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的纸媒深度报道探析

2022-01-10

新闻前哨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时代

王 清 彭 飞

一、“快阅读”环境下纸媒的深度报道困境

深度报道在各级媒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是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精心打造的特色新闻产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痛点、难点问题,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鼓与呼,唱响时代主旋律,讴歌社会真善美,深受读者欢迎。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快阅读”成为当今阅读方式的主要特征,给深度报道带来诸多挑战和困境。

1.传播方式巨变极大改变人们阅读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的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联时代到来,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途径日益丰富,推动信息传播更加即时、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更新更加快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当各种各样的信息爆炸式增长,加之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生活的空间场景随时切换,“水过地皮湿”的浏览式、扫描式浅阅读日益成为都市一族、特别是很多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不断变化的场景和飞速更新的信息流中,深度报道的有效阅读空间不断被压缩。

2.手机端日益成为现代阅读的主要工具。伴随网络通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推广,APP、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当前正在以超强的粘度抢占受众阅读时间,改变受众阅读结构,深刻影响受众阅读习惯,“快阅读”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手机成为人们离不开的阅读平台。在这样的传播语境下,纸媒传统的内容生产在操作理念、题材选择、业务导向等多个方面都面临挑战,一方面,各类媒体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传递最新讯息,另一方面,人们在面对各类讯息时总是呈现出快速浏览的状态。深度报道因其内容生产周期相对更长,在以“快”制胜的当下信息竞争环境中,取胜难度极大。

3.传统媒体发展整体而言日渐式微。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大程度上,深度报道与报纸的关系就是毛与皮的关系。当前,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都市类纸媒发展的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少纸媒因为难以生存不得不宣布停刊,有些纸媒通过精简机构、缩减开支来“止血”“活血”,而采编成本高、转换收益周期长的深度报道部门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一大批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告别一线、甚至是转岗离职,导致深度报道采编队伍总体素质降低。

二、全媒体时代做好纸媒深度报道更具价值

新媒体信息的特性在于“短、平、快”,当手指轻点就能获取信息时,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细读长篇报道。正因如此,以深刻性、思想性和启示性为传播旨趣的深度报道在全媒体时代才更有价值。

1.“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发展的生命。当下,面对日趋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一些媒体对是否需要坚守深度报道产生了犹疑。其实,媒体竞争越激烈,越需要为受众提供高品质的深度报道,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发展。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任何时候都有旺盛的生命力。以《湖北日报》为例,从7 月28 日开始推出的《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湖北干部沪浙跟班学习见闻录、启示录》大型系列报道,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敏锐的时代触角和深邃独到的媒体眼光,全面深入报道以上海、浙江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引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对标先进学精髓、悟真经,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2.快节奏生活需要“慢阅读”和“深思考”。高速信息化时代,浅阅读可以把碎片化的时间、多样化的空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人们增加信息量,但浅阅读的局限性在于信息获取的表象化,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往往难以启迪思维。所谓“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关注信息数量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信息的质量。相较于普通报道 “是什么”,深度报道更侧重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赋予新闻更多“厚重感”,让读者静下心来“慢阅读”,引发新闻背后的“深思考”,为受众带来独特的价值,这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尤为重要。

3.媒体使命呼唤更多高质量深度报道。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发布者,信息过剩和鱼龙混杂难以避免,大量的信息真伪难辨,受众所面临的主要还是事实稀缺的问题。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承担着为读者提供事实、增强读者判断力、做好社会舆论引导等职责使命,而深度报道能够更加系统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示其本质和意义、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在传播主体的话语权竞争、传播内容的“红灰黑”较量、传播渠道的社会化动员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个有责任的媒体,应始终坚守正能量和高质量,坚持以深见长、以精出彩,将更多温暖、温情、向上、向善的好作品传播给读者。

三、纸媒如何做好更具吸引力的深度报道

全媒体时代,10%的人生产优质内容给90%的人看的规律并没有被改变,专业生产、优质内容仍然是主流媒体的最大优势。相对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快”与“多”,纸媒的优势在于权威和深度。不论传播媒介如何更新换代,报纸深度报道必须强化自身固有属性,以核心力量对抗激烈竞争。

1.坚持在基层一线“抓活鱼”。在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时代浪潮中,碎片化、空洞化、庸俗化信息满天飞是读者的最大困扰。越是信息泛滥,越凸显出优质深度报道的重要性。群众爱读的深度报道出自哪里?“双脚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深情。”基层永远是新闻的富矿。纸媒记者要始终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作为自己的制胜法宝,发扬“脚板底下出新闻”的好传统,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从火热社会实践中发掘素材,从群众生产生活中发现选题,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深度报道。

2.善于运用互联网增强“四力”。新形势下,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日益成为常态,这既为媒体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也为从业者们注入了新动力。面对全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记者加速转型势在必行,重中之重在于善于运用互联网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将好的深度报道通过微信公号、APP、微博、视频号等互联网传播工具进行二次生产,提高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十堰日报》为例,从2020 年12 月11 日开始推出的南水北调主题深度系列报道《一滴水与一条江的故事》,每期报纸刊发后变换新媒体“语言”同步在日报和晚报微信公众号、十堰头条APP、秦楚网推出,随后又跟进视频拍摄制作微视频在新媒体矩阵推送,全方位展示了十堰守护一江清水的奉献与担当,取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3.优化人才储备和考核分配机制。众所周知,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新的传媒格局下,深度报道记者被迫聚集到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因此,纸媒不管怎么转型,应始终高度重视深度报道人才储备,一方面要把引进新鲜“血液”与内部“挖潜”统筹推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更好地“盘活”采编团队,建立健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人才梯队,创作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有美度的深度报道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时代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