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建议

2022-01-06柯建波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业数字化智能

柯建波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846)

1 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智能制造是依托各类基础技术支撑及应用场景拓展,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云中对话,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取代人工操作,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智能制造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制造领域的主要体现。

日本在1989 年提出“智能制造系统”国际合作计划(IMS 计划),是全球最早提出智能制造的国家[1]。美国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力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政策,2009 年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 年和2012 年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 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目的是消除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实现技术转移,争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占据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德国提出工业4.0,以网络实体及物联网为技术基础,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以继续巩固其制造强国地位。

整体上来看,不论是日本的智能制造系统、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智能制造,都将会加速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但从技术层面来看,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其核心基础是芯片和软件,其中芯片的全球竞争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态势。

2 国内外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2.1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全球智能制造发展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经历了零部件生产包给不同供应商的OEM 阶段,发展到2020 年使用软件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制造阶段,目前正朝着“互联网+制造”方向发展,如图1 所示。在OEM 阶段,制造商仅根据委托方的设计要求进行生产制造,不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由于品牌厂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到了2020 年,制造商逐步参与到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开发等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在生产管理、成本控制、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全进程管控。随着5G、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预计到2025 年,生产制造将通过智能化深度学习,在智能装备和工业控制软件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制造”的开放价值链模式。

图1 智能制造发展历程

伴随着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如图2 所示,全球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支出从2016年的3 亿美元上涨至2020 年的40 亿美元,预计2023 年将上升至104 亿美元;全球智能流程自动化支出从2016 年的48 亿美元上涨至2020 年的96 亿美元,预计2023 年将上升至130 亿美元;全球人工智能业务操作方面的支出从2016 年的7 亿美元上涨至2020 年的31 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上升至108 亿美元。可以看出,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结合,尤其是与制造业的结合,将是未来企业提升用工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图2 2016-2023 年全球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支出及预测

《2020-2025 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智能硬件市场发展较快,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逐渐走向成熟,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0767.0 亿元。智能制造业投资从2014 年到2018 年热度持续上升,2017-2019 年期间投资金额均超300 亿元。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让资本市场更加关注智能制造发展的潜力,投资热度上升。

2.2 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等发展阶段后,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制造业整体上还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自动化过渡阶段,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在关键技术、工艺装备、标准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以德国工业4.0 作为参考,我国总体上还处于2.0 时代,部分企业向 3.0 时代迈进[3]。《2021-2025 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咨询报告》显示,未来5 年,我国将进入工业3.0 与工业4.0 的混合发展时代。

3 智能制造主要要素及数字化车间构成

3.1 智能制造主要要素

智能制造与传统的生产制造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生产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智能设备、数控设备和工艺设备,极大地解放了生产企业中的人工劳动力,同时也使得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结构要素来看,智能制造主要包括应用级、操作级、信息互通级、信息采集级等要素,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构成智能制造基本链条,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制造基本链条

在应用级层,系统集成及生产自动化解决方案由包括工业自动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等组成,是一种运用仪器仪表、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根据生产要求完成既定操作,从而达到增加产量、降低消耗、提高质量等目的的综合解决方案。我国智能制造,在应用级层面,上位机(可编程控制器)、工业控制器(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执行机构(传感器PLC、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国产化率整体上不足40%,PLC、传感器等产品国产化率更是不足20%,这些领域的国产化替代必将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物教材中科学史学素材众多,生物教师“如数家珍”,但在使用过程中“形同鸡肋,成为摆设”;学生往往也是“不削一顾,爱理不理”。这些科学史学材料因篇幅限制、资料简单叠加、呈现形式单一等诸多原因没有闪烁其应有的光芒,也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更不能唤醒学生对于学科探究的价值认同。

在操作级层,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或数字化车间,是在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基础上,将制造以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转变。操作级具备柔性化和敏捷化的特征,本质上是以需求为牵引,以经济效益为驱动,通过CAD/CAPP/CAE/CAM、MRP/ERP、CIMS 以及网络化技术手段,以产品、工艺过程和生产资源为基础的3D 模型驱动,实现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组群的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我国智能制造,在操作级层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数字化解决方案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技术处在追赶状态,致使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较弱,总体上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为了提高我国数字化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应侧重发展数字化制造的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行业,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在信息互通级层,数据处理、网络传输、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深度集成而成。随着5G 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信息互通级层,将形成云、网、边、端等全链条能力,打造以5G 为中心的泛智能集成设施,支持各类工业场景和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移动设备终端,将是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全新态势。同时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安全性,区块链技术、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等新技术将融合创新。

