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

2022-01-14王玉七费秀海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均值

王玉七,费秀海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2020 年4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会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精神,2020 年9 月21 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表明政府对促进青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视。体教融合是把竞技人才的培养(体)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教)之中,新时代学校体育在体教融合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3]。滇西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包括临沧、普洱及西双版纳3 个地区,滇西南属我国边境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滇西南高校具有民族学生多、跨境民族学生多、贫困生多的特点。本文探讨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为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课题组分别在2016 年及2020 年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所测试学生以年龄进行分组,每岁为1 组,2020 年共测试11 845 人,男生5 786 人,女生6 059 人。其中19~22 岁男生分别为1 609、1 770、1 752 及1 655人,19~22 岁女生分别为1 231、1 549、1 718 及1 561人。2016 年共测试12 355 人,男生6 357 人,女生5 998 人。其中19~22 岁男生分别为1 516、1 531、1 417 人及1 893 人;19~22 岁女生分别为1 423、1 469、1 260 及1 846 人。

1.2 测试指标

对2020 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每个学生测试8 项指标,测试指标分别是:身高(cm)、体重(kg)、肺活量(ml)、立定跳远(cm)、坐位体前屈(cm)、50m 跑(s)、男生引体向上(个)及女生仰卧起坐(个)、男生1 000m 跑(s)及女生800m 跑(s),测试前对测试人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并在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统一规范及要求进行测试。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滇西南高校大学生2016~2020 年体质健康状况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2020 年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2014 年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4]比较采用单样本t 检验,检验水准α 取0.05,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为非常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

2.1 滇西南高校大学生2016~2020 年体质指标均值比较

由表1 可见,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的身高均值增长了2.23cm、体重均值分别增长了2.03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MI 指数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6年相比,滇西南女大学生的身高均值增长了1.42cm,BMI 指数均值下降了0.35kg/m2,而体重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滇西南男大学生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呈增长状态;女大学生身高呈增长状况,同时肥胖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总体来讲,滇西南男、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呈良性发展状态。

由表1 可见,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的肺活量均值增长了192.77ml,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增长了1.48ml/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女大学生的肺活量均值增长了91.09ml,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增长了1.98ml/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滇西南高校男、女大学生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呈增长趋势。

由表1 可见,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的引体向上均值增长了3.04 个外(P<0.01),而立定跳远均值下降了7.07cm、坐位体前屈均值下降了4.33cm、1 000m 跑下降了8.08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016 年相比,2020 年滇西南高校女大学生50m 跑均值增长了0.21s 外(P<0.01),而仰卧起坐均值下降了1.75 个、坐位体前屈均值下降了3.72cm,800m 跑下降了4.87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滇西南男大学生上肢力量持续增长外,下肢爆发力、柔韧素质及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滇西南女大学生速度素质呈增长趋势外,力量素质、下肢爆发力、柔韧素质及耐力素质呈下降趋势。

表1 滇西南高校大学生2016-2020 年体质指标均值(±S)比较表

2.2 2020 年滇西南高校大学与全国汉族大学生体质指标均值比较

由表2 可见,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身高均值低于全国男大学生1.38cm、体重均值低于全国男大学生1.98kg,BMI 指数均值低于全国男大学生0.32kg/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高校女大学生身高均值低于全国汉族女生1.10cm、体重均值低于全国女大学生1.31kg,BMI 指数均值低于全国女大学生0.22kg/m2。说明滇西南高校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低于全国学生水平。

由表2 可见,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肺活量均值低于全国男大学生325.60ml,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低于全国男大学生2.88ml/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女大学生肺活量均值低于全国女大学生181.56ml,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低于全国女大学生2.03ml/kg。说明滇西南高校大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低于全国学生水平。

由表2 可见,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高校男大学生的引体向上均值高于全国汉族学生6.46 个,立定跳远均值高于全国汉族男大学生0.77cm,50m跑快于全国汉族男生0.25s,坐位体前屈均值高于全国汉族学生1.46cm,1000m 跑均值快于全国男大学生9.74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全国学生相比,滇西南高校女大学生的仰卧起坐均值高于全国女大学生1.14 个,50m 跑均值快于全国女大学生0.55s,坐位体前屈均值高于全国女大学生0.43s,800m 跑均值快于全国女大学生11.36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滇西南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整体高于全国学生的发展水平。

表2 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与全国汉族大学生体质指标均值(±S)比较表

3 “体教融合”背景下滇西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3.1 以“健康第一”理念为指导,推动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对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的综合提炼与概括。当前滇西南高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及健康教育中,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新模式,积极发展校本特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要规范及落实学生课外活动,促进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融合,加强学生体育理论及健康教育,并建立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及考核体系。将“健康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及科学锻炼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及健康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2 加强学校体育卫生政策监督体系构建,提升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由国家层面颁布与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的文件接近300 份[5]。这些政策文件包括“体教融合”“健康中国”及“体质健康”等内容,且涉及到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政策文件更多的是纲领性文件或是指导性意见,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导致部分学校的发展指标落实不到位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政策文件精神的落实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当前学校体育卫生政策文件的评估及监督体系不健全,评估反馈机制欠缺,使得学校体育卫生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因此,当前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学校体育卫生的监督及评估体系以破在眉睫,在此基础之上,应配套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得突出的院校应给予相应的表彰及奖励,落实不到位的院校应予以限时整改及通报批评,从而提升政策及文件的执行力度。

3.3 搭建立体化的竞赛平台,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区域学生阳光体育联赛。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强调:竞赛是体教融合的一个核心点[6]。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2020 年“全国两会”上提出: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7]。由此看来,滇西南高校应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构建起立体化的竞赛平台,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体育竞赛水平。学校应分层次、多级别举行迎新杯、体育文化节、冬季运动会及学校特色体育项目等比赛,使之形成常态化的竞赛体系。要增加特色项目的群体活动,拓宽师、生的参与面,推动特色项目的推广与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滇西南高校也应积极参与省内、省外高校进行校级比赛及交流,在比赛与交流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竞赛水平。也可在学校设置相应的教学比赛,促进“教会、勤练及常赛”,以检验体育教学水平及巩固运动技能,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3.4 加快学校体育特色培育,引领学校体育工作创新发展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滇西南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例如普洱学院的啦啦操项目及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射击项目,近年来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项目拓宽了学校师、生的参与面,丰富了体育课程体系,推动了学校体育文化特色发展,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滇西南高校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应积极探索及总结相关项目的成功经验,并积极进行实践与推广,并不断查找不足及补齐短板,以推动学校体育的突破与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学校体育竞赛水平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均值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浅谈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