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研究

2022-01-18孙立青

文化与传播 2022年2期
关键词:洞村湖南攻坚

孙立青,魏 梦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并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希望其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经验”[1]。自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这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是本轮脱贫攻坚工作的起点,其脱贫攻坚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有着重要的对外传播价值。

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完美收官、乡村振兴全面开局的关键时期,总结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不断提升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效力,有利于落实湖南省《关于新时代推进湘西地区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意见》,有利于推动“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为落实“一带一路”建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湖湘智慧和湖湘方案。

一、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意义

湖南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湖南西部与南部,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永州市境内7个自治县,以及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和自治县外的民族乡等。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带领湖南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减贫史中留下辉煌的一笔,形成中国反贫困实践的宝贵经验,具有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其有利于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湖湘各民族群众创造的人类减贫奇迹,有利于为加快推进全球反贫困进程提供经验借鉴,有利于实现湖湘乃至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效力重建。

(一)推介湖湘成就,有助于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群众创造的减贫奇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实现这一承诺,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民族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2021年2月,脱贫攻坚战在北京宣告取得全面胜利。作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之地,湖南干部群众经过8年奋战,全省51个贫困县、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特别是“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平均每年减贫超过100万人,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其中,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出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是十八洞村人们过去艰辛岁月的真实写照。2011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1280元。这仅为花垣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77%、34.84%、19.49%和18.35%。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2017年2月,十八洞村达到了脱贫标准,成功实现脱贫[3]。

脱贫攻坚期间,湖南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也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减贫奇迹。脱贫攻坚期间,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绩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呈现在国内外受众面前。其脱贫攻坚实践与经验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工作。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强化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就的对外传播就显得比较有信服力。其对外传播就是在推介湖南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就是在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群众创造的减贫奇迹。

(二)传播湖湘智慧,有助于加快推进全球反贫困进程提供借鉴

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长期普遍存在、亟须解决又难以攻克的难题。对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成果的总结和推介有利于进一步传播湖湘智慧,为加快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进程提供借鉴。

湖南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相关理论产生的重要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后,又多次对其进行了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吉首大学“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的专家学者基于对包含湖南民族地区在内贫困地区的调研,提出了“人业地”综合贫困识别指标体系和治理框架等研究成果[4]。十八洞村的村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5]。这些经验都有着对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其传播有利于为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工作提供借鉴,也有利于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打造湖湘形象,有助于实现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效力重建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家形象指的是中国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际社会民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自从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形象愈加重要。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有利于实现湖湘形象乃至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打造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

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中,中国逐渐认识到世界各国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中国自身评价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外国势力炒作的“人权”问题、“中国威胁论”等对中国的批判往往容易使中国的对外传播陷入被动。为此,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增添脱贫攻坚经验在内的新的传播内容。

在中国所取得的受到全球瞩目的各种成就中,减贫成就是世界公认的,也得到其他国家认可[6]。这源于贫困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能够引起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共鸣。为此,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更容易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接受,更有利于实现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过程的效力重建。

二、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特点

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指的是国际传播,其呈现出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协同发力的特点。对外传播通过报道湖南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一批典型的人物事迹,展现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宣传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

(一)影视作品创作成为经验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和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批以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这些作品讲述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湖南民族地区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示和传播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经验,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脱贫攻坚期间,电影《十八洞村》(2017)、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等反映十八洞村在内的湖南省西部少数民族乡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经典影视作品呈现在了受众面前,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8年12月,作为十九大献礼影片的《十八洞村》(2017)获得了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7]。

电影《十八洞村》(2017)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等苗族村民在青年扶贫干部小王的帮助下,不断激发村民脱贫攻坚的内在动力,根据十八洞村的实际,寻找脱贫致富的方法与道路,谋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讲述了懂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青年扶贫干部濮泉生与都市女记者沙鸥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在祖国最需要的农村地区挥洒青春热血,带领少数民族群众改变少数民族村寨澧水市庸城碗米溪村贫困景象的故事。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故事都来自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

