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湖北戏曲传播模式探究

2022-01-10王毅萍

新闻前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楚剧湖北戏曲

王毅萍

戏曲传播与普通意义上的文学传播模式类似,它分别从戏曲的本体、受众、媒介、途径等方面展开,而不仅仅只是常规意义上以舞台演出为载体传播,例如同一剧目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的版本,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会根据当地民风习俗以及受众接受来进行改编。湖北是戏曲大省有着丰厚的积淀,是重要地戏曲流变地,有30 多种地方戏曲曲种,随着现今传播技术和平台的多样化,尤其是疫情后很多传统曲艺的传播方式或渠道均发生了改变,湖北戏曲在传承上也有很多创新之处。

一、湖北戏曲传播发展现状

为传承地方特色,树立民族自信,湖北对于戏曲的传播发展一直在不断努力中,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6 年省政府办公厅颁发了 《关于支持湖北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2017年为了巩固我省京剧在全国领先地位,提升我省地方戏曲影响力,正式印发了《湖北省戏曲振兴发展计划》和《关于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的意见》,并制定了2016 年到2020 年的五年发展系列指导计划和政策,在这一系列完善的地方戏曲振兴举措中,对于戏曲传播的助力是方方面面的。

从戏曲传播本体出发,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孵化剧本,强化多类型剧目创作。老戏新演,开发新戏,扶持精品,并鼓励和培育了剧本创作交易会,健全戏曲评论环境。既有荆州花鼓戏《站花墙》、湖北柳子戏《打仓救主》、郧阳花鼓戏《罢宴》、郧剧《白蛇传》的老戏,又有革命题材的黄梅戏《英子》。

戏曲传播其载体为人,优秀戏曲创作和演绎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不断引进优质人才的同时,也注重人才培育,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湖北建立了公办戏曲学校,并不断在扩展,这些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均有体系的划分,并成立了省汉剧团、省京剧团、省黄梅戏团、蕲春县黄梅戏剧团等大小戏曲团体,它们是保障我省戏曲传播中人才需求的重要一环,另外,还与一些高校等多方合作进一步培育戏曲人才。

从戏曲受众出发,大力支持群众、高校、中小学组建民间戏曲兴趣组织,为老一辈提供条件,培养新一代戏曲兴趣,深入挖掘戏曲文化,促进形成戏曲消费群体。多年来全面推进戏曲进校园全覆盖,针对大中专、中小学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进校园,提出了不同要求,编写了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戏曲读本《戏曲进校园》,并出台了湖北省戏曲进校园相关支持政策,定期开展高校戏曲展演交流活动。

2008 年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在湖北大学成立,2016 年省内15 所高校发起成立了湖北高校戏曲联盟,其他高校也开设戏曲选修课、知识讲座、展演、戏曲社团、创排剧目、工作坊等活动,武汉市开展了千校千场戏曲展演活动,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充分了解和认同地方戏曲文化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戏曲热情,在这些平台中展示了京剧、楚剧、黄梅戏、越剧等多个剧种的经典选段,甚至像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还将传统戏曲艺术有机的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秉着实务与理论并进发展的原则,相关戏曲理论研究也在共同进行。目前阶段从剧种、剧目、声腔、表演等戏曲本体方面的研究较充分,针对这方面的著作、论文较丰富。有学者龚战就湖北地区的戏曲剧种流布展开论述(龚战,2003),吴欣蔚对楚剧声腔的时空流变进行了探讨(吴欣蔚,2018),陈爱国分析了湖北戏曲形态的当代转型及其主要问题(陈爱国,2017),也有学者讨论了文化大发展与武汉地区戏曲的发展创新(叶宇星,2016)。外此,很多研究者注意到新媒体技术可能对湖北传统戏曲传播带来的影响,以新媒体、湖北戏曲、楚剧等关键词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到论文近千篇。其中有研究者从某个具体戏曲形式出发,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研究(张立,2012),还有研究者则构想以戏曲动画、戏曲虚拟博物馆等形式来研究数字化虚拟技术在戏曲传承发扬中的应用(周伟,2008;陈琳,2017)。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戏曲文化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推广方面,讨论了新媒体视角下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在传播媒介和渠道方面,链接市场,设立了传承文化播出平台湖北卫视《戏码头》,成立鄂西片演出联盟,多方搭建戏曲演艺资源和交易平台,扩充戏曲传播渠道。积极承办了多项全国性戏曲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历时较长的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荆州花鼓戏艺术节等活动;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进社区及各类戏曲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参加全国戏曲百戏盛典等国内外文化汇演活动。

