战能力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智能消火栓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