具体来说,这两部作品具有以下特征和特点:一是在主题意蕴上用生动鲜活的故事来展现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二是在故事叙事上实现了主旋律作品的青春化表达;三是在审美韵味上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四是人物塑造上实现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农民的群像表达;五是艺术手法上力争还原与展现湖南省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这两部影视作品展现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的生动实践,实现了脱贫攻坚这一主旋律的创新性表达,对展现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形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文学作品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湖南省内外文学界人士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聚焦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创作出了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报告文学、散文等文学体裁。这些文学作品当中的一大部分都是各级政府重点策划和扶持的脱贫攻坚主题创作专项。这些文学作品在传播湖南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经验的同时,也为下一步实现文学作品影视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龙宁英的报告文学《逐梦——湘西扶贫纪事》(2015)以时间为故事的讲述线索,以脱贫攻坚的重大行动为文章节点,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民族群众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书写[8]。彭学明的报告文学《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故事》(2018)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十八洞村一个个经典的脱贫攻坚鲜活案例。为了这本书的撰写,作者彭学明一年八次实地走访十八洞村,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9]。李迪的报告文学《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2020)讲述了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鲜活故事,在其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劳动者身上那股推动时代发展的蓬勃力量[10]。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乡村国是》(2017)讲述了包括十八洞村在内的全国39个县202个村庄的故事,是一部有着历史纵深感和现场感,全面反映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的作品[11]。此外,凌鹰的散文集《我的十八洞村》(2018)[12]、湘西州和吉首大学牵头组织编写的《摆脱千年贫困的湘西探索与实践:精准扶贫首倡地样本解读》(2021)[13]等都讲述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这些作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其中,纪红建的《乡村国是》(2017)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14],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2015)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5]。值得注意的是,以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聚焦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对湖南其他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经验相对关注较少,这也是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题材文学作品创作下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新闻媒体成为经验传播的重要阵地

2013年11月3日,十八洞村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自此,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受到了各级、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新闻报道的机会。特别是在重大节日等关键时间节点上,涉及十八洞村等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的报道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

2016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十八洞村”扶贫故事》;2017年,央视《新闻直播间》连续两天报道《村庄里的中国:再访十八洞村》;2018年,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精准扶贫这五年,十八洞村看变迁》。随着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提升,这些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2019年,一批国家级媒体赴湘西州开展集中采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刊发了《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湖南湘西:聚焦精准 决战脱贫攻坚》《扶贫走新路 春雨润湘西》《十八洞村彻底变了!》等重要报道。

脱贫攻坚期间,各级新闻媒体刊发的新闻作品全方位深度展现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果,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十八洞村:穷,就从根上拔》《十八洞村新年喜事多》《十八洞村彻底变了!》在内的新闻作品更是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面向海外受众的媒体,并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的关注。这都是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当前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新闻作品等共同推动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与此同时,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以下挑战:对外传播推介哪些内容、由谁来进行传播、怎么去传播等。具体而言,就是如何实现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全景式展示;如何实现湖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搭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体系;如何积极面对和处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过程当中存在的文化冲击等。

(一)如何实现对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全景式展示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湖南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道完成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事业。可以说,湖南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脱贫攻坚的实践与经验都是不可简单分割的有机整体。

当前,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主要以十八洞村的脱贫攻坚经验为典型代表。这是因为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其脱贫攻坚经验在国内、国际范围内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相较而言,湖南其他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经验虽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外传播的价值,但需要争取更多的对外宣传机会。可以说,如何进一步探究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全景式展示路径,更好地呈现出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效,已经成为对外传播内容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要实现十八洞村为典型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全景展示和整合传播。湖湘大地各民族同根同源、多样和谐,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也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成果。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各民族的脱贫攻坚经验传播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具体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案例突出各民族脱贫攻坚实践的特色,但是总体上应当把握湖南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实现脱贫攻坚的特征,实现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整合传播。