此外,多产业联合,将戏曲与旅游、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相结合,从文旅研发思考,发展戏曲文创产品和衍生产品。例如湖北天门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建设戏曲品牌和消费群体。

二、后疫情下传播方式与特点

自疫情以后,很多业态均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更好的传承湖北地方戏曲?新形势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在何处?是否还有其他传播可能?这些都是地方戏曲传播的挑战,但也是机遇,疫情带来的大机遇,就是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湖北戏曲的当代转型较早,且呈不断进行更新的状态。湖北当代戏曲创作题材丰富、音乐唱腔呈现自由体式、舞台样式采用组合布景、审美风格具有泛喜剧,总体上进一步加快当代戏曲转型发展,其传播特点具体为:

1.剧目构思新颖,内容聚焦民生与时代。

在传老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剧目题材和内容,关注新时期的使命,紧贴时代,更接地气。疫情后戏曲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既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传统剧目 《吕布与貂蝉》、汉剧《白蛇传》;又有红色印记的故事;还有凸显抗疫精神的楚剧《且看春风拂山河》、黄梅戏《疫春》、湖北越调《生死一票》;以及扶贫振兴的荆州花鼓戏《回访扶贫点》;赋予的职责使命的楚剧《万里茶道》。

2.线上线下全面发展,大有可为。

中国数字化应用的强大在疫情期间淋漓尽致,危机过后也推动了戏曲全面走向数字化,运用艺术形态的多样化普及戏曲知识,搭建戏曲网络资源、交易平台,孵化戏曲新业态,已经是目前常态。湖北省演艺集团等剧院、剧团,以及一些民间戏曲爱好者们纷纷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戏曲信息平台,并且面向全网打造线上线下剧场、线上课堂、线上互动等传播模式,谋划线上线下全面发展模式。大量戏曲演员在斗鱼、快手、虎牙直播、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直播间和网站现场连线,将戏曲演绎进行网络直播,与戏迷聊戏曲,探索出了云端搭台唱戏,实时与演员交流互动的创新之路,这些更加便捷、交互性强的传播方式,受到大量网友关注和欢迎。其中楚剧《待春回》在“学习强国”平台播放14344 次,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累计吸引线上、线下观众2000 多万人次。

图为:部分湖北戏曲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特点

3.注重科技创新

为了更好的探索戏曲传播展现新路径,将声、影、光、电、VR、AR、全景声等创新技术综合运用于戏曲舞台演出,丰富演出形式。

4.戏曲经济新业态

伴随着直播经济的流行,戏曲业迎来了新的网络经济市场。据资料显示优秀黄梅戏演员沈海燕开通直播以来,仅两小时就收到1000 多名戏迷的送花、打赏。

结语

疫情之后戏曲传播有了许多挑战,它们既能督促湖北戏曲稳步前进,同时也有一定阻力,我们需要找准方向,正视问题,迎接挑战。

数字竞争、网络信息爆炸等都是新媒体时代面临的常态问题,如何通过不同平台传播戏曲,优化观众线上体验,揣摩观众心理需求,引导观众选择戏曲内容和产品,需要制定新的戏曲发展网络规则,以便更好地发现数字传播问题,并更好地协调。

在线演出与线下演出,在演出频次和受众上均有很多不同,线上线下展播,国内外受众广泛,如何创作出能反映我国民族精神和跨区域文化认同度高的优秀剧目需求也相应增加。

现代戏曲人需要具备掌握计算机特点、了解网络文化等综合素质,对戏曲创作和演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戏曲正不断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戏曲市场如何运作,如何进行监管。这些思考点都是目前湖北戏曲传播亟需探求的发展问题,对其展开深入思考,有助于促进后疫情时代湖北戏曲文化的建构和创新。

猜你喜欢

楚剧湖北戏曲
The rise of China-Chic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