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前方记者如何做好奥运报道

2022-01-10胡革辉

新闻前哨 2021年10期
关键词:首金湖北日报湖北

胡革辉

作为世界体坛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奥运会既是各国各地区运动员竞技的舞台,也是世界各地媒体展开激烈比拼的赛场。疫情之下,东京奥运会前所未有的空场举办,媒体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相互间竞争也变得更加白热化。据统计,本届东京奥运会,共有来自约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 家媒体参与报道工作,媒体总人数逾16000 人。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作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特派记者,如何在奥运会这场全球媒体大战的采访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地方的特色,以满足各类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这就给前方记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用速度,抢占第一落点

新闻之所以“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新闻的时效,即传播速度。发布的速度越快,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吸引的受众就会越多。

而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使省一级的传统纸质媒体在奥运会报道中抢占第一落点也成为了可能。这次东京奥运会的采访,湖北日报的前方记者便充分利用媒体已有的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公众号、抖音号等网络平台,发挥其“短平快”的特性,多次在奥运报道中抢得先机。

中国首金,历届奥运会上都会成为开幕式次日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女排,作为卫冕冠军在东京赛场步履维艰而牵动人心;乒乓赛场,每一场中日之争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而倍受关注;湖北首金,王宗源、汪周雨先后问鼎为我省延续“届届奥运见金”的辉煌,自然是本埠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

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虽然电视、网络上都有赛事的现场直播,但电视直播的镜头也有局限,它不可能覆盖到赛前、赛中、赛后的每一个环节和场所,而且电视直播的信号也有一定的延时,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就给传统纸媒的前方记者在采访的每个环节上抢速度、争时效留下了施展的空间。

记者胡革辉在射击选手杨倩为中国拿下东京奥运首金的现场采访

每一次比赛,湖北日报的前方记者都会早早来到赛场投入工作,从场馆介绍到场内情况,从选手热身到正式比赛,从赛后颁奖到混合采访,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信息可以传递给不同的受众,而以“短平快”见长的微博平台就成为了首选的信息发布载体。在采访现场,前方记者可以直接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上操作,将所见所闻通过快讯、图片、视频等形式快速发布,抢得第一落点,满足了网民的即时信息需求。

例如,奥运会的跳水男子双人3 米板决赛,湖北小将王宗源和广东老将谢思埸提前一轮锁定冠军,为湖北延续了届届奥运见金的辉煌。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湖北日报前方记者在现场裁判打分出来的第一时间就通过官方微博发出快讯,在全网抢到了首发。

除现场采访的新闻素材要抢速度、占据第一落点外,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特别是备受本地受众关注的湖北奥运健儿争金夺银的比赛,前后方还需紧密配合,根据比赛进程,第一时间在各个平台发布已提前准备好的海报、长图、人物通讯等作品,从而在本埠媒体的奥运报道竞争当中,利用速度优势在全平台牢牢地占据主动地位。

二、用广度,拓展受众市场

新闻要传播,作品的可读性必不可少,而要提升新闻的可读性,除了作品本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外,还需要不断在拓展新闻的广度上多下功夫。

奥运会作为全球的体育盛会,主角肯定是运动员,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每一届奥运会,前方记者采访的时间一般都会持续20 天左右,为了让自己的报道题材不至于单调,受众不仅仅局限于关注体育的群体,记者们的目光自然不能只停留在竞技赛场,只关注运动员、教练员,而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之前,传统纸媒因为版面所限,传播渠道单一,无法承载更多更广的内容,因而奥运报道的领域在广度上并未得到充分拓展。

随着各种形态的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纸媒版面有限、传播渠道单一的问题已不再成为拓宽采访领域的束缚,因为网络的空间足够大,报道的形式足够多,足以涵盖奥运会的方方面面。从杨倩、王宗源等奥运冠军到中国赛艇的外教团队,从场外的志愿者到排球赛场的中文主持人,从揭秘媒体酒店到探访主新闻中心,从几经周折的核酸检测到不断加剧的当地疫情,从交替出现的台风高温到疫情之下的饮食交通,从风靡日本的棒球文化到精细化的废品回收利用……只要与奥运相关联,赛场内外的各类人、事、物,均可成为前方记者的报道素材。

不过,虽然可供采访的资源丰富多彩,但作为一个地方媒体的前方记者,在通过增加报道对象、创新报道形式等方法拓宽报道广度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有自己的侧重点,并非“拣到篮子里都是菜“。一方面,在奥运会这种国际大赛中,地方媒体的前方记者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或小团队作战,与国际通讯社、国家级大报、电视台等大型传媒机构的“兵团级”作战不可能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因此在奥运会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地方媒体的前方记者面对众多的采访资源如何取舍,如何为我所用,如何凸显地方特色,又会成为采访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的一道课题。