(二)如何实现湖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

总体而言,湖南民族地区尚处于一种媒介生态环境相对失衡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湖南民族地区媒介发展水平落后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不能完全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湖南民族地区内部当中,媒介生态结构的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电视、报纸、广播等依旧是传播的主要媒介,移动互联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三是传媒业对农村地区关注相对较少,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相对脆弱的媒介生态环境制约了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在传播主体上,湖南民族地区缺乏影响力较大的传播平台,这限制了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从传播范围来看,湖南民族地区多数媒体传播范围较为狭窄,更多指向的是民族地区内、省内及国内,国际传播较少;在媒体运作上,传媒平台间缺乏协作,协同发力的能力不足;在媒介类型上,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传播主要依靠传统主流媒体,微博等新媒体利用较少;在传播内容上,一般性报道较多,采用新技术手段的报道、特色鲜明的报道、综合性的系列报道专题板块较少。这都阻碍了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为此,如何实现湖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缓冲脱贫攻坚经验传播中存在的文化冲击

当前,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虽然取得了持续、有效的效果,但受到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走出去”还面临很多壁垒,存在着“传不开、叫不响”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包括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在内的中国脱贫攻坚成果逐渐走出国门,但其传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元文化对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传播形成了冲击。文化冲击是对外传播的常见现象。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如何打破其束缚,实现国外受众间的有效传播,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二是中外文化差异影响了国外受众对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理解。湖南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脱贫攻坚实践和经验也难免具有地域性特色。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中,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对这些差异化的民族文化事实、脱贫攻坚实践的理解往往会不充分。

四、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要实现进一步的效力重建,就需要在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内容、传播路径、传播理念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具体而言,就是要采用纪实手法讲好国家叙事中的脱贫攻坚故事,通过寻求共情话题解决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过程当中的文化冲击问题,依靠融媒体实现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有效传播和进一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一)采用纪实手法展现好国家叙事中的脱贫攻坚叙事

国家叙事指的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传播,旨在向国际社会讲述自身故事、价值观念、发展目标,增进国际社会对国家实际和发展定位的理解。脱贫攻坚在我国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国家叙事的主要内容[16]。在这种国家叙事当中,纪实手法的运用容易还原脱贫攻坚的真实场景,让受众更为信服。

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叙事过程当中,要采用纪实性的手法,向国际社会讲明白湖南民族地区农村贫困户生活的变化,以生动的方式还原脱贫攻坚工作中具体的人物形象,还要展现脱贫攻坚案例中的形象和情感,深挖人物背后的情感线,引起受众的共鸣。

电影《十八洞村》(2017)以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十八洞村扶贫干部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故事为原型。为了讲述好脱贫攻坚故事,导演苗月及其创作团队深入十八洞村及其附近村寨走访调研来收集故事创作的灵感。电影《十八洞村》(2017)从素材收集、剧本创造到拍摄完成共经历了1年多的时间,这为保证影视作品故事纪实性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影视作品中,村民放弃务工返回建设家乡、绣娘发挥苗绣技艺特长成立苗绣合作社、村民勠力同心修建村寨通往外界的公路、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单身汉杨懒在脱贫攻坚中实现自我的救赎并找到了爱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品中展现的故事、人物都有其现实原型。

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同样采用了纪实的手法。电视剧中的故事素材多来自湖南省西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村中大力推动网红直播带货、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成立莓茶合作社等都是脱贫攻坚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最为特别的是,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每集中都附加了时长为2~3分钟的脱贫攻坚故事微纪录片。微纪录片真真切切地呈现了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扶贫干部、生动的脱贫攻坚事件、丰硕的脱贫攻坚成果和真挚的脱贫攻坚感受。

上述作品当中这种创新性的纪实表达让受众回到电视剧创作团队调研的一线与故事叙事的源头,让受众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扶贫的真实历程,更能体会扶贫工作者的真实感受。