在信息采集级层,传感技术作为智能工厂的“慧眼”,向高灵敏度、高精确度方向发展,满足响应快、互换性好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目前传感器已经突破传统的功能,输出不再是单一的模拟信号,而是经过微处理器处理后的数字信号,同时具备检测和控制功能。未来在信息采集、网络化传感发展过程中,信息处理、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技术等都将与数据采集相融合,满足智能远程故障探测和预报要求。目前我国在智能制造传感器领域落后国外水平,在传感探测机理研究、多数据融合研究以及新型传感器研发等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

3.2 数字化车间构成

数字化车间是智能制造要素的综合应用,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手段,将数控设备与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组织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信息流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从整体上改善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提高数字化设备的效率。数字化车间构成主要包括设备层、采集层、执行层和企业层,如图4 所示[4]。

从图4 中可以看出,设备层是数字化车间的主体,采集层通过物联网对设备层和执行层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并下达相应的指令信息到设备层和执行层,执行层进行相应计划、作业管理和协调,进行原材料、备品备件生产资源的管理,确保智能化生产得以按计划执行。企业层通过ERP、PLM、PDM、CAPP、OA 等信息化系统,全面掌控车间全流程的管理。

图4 数字化车间构成

3.3 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基础研究和集成应用成果,以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装备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1)智能制造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体系建设滞后;

(2)控制系统、系统软件、平台数据采集等关键技术薄弱;

(3)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多集中在低端市场,市场份额不到5%,核心部件受制于人;

(4)制造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计算机辅助设计、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差距较大;

(5)企业系统集成能力较为薄弱,缺乏像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一样的国际大型企业。

4 智能制造的发展建议

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制造中的自动化、集成化、信息化、个性化,成为未来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新趋势。自动化是指根据应用领域不同,行业特点不同,根据用户要求进行自动制造,并能良好地适应制造对象和制造环境,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化是指智能制造装备的技术集成、系统集成,将生产工艺技术、硬件、软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形成设备与智能网络的高度互联。信息化是指加强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融合,同时将实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应用到生产设备中,实现装备性能的自动化。个性化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和柔性制造技术,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以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成本,提供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智能生产加工模式,这一模式与传统的制造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将产品销售行为前置,是订单驱动型的规模化制造。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可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现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来改变目前制造业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增速过缓、质量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利用效率偏低、行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发展智能制造同时,提出四点建议。

4.1 精益制造应贯穿智能制造全流程

全流程精益制造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充分关注客户的价值,在产品研发之前充分沟通,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设计根本,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有效识别不必要的消耗,要把满足客户高质、高效、低成本、高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

同时为了保证客户的价值快速流动,智能制造的物理布局要合理,满足工艺流程衔接,具备信息传递自动化,以及上下游工艺之间高效协同化。智能化工艺流程要具备高度柔性和适应性,满足产线,尤其是小品种多批量生产过程中,在生产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甚至是不同种类产品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快速切换,避免大量投资的浪费,按照尽善尽美原则设计。

4.2 建立智能制造统一标准

在智能制造实施过程中,上下工序之间,设备与零件部之间都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加工条件与标准,当条件发生偏离时,应当发出异常提醒,甚至停止生产。如果智能制造系统缺少这样的机制,自动化程度越高,损失往往越大。制造企业中每天产生和要利用大量数据,比如,经营管理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外部市场数据等等。但是,由于工业设备种类繁多、应用场景较为复杂,不同环境有不同的工业协议,数据格式差异较大,不统一标准就难以兼容,也难以转化为有用的资源。

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总体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多个从事相关标准研发的机构,制定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 年版)》、《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2.0)》等标准。

4.3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工业数据的安全要求远高于消费数据。工业数据涵盖设备、产品、运营、用户等多个方面,在采集、存储和应用过程中一旦泄露,会给企业和用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数据如果被篡改,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发生混乱,甚至会威胁城市安全、人身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乃至国家安全。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社会数据的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政府监管信息、公民基础信息等,只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对外部数据的开放程度与共享水平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政府、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有效整合,在既保证信息安全,又能数据共享,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4.4 建立较为完善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

目前我国智能制造仍处在上升期,信息基础设施和制造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应加大对通信、网络、人工智能、核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资助力度,加强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人机交互、工业大数据、核心工业软件、工业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增加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数量。应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采购力度,从需求侧拉动技术发展,帮助国内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形成应用。

5 结束语

随着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能制造将存在于各行业产品设计、原型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及服务等各个环节,成为生产制造发展的必然,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形成。在发展过程中,宏观层面应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条,针对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重点突破,注重行业应用级的需求牵引,做好上下游衔接。同时应贯彻精益制造的思想,建立智能制造统一标准和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做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使我国的智能制造体系日臻完善,迈向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

工业数字化智能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工业人
数字化制胜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