基于贴近性的原则,地方媒体关注的首选自然是本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东京奥运会,湖北共有24 名健儿参加10 个大项的比赛,参赛人数和参赛大项数量均创历史新高。他们作为湖北的骄傲,湖北日报的全媒体平台对24 名健儿的报道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对重点运动员的报道更是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现场文字直播、快讯、消息、特写、侧记、人物通讯、短视频、视频连线直播、海报、长图……多种形式的全媒体报道,让湖北奥运健儿奋勇拼搏的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

在其他选题的采访中,前方记者也需时刻注意如何凸显地方特色,而不至于让自己的内容成为“大路货”。通过挖掘本土元素,或在报道中出声、出镜,前方记者借此一下拉近了与本地受众的距离,让自己的报道更容易贴近本地读者。

例如,浙江选手杨倩为中国拿下东京奥运会首金的报道,前方记者在现场采访中敏锐地抓住了“浙江省体育局局长祝福湖北健儿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夺金,和浙江一样续写届届奥运见金的辉煌”这一细节,从而将“中国首金”这一新闻与“湖北和浙江是国内仅有的两个届届奥运见金的省份”这一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报道中加以突出呈现,顿时让“中国首金”的报道有了自己的特色,更利于在本地读者中传播。

又例如,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接受湖北日报前方记者独家专访的稿件——《东京奥运会的意义,我还在寻找》,文中所涉及到的奥运、疫情、武汉等话题,全部跟中国、跟湖北武汉相关。此篇稿件既在奥运报道题材上有了突破,又让内容与本地密切相关,从而收到了极佳的传播效果,成为东京奥运会期间难得的佳作。

三、用温度,引起读者共鸣

“新闻是沟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塞缪尔·弗里德曼提出的这一观点,为新闻报道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新闻作品不仅仅是用来传播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情感沟通的平台。新闻作品只有“有温度”,才会让受众感到亲切,才能让受众爱看,最终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这样的要求对于体育新闻领域的采访报道同样适用,作为一名奥运会的前方记者,如何在采访报道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作品呢?

其一,用精彩的故事凸显温度。在遵循真实原则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故事化可以让新闻作品不再生硬,变得和蔼可亲,更具可读性,从而让受众更容易接受。

例如,《湖北日报》刊发的《破世界纪录?“汪哥”有诺》一文,重点讲述了湖北女子举重选手汪周雨为备战东京奥运会更改级别、增加体重的幕后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竞技体育的残酷,运动员训练的艰辛和背负的压力,并对这位女将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除了通过文字稿件讲故事外,东京奥运会期间,湖北日报还在几个新媒体平台同时推出了一个专栏——“老兵新锐”东京行Vlog,两名前方记者用视频日记的形式,来讲述每天在赛场内外亲身经历的故事。经过后方视频编辑的精心加工,配上可爱的卡通、幽默的旁白、有趣的音乐,让这种影像版的记者手记顿时有了一种亲切感。跟随前方记者的镜头,读者既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奥运,又可以从中体会到媒体的用心付出。

其二,用生动的细节维持温度。细节刻画是一件新闻作品的灵魂。缺少生动的细节,新闻作品只会显得干巴、没有灵气,缺乏感染力;而好的细节刻画,能让新闻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例如,《射落首金 “比心”杨倩圈粉无数》一文中,前方记者抓住了杨倩比赛时表情冷峻、赛后双手“比心”以及她的美甲、头绳上的小胡萝卜饰品等细节,让小姑娘的可爱气质自然流露。

而湖北奥运冠军王宗源赛后面对镜头用家长话向父老乡亲表示感谢时的哽咽画面,以及中国女排姑娘完成东京奥运最后一战后与郎平依次拥抱告别的动人一幕,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更是催人泪下。

其三,用鲜明的态度提升温度。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就只是客观事实的简单堆砌。一篇“有温度”的新闻佳作,字里行间一定巧妙地渗透着记者的情感,直击受众心灵,引起受众共鸣。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不敌美国队遭遇两连败,小组出线堪忧,《湖北日报》用“记者手记”的形式刊发了前方记者采写的《胜也爱你 败也爱你》一文。稿件开篇从赛前东京冷雨飞飞切入,随后陈述到场的媒体增多、女排将士赛中赛后的几个表情、几名球迷赛后雨中守候等事实,收尾则以东京雨停出太阳来呼应开头。文中选用的五个事实简单明了,前方记者通过一些饱含个人情感的语句将几个新闻事实有机地衔接,最后在标题中直接亮明观点,引起受众的共鸣。

猜你喜欢

首金湖北日报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赞武大靖获平昌冬奥会首金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中国首金更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