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仲景:弃官从医,终成中华医圣

2022-01-11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学医医术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相传他出生在南阳一个官宦家庭,从小笃实好学,在史书上看到名医扁鹊的故事后,便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从小饱读诗书,但他的愿望不是入仕为官,而是当一名大夫,尽己所能为百姓治疗病痛。

10岁那年,张仲景拜师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十分喜爱这个努力的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比张仲景年长的一个同乡何颙对他十分了解,曾说过:“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意思是你虽然思虑周密,但是没有做官的气质,如果改学医,将来定能成为一代名医。何颙的话更加坚定了张仲景学医的志向。

尽管热心医术,但在东汉末年举孝廉的制度下,张仲景还是承袭了家门,被州郡举为孝廉。

张仲景虽身居要职,但还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然而在那个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打开衙门大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挨个接受诊治。他的举动震动乡野,百姓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有人说,“坐堂大夫”这个称谓就是后人纪念张仲景的。

看的病人多了,张仲景自己的医术也大有提升。上门求医的人大部分都能治好,唯独一种病,他也感到棘手,那就是瘟疫。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百姓颠沛流离,各地接连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十室九空,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的地步。

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位死于建安年间的瘟疫。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张仲景的家族本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两百多人。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三分之二的人都被瘟疫夺去了生命。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心中十分悲痛。而一些庸医、巫医却在此时趁火打劫,不精研医术,反而昧着良心赚钱。病人的疑问只管口头应付,病没怎么看,药已经胡乱开出去了。还有一些人,打着治病长生的旗号,招摇撞骗,愚弄百姓。

据说有一日,张仲景碰巧遇到一个巫医在为一个老人家做法,经了解,原来老人家的儿子在战乱中死去,老伴又刚刚病亡,因此悲伤过度,精神有些恍惚。张仲景见状,便开了一剂甘麦大枣汤,喂老妇人服下,半天后,老人恢复过来。众人以为是神灵相助,张仲景卻道:“世上无鬼神,是人自骗也。甘麦大枣可养心、调肝、安神、顾可治。”据说这就是“甘麦大枣汤”的来历,这个知名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在当时致病的传染病中,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张仲景明白,想要控制瘟疫,必须根治伤寒病。张仲景见到了那么多病痛的百姓却无能为力;见识到恐怖的瘟疫可轻易摧毁一个家庭,他痛下决心,要与瘟疫宣战,而这场战争,一打就是数十年。

公元205年,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的职位,来到岭南隐居,潜心研究伤寒,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学著作,广泛借鉴前人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四处收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寻找治疗伤寒病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这本十六卷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终于面世。

《伤寒杂病论》对于中医,乃至世界医学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里面很多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了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的方剂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后来的不少药方都是从其中发展而来,张仲景因此被称为“方剂之祖”。

生于官宦家庭,却爱民为民;妙手回春,却不图荣华富贵;医术高明,却毫不吝啬自己的医学成果,将犹如珍宝的药方记录并流传下来。张仲景不仅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心怀天下的圣人。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彪炳千秋,“医圣”之名,他当之无愧。

(据《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张仲景学医医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华佗学医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望子学医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