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6-2020年国内梭罗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2-01-18金和艳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发文

金和艳, 白阳明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超验主义者代表之一。20世纪以后,随着环境危机的加深,众多环境运动的爆发,人们对于梭罗的欣赏与赞誉纷至沓来,梭罗蕴含在其著作中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生态思想以及简单生活观受到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1-10]。

梭罗在中国的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920—1949年:早期国内对于梭罗的认识和研究只是一些粗浅的介绍[1-5]。1949—1990年,梭罗著作的译本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梭罗及其作品。1990至今,由于中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梭罗的思想,尤其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国内掀起了研究梭罗的热潮[6-10]。刘略昌[9]和陈爱华[11]分别梳理并分析了1929—1949年以及1949—2005年国内梭罗研究整体现状,而2006至今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跨学科的特点,并且该段时间内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基于此,本研究将借助中国知网以及CiteSpace.软件,从整体上对2006至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厘清梭罗研究在中国的完整脉络,为国内梭罗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运用科学知识网络图谱CiteSpace软件以及中国知网软件对所选取的80篇关于2006至2020年国内研究梭罗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科学的知识图谱。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该段时间内国内梭罗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借助科学的知识图谱分析该段时间内研究梭罗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数据的来源

本研究将中国知网作为最基本的数据源,通过中国知网自带的高级检索功能,对2006至2020年期间内所发表的关于梭罗的文献进行检索。将主题词以及摘要关键词均设定为“梭罗”,将选取文献的起止设定为2006~2020年,相关文献源勾选CSCD期刊、CSSCI期刊、SCI期刊以及核心期刊进行高级检索,通过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及手动排除的方式选取了88篇研究梭罗的相关文献。

1.3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结合中国知网以及CiteSpace软件,对选取的88篇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首先,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功能统计2006~2020年期间研究梭罗的发文量,从整体上把握该时段梭罗研究的变化。其次,运用CiteSpace软件将88篇文献进行数据处理,将其转化为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文献。然后对88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呈现,分析该时段研究热点。最后,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选取的88篇文献的作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该时段研究梭罗的高产作者以及高影响力作者,通过高影响力以及高产作者分析该时段研究梭罗的热门话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整体的发展趋势

图1为中国知网2006-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总体年度文献发文量,该时段内发文量为1480篇。由图1可以发现:2006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为54篇,2020年发文量为88篇,2006-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比较稳定,虽然有几年的发文量有所下降,但是均超过了2006年的发文量,所以该段时间内国内梭罗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时,该段时间内相关的梭罗研究的文献总量为1463篇,平均每年的发文量大概为97篇,其中,2015年的发文量最多,约为126篇,说明该段时间内关于梭罗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6-2020年国内梭罗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快速发展期、缓慢发展期以及低潮期。快速发展期(2006-2012年):2006-2009年以及2011-2012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9-2011国内梭罗的研究的发文量略有下降,但是总体上的发文量是增加的。缓慢发展期(2012-2016年):由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该时段每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均超过了100篇,虽然2013年以及2014年发文量略有下降,但还是明显超过2006至2011年的年发文量,说明该段时间国内处于“梭罗热”的一个阶段,得到了国内学者极大的关注。但发展比较缓慢。低潮期(2016-2020年):2016-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呈现明显“降温”趋势,尤其是2016-2017年期间,发文量呈急剧下降趋势,2016-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趋于饱和阶段,需要从不同的新角度来研究梭罗。

图 1 年度发文量

2.2 研究热点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所选文献的关键词、作者进行聚类的可视化分析,探讨2006-2016年国内研究梭罗的热门话题及前沿发展趋势。

2.2.1关键词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0年所选的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88篇文献进行可视化聚类分析。通过图2可以看出,该时段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的热门话题主要是:梭罗与人与自然、梭罗与沈从文、梭罗与《瓦尔登湖》、《瓦尔登湖》与《边城》等等,而且该图谱呈现了国内关于梭罗的研究,对其著名代表作《瓦尔登湖》的研究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国内学者广泛的关注,而对梭罗的其他著作关注相对较少。如:赵树勤、龙其林于2010年从《瓦尔登湖》出发探讨了外来文学对当代散文兴起的影响;陈爱华于2011年探讨了国内《瓦尔登湖》的翻译出版现状;陈广兴于2019年分析了《瓦尔登湖》中关于《四书》的引用以及悖离现象等。

CiteSpace软件不仅可以显示出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而且可以统计出每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count)以及中心度(centrality)。出现的次数(count)与中心度(centrality)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某领域的影响力越高。由表1可以明显地看出2006-2020年所选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率(count)以及中心度(centrality)都比较高的是梭罗以及《瓦尔登湖》,说明这两个关键词是该时间段内研究梭罗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作证了图2的观点。

图 2 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

表1 关键词的频次与中心度

2.2.2高影响力作者高影响力的作者的研究话题或者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个领域在某个时段的研究热点以及前沿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所选文献的作者进行出现频次(count)、中心度(centrality)的统计以及绘制可视化图谱,分析2006—2020年国内研究梭罗的高影响力作者,从而探讨该时段研究梭罗的热门话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由表2可以看出:该时间段内,刘略昌、孙霄、杨靖、央泉关于梭罗研究的发文量相对较多,分别为6次,4次,3次,3次,说明2006—2016年,该段时间内刘略昌、孙霄、杨靖、央泉学者对梭罗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因为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所以中心度为0.00。图3是2006~2020年梭罗研究的高产作者可视化图谱,其中,节点越大表示发文量越高,说明作者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图3中刘略昌和央泉节点相对较大,佐证了表2的发现;另一方面,由图3可以看出该段时间内梭罗研究的高发文量、高影响力学者相互之间比较分散,没有关联性。其中,刘略昌在该段时间内分别从自然写作、自然思想研究、真假隐士论、徐迟和梭罗的关系、梭罗与中国古代的关系、梭罗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梭罗,说明该段时间内梭罗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央泉分别从沈从文和梭罗的比较、《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对比以及道家美学对沈从文和梭罗的影响等角度探讨了梭罗,说明沈从文和梭罗的联系和比较是该段时间内梭罗研究的一个热点,佐证了图2的观点。

