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TIR影响的对比研究

2022-01-08王素妍刘海霞蔡填温影珍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甘精低血糖胰岛素

王素妍,刘海霞,蔡填,温影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惠州 516002

据调查,全球有4.63亿成年糖尿病患者,而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达12.8%,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1-3]。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TIR)是指24 h内血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 mmol/L)的时间或所占百分比,自2019年ADA指南将其纳入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监测指标以来[4],TIR在血糖监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研究表明TIR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5-6]。德谷胰岛素作为长效基础胰岛素,具有药代动力学以及药效学特性稳定、低血糖发生风险低以及治疗依从性高等优点[7-8]。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在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9-10],但关于两种胰岛素对中国糖尿病患者TIR影响的对比研究较少。该研究将该院2020年1月—2021年9月收治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德谷胰岛与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TIR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德谷组与甘精组两组,德谷组患者接受德谷胰岛素治疗,甘精组患者接受甘精胰岛素治疗。德谷组共24例患者,男11例,女13例;年龄32~78岁,平均(55.6±8.96)岁;体质量48~76 kg,平均(54.53±4.51)kg;病程1~15年,平均(6.53±2.03)年。甘精组共24例患者,男12例,女12例;年龄30~78岁,平均(55.8±7.93)岁;体质量50~78 kg,平均(53.97±3.89)kg;病程2~12年,平均(6.32±1.96)年。纳入标准:使用口服药>3个月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HbA1c 7.5%~9.5%;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8~78岁;BMI<28 kg/m2;同意采用口服降糖药联合基础胰岛素降糖治疗;自愿参加并能使用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且3个月后返院复查。排除标准:合并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者;合并严重感染者;严重低血糖频发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已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研究内容,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经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内分泌专科护士对其及家属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向其详细介绍糖尿病基础知识,并对其日常生活、饮食及运动做出指导。对患者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两组患者采用基础胰岛素+降糖药的治疗方案进行血糖控制。德谷组患者于每晚睡前皮下注射德谷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71096),1次/d,起始的注射剂量为10 IU/(kg·d),甘精组患者同样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国药准字S20173001),1次/d,起始注射剂量为10 IU/(kg·d),两组持续治疗12周,并且在治疗的第1周、第2周及第11周、第12周使用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瞬感血糖仪)监测其血糖,两组患者的基础胰岛素用量根据监测所得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调整,当患者出现餐后血糖高时可以辅助使用常用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0.5 g×2次/d,或者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H19990205)50 mg×3次/d辅助血糖控制。血糖控制目标为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患者血糖<3.9 mmol/L则为低血糖,应该适当减少药物用量。

1.3 观察指标

①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来判断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②规定血糖达标水平为:FPG3.9~7.0 mmol/L,2 hPG≤10 mmol/L,HbA1c≤7%,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并求平均值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③记录两组患者低血糖时间的发生(包括严重低血糖、夜间低血糖等)情况并计算所有患者在这12周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总次数、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发生过低血糖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A1c能够达标,两组患者的FPG、2 hPG、Hb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图1。

图1 患者每日血糖总结图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2 hPG、HbA1c比较(±s)

组别德谷组(n=24)甘精组(n=24)t值P值FPG(mmol/L)HbA1c(%)2 hPG(mmol/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11.5±1.8 11.8±1.5 1.238 0.764 5.7±1.0 5.6±1.1 1.279 0.687 15.9±3.6 15.5±3.4 1.102 0.836 8.8±1.0 8.7±0.9 1.149 0.889 9.5±1.8 9.3±1.9 1.071 0.673 6.0±0.5 6.1±0.6 0.972 0.642

2.2 两组患者TIR、低血糖发生总次数、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德谷组患者的TIR明显高于甘精组,而德谷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甘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2、图3。

图2 德谷组患者血糖波动日趋势图

图3 德谷组患者血糖波动趋势解析

表2 两组患者TIR、低血糖发生总次数、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中国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正在逐渐成为关乎国民健康的重大问题[11],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最高,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有关,T2DM的初始治疗多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为主,但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T2DM血糖控制需要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的替代治疗[12-13]。长效基础胰岛素以其稳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良好的降糖效果以及较低的低血糖发生率,较高的治疗依从性、安全性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14],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是常见的新型超长效基础胰岛素。国内外已有对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对糖尿病治疗的对比研究,有文献对该两种胰岛素用于T2DM治疗进行了成本-效用分析[15];有文献对两种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16];相关学者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的关于德谷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在未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受试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系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中国亚组结果,研究证实德谷胰岛素治疗具有良好的血糖控制,非劣于甘精胰岛素,并且其夜间确证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甘精胰岛素。2019年ADA指南将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纳入血糖监测指标中,已有相关报道TIR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17-19],但是德谷胰岛素能否增加中国糖尿病患者的TIR以及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对TIR影响的对比尚未见有相关的研究发表。

该研究旨在探讨德谷胰岛与甘精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TIR的影响,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瞬感血糖仪)中比较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患者分为德谷组和甘精组两组进行研究,每种胰岛素共使用12周。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2 hPG、HbA1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两组的FPG、2 hPG、HbA1c均能达标,两种胰岛素均能达到降低T2DM患者血糖的目的,均能有效治疗T2DM。德谷组的TI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德谷胰岛素比甘精胰岛素能维持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德谷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表明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相比安全性更高。该研究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仅有12周,难以观察治疗的长期效果,并且也没有对糖尿病患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该研究仍有局限,若想得出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对TIR影响的详细对比以及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综上所述,德谷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相比更能提高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并且安全性更高,德谷胰岛素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甘精低血糖胰岛素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