(二)寻求共情话题进行脱贫攻坚经验的传播

文化冲击、文化差异是对外传播过程当中绕不过去的问题,其限制了对外传播的效力。面对解决贫困这一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寻求共情话题来缓和文化冲击、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实现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跨文化的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李子柒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可以参考的对外传播案例。2018年,李子柒短视频登录YouTube。视频里面中式的自然美吸引了国外社交网站上大量的外国观众。虽然李子柒短视频作品中没有配上字幕,但是也没有阻碍中式的自然美对外国观众的吸引。这主要是李子柒短视频展现的田园生活元素是全人类的共同母体,能引起国外网友的共鸣。这说明选择和提供人类共同的话语来提升文化传播接受主体对传播内容的熟悉度,可以有效推动对外传播。

同样,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领域当中,脱贫攻坚工作中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生态、扶贫等符合人类共性的议题都可以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这些内容的传播可以实现脱贫攻坚经验的深度展现。

在寻求共情话题进行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深度理解不同国家、地区受众存在的文化背景差异;要寻求不同文化中展现出来的人类共同文化逻辑,并针对不同国家、地区进行差异化、多样化的传播;要凸显出人类社会共通的价值观念;要从人性相通的角度突出脱贫攻坚过程中展现出来攻坚克难的不羁精神、善良互助的美好品质等。

(三)依靠融媒体实现脱贫攻坚经验的有效传播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和传播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对外传播过程当中,湖南各级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媒介融合,不断创新扶贫攻坚对外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打造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互补与融合的对外传播矩阵。

一是要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传统媒体长期积累的公信力、比较完备的新闻采编体系、深度报道的能力,对更为深度和广度地挖掘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影视作品创作方面,就要借助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来扩大主旋律作品的影响力。事实证明,技术推动着叙事话语和模式的变迁,媒介特质决定了叙事的文本形式和话语模式[17]。在影视作品创作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介技术的融合,影视作品传播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为此,影视作品制作和传播方式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变。在反映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题材影视作品当中,要适应当前受众的审美需求,就要使青春化的叙事表达成为其主要的叙事方式[18]。在文学作品创作方面,可以资助资深作家驻村进行采写,挖掘出一批鲜活的故事,创造出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等。在新闻作品创作方面,要强化中央级、省级和民族地区传统媒体对脱贫攻坚经验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报道。

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用户海量、交互性好、传播速度快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湖南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经验的创新传播。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挥新媒体用户海量的优势,实现脱贫攻坚经验话语的广泛传播;就是要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让关于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的话题获得较好的传播效力;就是要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实现脱贫攻坚经验的快速传播。

(四)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的发展难题,中国以生动的脱贫攻坚实践向全世界、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和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下,各族人民群众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精准剖析致贫原因,对症解决制约村寨发展的难题,真正实现了脱贫致富。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当中,要进一步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

脱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性的“四个自信”[20]。湖南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实践及经验的对外传播对总结脱贫攻坚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塑造新时代民族地区形象、助推全球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题材作品在创作上要用生动的故事来展现时代主题,要实现主旋律作品的青春化表达,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展现,要塑造新时代少数民族农民的群像,要还原与展现脱贫攻坚的实际。

在对外传播过程当中,除了介绍扶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要多角度地展现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例如,在《十八洞村》(2017)、《江山如此多娇》(2021)两部影视作品当中,青年扶贫干部入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寨基本情况,算清全村的经济账,做好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工作经验就是从十八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得出并推广的经验。电影《十八洞村》(2017)中青年扶贫干部小王激励主人公杨英俊带领十八洞村民脱贫致富和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中从“以贫为耻”改为“炫贫为耻”的扶贫宣传标语则体现出了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拔掉农民“等靠要”穷思想、激发脱贫发展的内生活力的经验与做法。电影《十八洞村》(2017)中苗族绣娘组建苗绣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电视剧《江山如此多娇》(2021)中村民共同修筑隧道、填埋尾矿、组建莓茶合作社的做法都体现出了脱贫攻坚工作措施上的“精准”二字。可以说,这两部影视作品都通过生动的故事全面呈现了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

以十八洞村作为代表的湖南民族地区取得了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在总结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意义的基础上,展现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特点,分析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内外形势提出推动湖南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对外传播的策略,既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湖湘智慧,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也是担当起大国责任,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洞村湖南攻坚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