对高影响力作者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2006至2016年国内对于梭罗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阐释:

其一,探讨梭罗的生态观:主要是从自然观、荒野观、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角度来探讨梭罗的生态观。如:邹建军、白阳明探讨了梭罗的伦理思想经历了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自我建构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伦理自我建构的过程。高山以《瓦尔登湖》为例探讨了超验主义哲学对梭罗的荒野价值观以及荒野审美的影响。杨靖对梭罗的生命伦理进行了解读,认为人不仅代表着自然的存在,同时也代表着社会以及精神的存在。陈茂林探讨了梭罗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处的最高的境界。何山石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了梭罗的自然观是如何超越爱默生的自然观。吴伟萍分别从自然生态观,社会生态观,精神生态观三个视角讨论了梭罗的生态哲学观。

其二,探讨梭罗的政治思想:夏蓓洁探讨了梭罗作品中的政治哲学的解构,认为梭罗的个人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梭罗的理想家园的追求中,探讨了梭罗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认为其张扬的自由个性是其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刘略昌探讨了梭罗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认为未来对梭罗政治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马雪松、刘乃源分析了梭罗政治思想中的内在张力,即对国家的不服从以及积极抵抗的张力。丁兆国主要从自我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关系,消极抵抗,批判劳动分工以及行动的重要性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梭罗的社会政治思想。

其三,探讨梭罗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从中国古代的思想对梭罗的影响,梭罗与中国作家之间的比较与联系以及梭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这三个方面来解读梭罗与中国的关系。首先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思想对梭罗的影响:陈广兴分析了《瓦尔登湖》十处对《四书》的引用,认为这十处引用是为了借助儒家文化对其著作进行美化与修饰。刘玉宇以《瓦尔登湖》中引用的儒家语录为例探讨了儒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认为梭罗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浦立昕也对《瓦尔登湖》中的儒家语录进行了分析,认为梭罗在吸收和借鉴“安贫乐道”的儒家思想的同时融合了自身的思想进一步阐释了“自愿安贫”的思想。何颖通过《瓦尔登湖》与《庄子》的比较发现二者无论是在人生观、生态观还是自然观上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道家思想对梭罗有着深刻的影响。央泉,彭定金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其次是梭罗与中国作家的比较:刘略昌探讨了梭罗在创作方式、创作主题以及创作类型等方面对苇岸的影响,探讨了梭罗与苇岸的契合度。赵慧、鲁枢元、马治军分别探讨了梭罗与陶渊明之间的联系与比较。薛海燕、汪愫苇、张慧荣从“垂钓”的角度探讨了梭罗与庄子的比较,通过《瓦尔登湖》与《庄子》的对比分析了梭罗与庄子在精神上的联系。央泉从水意象、作品流派、创作风格、道家思想等方面解读了沈从文与梭罗之间的比较。就梭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而言,主要是关于《瓦尔登湖》的翻译:赵勇以《瓦尔登湖》的翻译为例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在阐释典故意义的时候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含蕴以及语言风格。白阳明分析了徐迟在翻译《瓦尔登湖》中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误漏译以及个性化翻译这两方面。陈爱华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时期《瓦尔登湖》译本在中国的接受程度。赵勇认为徐迟在翻译《瓦尔登湖》的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并且徐迟在翻译过程中借梭罗剖析自己的内心。赵英从《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思想的视角探讨了徐迟对《瓦尔登湖》的误译。

其四,探讨宗教对梭罗的影响: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孙霄发表的三篇文献,均是近几年发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上,说明宗教与梭罗关系的研究是一个新兴的话题,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孙霄认为特定历史背景和生活实践形成了梭罗的生态主义宗教观,从而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书写的范式,使得梭罗在著作中呈现了宗教典故的生态意义。孙霄分析了梭罗的宗教观,将梭罗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视为梭罗在朝圣路上的一份报告。孙霄以《瓦尔登湖》为例分析了基督教与梭罗的关系,认为基督教的死亡和救赎的观念是梭罗精神结构和话语系统建构的思想基础。

其五,探讨梭罗的创作风格:杨靖从浪漫以及科学的源流分析了梭罗创作后期的风格转变,认为1850s后梭罗的创作风格由自然书写和社会观察转变为更加关注田野观察和动植物的观察。毛亚旭分析了《瓦尔登湖》中梭罗的语言特色:多运用口语化以及幽默的语言。何云燕分析了梭罗散文文体形成的原因,认为梭罗散文文体的形成不仅反映了西方散文创作的传统特色,而且反映了美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

表2 高影响力作者

图 3 高产作者的可视化图谱

3 结论

综上,2006-2020年国内对于梭罗的研究尽管起起伏伏,但是整体是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的发文量相对较高,关于梭罗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2006至2020年国内关于梭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梭罗的生态观、政治思想、创作风格以及梭罗与中国的关系等这几个方面,新兴的话题:梭罗的宗教思想,基督教与梭罗的关系,梭罗的荒野观,这几个研究方向未来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该时段国内对于梭罗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绝大多数国内学者对于梭罗著作的研究专注于《瓦尔登湖》,对梭罗其他的著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国内学者对于梭罗的研究视角相对较窄,存在许多重复研究,尤其是对梭罗生态观、自然观方面的研究。今后关于梭罗的相关研究应多开拓新的研究视角,尽量避免重复研究。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发文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